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发了一个朋友圈,那时候我决定从此前的600平米里面搬出来,为了这件事,纠结了很久,给几个相熟的朋友打了很多个电话,假装理性地算了很多次账,最后决定要搬的时候,其实还是挣扎的。搬有搬的好处,不搬似乎更能从容处理东西,再缓一年,可能搬店就不必这么辛苦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过去式了,目前的现状是:此前搬过三天,是把大批的货架/家具和图书搬去库房,四米二的厢货就拉了21车,金杯和小面各自10车不止,这次我动手少,监工指挥多,就是这样,第一天就走了近2万步,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屡屡出现,好在有惊无险,都解决了,顺利进库。看现在的情况,600平米里面和新店中都有一部分东西还要挪动到仓库去,具体有多少,需要把新店收拾之后才能决定,收尾的时间就在这个假期里面了。 早上醒得早,因为提前两天预告了今天要搞一次慢直播,8点开始。事实证明,是真的慢,第一次就7个多小时,难为还有不少朋友在线看过,最多的时候100多人同时在线,最少的时候也有30多人,估计很多人好奇:胡同这第十四搬了,折腾什么呢? 有个书友在直播间里说:去年你搬店重张后的仪式上韦力先生的话言犹在耳,又搬了。是的,那次韦力先生就说了,按常规是应该降低成本谋求生存在先的,但他又觉得我有自己的想法,也不必阻拦,因为他也说过我不止一次,我一直是不回头的。这次搬店之前,我跟他说:“我一直在想您说过的’断臂求法’的譬喻,得走出舒适区,理性的对待工作,不然最后真的是光剩下悲情的故事了。”韦力先生回复我:“看清形势,务实,挺好的。” ![]() 7个小时里,除了在店里对着大门或者对着我直播之外,我还出门在“越界·朝阳里”的园区内外转了几圈,用镜头向大家展示了这个小小园区的其他商家们。好几位书友说:这下离我家近了。有的朋友干脆说:在我家就能看见那个大烟囱。没错,这是个标志性的景观,这里在改造之前就是供热站,我们所在的B座前身就是煤仓。 ![]() 今天用的搬家的车是中国书店的田绍祥先生介绍的,也是跟他们中国书店合作十多年的一位,祥子发来的电话截图给他备注了“搬家小吴”,我也就没问名字,也备注了“搬家小吴”。其实去年重张开业的时候要办展览,展柜不够,从中国书店借来,也是他送的。这次他带着一个司机一个装卸工,三个人一个车,9点多到广园装车,前后拉了两车,加上快递小孙的金杯和小飞开的小面各跑了三车,把实现计划好的东西就搬过来了。除了我,在京的5位同事都参与进来了,大家跟车来回跑,只有财务小马是跟最后一车来的,我要求她们把自己工作的区域弄好,确保五一节后上班就可以正常工作,拖到6点多,把这事做完了,大家各自离去,赶火车回老家的,准备明早出去玩的,在家躺平的,都过节去了,小飞和我,还要继续。书市那边,老婆孩子守着,要到5号晚上才能撤了。 中午没出去吃,要在店里看门,让同事小卜给我到临近的田老师红烧肉去买包子,一块五一个,四块钱仨的,我嘱咐她买9个,因为上次12个吃得有点顶。结果她拿来之后才发现,买的是“金陵大肉包”,吃了俩就饱了,也是腻。 ![]() 我自己这边,找到了显示器的底座,在设计师小江的帮助下装好了,能用电脑开始工作,对我来说,就算是搬完了。当然,还要能用摄像头进行直播才算完美,于是又在直播间里折腾了好一会儿,一忙傻三天,外接音箱怎么也不出声音,百度也查了,最后不得已,找了修电脑的小王远程视频指挥,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屏幕右下角的小喇叭一直没有打开。马上断掉7小时的慢直播,跟赚钱比起来,那个当然要往后排了。重新设置测试场预告,开播,调整画面大小,声画同步,我想开都开了,总是要卖一点书才好,一是赚钱图个彩头,二是真的增加点收入。手边三本故宫出版社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的《书法编》,元代和明代,共3本零册,分别拍了,被同一位书友吴先生拍去了,谢过之后跟他说了:要到五一节后才能发货。