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书房】欲学古人雅,先焚古人香

 灯下悦读 2025-05-02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宋·陈去非 《焚香》

不论是茶艺,焚香,还是书法与绘画,古人在自己的居所总会加入各种雅致的元素,纵使世间浮华百态,只为让自己处于居所时,心旷而神怡。

图片

香道,是古老的中国文房之艺,早在战国时期,上至士大夫下至百姓,都有使用香的习惯。

图片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组成,除了祭祀,熏衣之外,古人认为,焚香还具有药用价值。
图片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九中,曾记载苏合香丸可用来治病,这样描述道:“此药本出禁中,祥符中尝赐近臣。”

这苏合香丸,便是用各种生产香的原料生产的一种中药,北宋真宗曾经把苏合香丸炮制而成的苏合香酒,说其“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天子的一席话语,使得苏合香丸在当时非常盛行。
图片

香丸

香文化几经发展,不论是否焚烧,能散发怡人香气的工具,都成为了香道的一部分。
香炉
在千万种香具中,香炉是最常见的。置于书案或厅堂,点上几支香,不久,屋内便立刻香气缭绕,使人心神宁静。 

图片

仿明洒金三思竹节炉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诗仙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将庐山香炉峰中的紫烟氤氲,瀑布高挂,飞流奔腾跃然纸上,也体现了盛唐时,人们对香炉的喜爱。

图片

仿明洒金三思竹节炉

杜牧的一首《江南春》中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发生关系,逐渐改变自己的面貌,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南北朝时,佛教的影响如日中天,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已被普遍使用。 

图片
图片

仿明洒金三思竹节炉


明代,香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产生了一种由皇帝亲自督造的顶级香炉——宣德炉
图片

图片

仿明洒金三足冲天耳炉


此前,明代生产铜器,并无去杂程度如此之高的黄铜,宣德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黄铜铸成的铜器。为铜炉制作中的精品,明朝宣德皇帝亲自督促,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也反映了香炉和它的香文化,在宣德皇帝心中的地位。

图片

仿明洒金三足冲天耳炉

香球
古人对香的渴求,使有些人一时半刻也不能离香,外出时也需要熏香的时候,香炉便显得无法适应,香球便应运而生。

图片

唐·花鸟纹鎏金银香球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小小香球,内部却大有乾坤,打开精致的锁扣,便能看到里边的小小洞天。平衡环上,两个金属环一个牢牢地将盛香的小托固定在球体中,另一个则让它可以任意旋转,但正面永远朝上,这正是现代陀螺仪所使用的原理。

图片

香球内部

两根轴互相联动却永不碰撞,小小的金属构件在默契的配合中,完成对香料的托举。唐人对物理法则与机械原理的认知程度之深,大出今人所料。这件唐代香球的精巧工艺,表现出古人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所展现出的非凡创造力。

图片

图片

观观猫屋 仿明洒金圆葵花竹提炉


香插
香插是香炉是简化,它的出现宣告着传统的焚香礼节开始放松,焚香场合更为私密,焚香的态度更为随性。

图片

观复手工陶瓷·香插  


香插的造型无拘无束,只要留出插香的小孔,置于案头,便算一件能带给自己生活雅趣的香插了。

图片

观观猫屋 仿明洒金镂空寿字纹方提炉

如果作喻,香炉就是那个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长辈:敬神还是祭祖?熏衣还是礼佛?而香插如同从小相识的挚友,未经开口,便已知心解语,在你想静静享受一炷香的时候,便安静地化作身旁最佳的陪伴

图片

观观猫屋 仿明洒金镂空寿字纹方提炉


 到了休憩的时间,读一本喜欢的书,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传承数千年的香文化赋予中国人更多感悟,在香的灵性中,以其身化作的烟气,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当它来到今天,你能否感受到这种流淌于血脉中的沉静与雅趣? 

图片

观观猫屋 仿明洒金镂空寿字纹方提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