1924年10月24 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个未来的独裁者昂首挺胸,看着面前的四万名黑衫军,向意大利政府发出威胁:“要么政府交给我们,要么我们向罗马进军夺取它!”黑衫军的靴子震得大地轰鸣,人群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罗马!罗马!罗马!” 这个独裁者就是墨索里尼,之后,他率领黑衫军向罗马进军,四天后,聚集在罗马郊外,要求控制政府。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屈服了,任命墨索里尼为总理,意大利由此进入了法西斯主义时代。 墨索里尼党围绕民族主义和“使意大利再次强大”的理念获得支持,他承诺要带领意大利回到罗马帝国的辉煌。实际上,这也是很多意大利人的共同追求。 意大利首都罗马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始终是西方文明的中心之一,存续长达千年之久,公元474年西罗马灭亡之后,意大利分崩离析,辉煌的时代烟消云散,直至19世纪末,意大利发起三次统一战争,最终于1870年完成了现代意大利的统一。作为罗马帝国的发祥地,统一后的意大利虽然资源有限,但野心丝毫不逊于同时期的欧洲其他强国,一直心存宏大的战略图谋,将重建罗马帝国当作自己的天然使命,并且制定了非常清晰的战略目标,企图掌控地中海沿岸,将地中海变成意大利的内湖。 墨索里尼充分利用了这种民族情绪,不断进行煽动,最终成功上位,他梦想成为复兴的罗马帝国的领袖,他希望增加人口,建立一个由男性战士和女性家庭主妇组成的国家,他鼓励妇女多生孩子,并通过学校系统进行宣传,让男孩相信打仗就像女人生孩子一样是他们的天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容易被独裁者蛊惑,随着法西斯的狂飙突进,反法西斯运动也从未停止,一些艺术家不肯与墨索里尼同流合污,纷纷离开意大利,这其中就包括形而上派的创始人乔治奥·德·基里科。 1888年,基里科出生在希腊沃洛斯的一个意大利家庭,父亲是一名希腊铁路建设工程师,母亲出身热那亚裔贵族,双亲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鼓励他们朝艺术上发展。基里科12岁时,全家迁居雅典,15岁时,在父亲的帮助选择下,基里科进入雅典的工科学院,开始专攻绘画。 1917年,基里科与卡洛·卡拉共同发起成立一个新的画派,取名“形而上”,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形而下的,另外还有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即超现实的世界。不过两年后,友谊的小船就翻了,基里科放弃了“形而上”,开始回归传统。 1924年就在墨索里尼夺权成功那一年,基里科来到法国巴黎,由于采取传统古典主义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站到了所有先锋派艺术的对立面,超现实主义者称他为叛徒。后来,在艺术经销商罗森伯格的鼓励下,基里科开始了被称为“第二形而上学”的时期,此时,他不再明显地打破传统的绘画规则。而罗森伯格的理想就是将前卫和经典化趋势结合起来。 1928年,罗森伯格在巴黎第16区租下了一套豪华公寓,基里科与其他“现代力量”艺术家一起参与了公寓的装饰,基里科负责入口大厅,他创作了11幅以角斗士为主题的画作,这个大厅因此被称为“角斗士大厅”。 这些角斗士画作被视为对罗马主义的颂扬,然而,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变得日益强大,法国与意大利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所以这些角斗士作品并未受到巴黎公众的青睐。 但其实,巴黎人或许误解了基里科,这些画的真正含义与法西斯所宣扬的价值观天差地别,基里科并没有赞美角斗士的勇武,而是嘲笑了人类的野蛮。画中的角斗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壮有力,反而是虚弱脆弱的。基里科在创作这些画作时写道:“角斗士!这个词包含了一个谜。”这些战士的确是个谜:今天来看,很难想象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会被解读为对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颂扬,毕竟,这个政权是崇拜强健、有力的古代形象的,角斗士们松弛的肌肉和面无表情的面孔与好战行为难以关联,相反,给人一种冷漠、无力和徒劳、笨拙的感觉,这与法西斯意识形态所推崇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 在《角斗士的战斗》中,油腻的男性裸体聚合在一起,与其说他们在战斗,不如说他们在打情骂俏,看看他们握起的拳头,像不像一个个小粉圈,隔着画布,你似乎能听到这些大老爷们儿的娇嗔。 在《角斗士学校:战斗》中,角斗士们一个叠一个地堆在一起,虽然有马匹,有长矛,有盾牌,但是你根本看不到战斗的紧张,仿佛一个有动物参加的淫乱派对,画面中央骑在马上的男子多少有点娇羞的媚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