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佗不仅被誉为“外科鼻祖“,实际上,他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疗也擅用方药、针灸、导引、手术等多种方法。 据《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胸有成竹,治疗疾病时处方往往不过寥寥数味药,不用称量,直接抓药煎煮后给病人饮下,告知服药禁忌和注意事项。很快,病人就痊愈了。如果用灸法,不过是灸一两处,病痛便应手而愈。若用针刺的方法,下针时会嘱咐病人当针感到达某处时告知他,针感一至,立即拔针,也不过是针一两处,疾病便豁然而解。 有一次,府吏倪寻、李延二人结伴来找华佗看病,他们都感到头痛、身热,症状看似完全相同,却拿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子,心中疑惑。华佗解释说:“你们两个人虽然都是实证,但倪寻的实邪在于内,应当用泻下的方法,使在内的邪气从下而解;而李延的实邪在于外,应当用发汗的方法,使在外的邪气从肌表而解。你俩只是症状相似,疾病的本质却大相径庭,处方自然不一样。” 可见,华佗能够透过相似的病症表象,找到病症的根本所在。在中医大夫眼中,因为发病时间、地点、病因、患者体质、疾病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就算“症状”完全相同,“证候”也会有所差异,处方用药自然也就有了不同。通过望、闻、问、切,医生能准确地测知“证候”,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关键。显然,华佗就是辨证的高手。 从古至今,表扬医生医术高明的要属“华佗再世”为最多,足见后人对华佗医术的认可与景仰。 刘更生,山东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
|
来自: 昵称516579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