他表示理解。在这边就算是开张了。老店那边,有本地书友C先生去取拍到的书,给了5000元现金,多出来的部分预存在账上,也算是给那边的销售收了尾。加上书市今天的销售(扫码支付2018元+现金195元),还有微店的《书海一勺》分销也有3000多元的订单,加在一起,流水过万了。经历过4月多日没有一点收入的时刻,这就很幸福了。 隔壁彭明榜老师创办八年的小众书坊也是全家齐上阵,开荒收拾,店长李京晨两口子和咖啡师一直忙到很晚才走,他们除了图书销售和出版业务,计划在这里还提供场地租赁、咖啡、茶以及文创销售。我早就说了,他们家做的,我们不用做了,需要消费就去小众书房好了,省下的空间多摆几本书。二楼知丘文化的王原君先生早上送了我两个办公桌,又帮我节约了一笔钱,晚上他从金山岭赶回来,到店里看了看,很想挑点书,不过觉得这几天太累了,因为他也是赶着月底之前要从旧房子里搬过来,今天又是跑了12个小时,想了想,还是缓缓再来吧,楼上楼下了,时间从容。 书友今天也来了好几拨,天津的“知秋”夫妇、另外一对忘记问名字的夫妇,还有陈晓维一家三口。前两家到的时候,都在忙着搬家,没顾上接待。陈晓维来了,找了凳子坐了一会儿,他拍了点照片。我租这个房子之前,他就来看过现场,那时候屋里堆满了东西,他的感觉一般。这次来看,觉得还可以,比预想中的好。陈太太说还挺像个旧书店的,这种感觉很多书友也有,觉得有点“民国风”,我戏言:大概前任租户(美发店)是王家卫的粉丝,尤其喜欢《一代宗师》,按照白玫瑰理发店装修的吧。我只拆掉了三个吊灯,把原有的灯泡换成了LED的,瓦数提高了,增亮。还换了门头的发光字招牌,里面上下水和电线处理了一下,其他都没动,全盘接收。 ![]() 我也很感慨,运气好,本来无奈要放弃的一组书柜(从社科院语言所已故研究员白维国先生家买的)完美地放到了店堂最空的一面墙边,两边只余下了两指宽的缝隙,简直像是定做的。对面我的办公桌旁边用的是北师大已故的陈琳国教授家的书柜,去年收书的时候买下的,只不过因为宽度不够,舍弃了一组小的。进门左侧的空间,用的是以前潘家园二楼那个店的定制书架,刚刚好塞进去,多两厘米就没戏了。办公桌用的是以前从尹吉男老师南湖渠家里搬来的,直播用的桌子是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装修时候淘汰的展台,另外一个是同事搬家不要的餐桌。办公室里面除了王原君先生送的两个,还有一个是一位老出版人家里的,他装修也不要了,送我了。包装屋子的两个桌子,一个是2004年跟陈晓维合作布衣书局第一家实体店(新开路胡同73号张治中故居)时候定制的打包台,另外一个是北大英语系陶洁教授家的一个旧办公桌,放上了大玻璃做防护。阅读用的小桌子是布衣古书局撤店时带回来的,没有一件新家具。我准备做一些铭牌,标明这些物件的来源,也算吃水不忘挖井人吧。 ![]() 我让小飞也回家了,自己在这里又开了直播,整理上架旧书,这是个更慢的工作,因为直播画面对着的是书架,屡次收到系统警告:画面中没有人,怀疑是假的直播,停止了推荐等等。手边的这十多个箱子都拆完上架了,剩下的要大搬之后才能找出来,我试了一个之后,太重,单个超过30公斤的,怕闪过的腰再出问题,还是放弃了。无力感一出,就觉得倦了,收拾一下回家了,快10点了,不去倒公交车了,直接打的,花了26块。 ![]() 回家路上,想看看直播回放,截点图发个朋友圈,又卡又难找,最后放弃了。看到早上直播开始前我拍的一组照片,选了选,发了个九宫格,顺便感慨了一下,从美感来说,我们这样的直播太随意了,远不如顺手拍照的效果好。 看到旁边一家新开的小龙虾店,电话问儿子要不要出来一起吃?他说:今天是星期四,他买了肯德基,建议我回家吃肯德基,有两种。真油腻,努力再努力,加上两听燕京啤酒,吃完了全部的两盒。儿子出来看到,大惊:我和妈妈只吃了一点,留着是明天吃的,你倒好,一下子给吃光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