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行人,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而变迁,书写的文字也随之演变。这种“俗”气,千百万人难以摆脱。不涉猎书籍,文字必然平庸;不求学习,笔下总是平淡无奇。
在艺术史上,像王希孟18岁创作《千里江山图》、怀素42岁写《自叙贴》、黄山谷50岁左右创作《诸诸上座帖》、王铎56岁撰写《草书杜诗卷》等等,都是在盛年便展现出了非凡才华,但他们并不及林散之的晚熟。

“三十岁以后学行书,六十岁以后学草书”,这是林散之对自己的定位。直到70岁左右,他才开始有所建树。林散之是典型的晚期大师,但仅仅用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就在草书领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可谓惊人。
林散之,本名林霖,字以霖,又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出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祖籍安徽省和县。他是一位诗人、书画家,尤擅长草书。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他一举成名,他的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他诗、书、画“当代三绝”,并称他为“草圣”。林散之的草书被称为“林体”。

然而,林散之本人认为,这一切都是他八十年学艺积累的成果。他生活在中国动荡的年代,从小就开始学习书画,年轻时是一名教师。后来他前往上海跟随黄宾虹学习山水画,牢记着黄宾虹“师古人,更要师造化”的教导。为了旅费,他节衣缩食,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
大部分时间里,林散之过着清苦的生活,孤独地研习艺术,在简陋的房子里住着。每天清晨四点就起床,先练习太极,然后坐下来书写一百字,或者楷书、或者隶书,体悟其中的精妙,凝聚心境,经过数年的积累,他收集了两大柜子的“颜柳”和“汉碑”。

当有人急于求他书写时,他总是临时出手,从不反复思考。但有一次,他把“自咏诗”写成了“咏自诗”,求者说没关系,可以在刻字时调整过来。但林散之却认为那样不合适,于是又重新写了数张,让求者深感感动。
在他长达八十年的书法创作生涯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方法。比如,一个上午,他可能只写一种内容,写十几遍、几十遍,然后将它们摊在地上,挑选最好的一篇,余下的都舍弃。他说:“这样写字,熟能生巧,容易达到高境界,创作出精品。”

尽管他直到六十岁才开始习草书,但多年的积累让他迅速领悟了草书的精髓,这是不可否认的。
在日常生活中,林散之总是充满幽默感,他在书斋里吟诗道:

我身是山中一秃翁,秋风吹断耳根聋…… 刚要继续,家人唤他帮忙淘米。他无奈步入厨房,取上几把米,放点水,晃动几下。 家人说:“没见过这样做事的?” 他笑道:“这叫大写意!” 又继续吟道:
我身是山中一秃翁,秋风吹断耳根聋。 淘米亦可大写意,营养不失入腹中。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夫人去世,他悲痛欲绝,双耳竟然失去了听力。与此同时,“文革”运动爆发,他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经过四个月的治疗才康复。右手五指凝聚在一起,幸好拇指、食指和中指得以保留,还是继续写字,从未放下笔。
林散之早年的隶书极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