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心要写作,千万别错过这本厉害的书!

 caimin133 2025-05-02
Image

他住在一个湿霉霉,零下12度的房间,里面寒气逼人。他说:“我相信报纸上说的,一个人肯勤学,总有办法的。” 

结果, 他决心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三天两头不吃东西,学习空空洞洞腹中的耐饥力;在饥寒交迫无望的困境中,学习在图书馆中自行摸索的阅读能力。

最后,他拿起一支笔,无日无夜地写,将所写的寄送给各个杂志报刊,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工作与学习失败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空洞发霉又寒气逼人的 “窄而霉小斋” ,唯有空气与射进屋内的一丝丝光,成为了他的知己。

这天,作家郁达夫来住处看他,劝慰其能向亲戚朋友借点什么,起码可从容度过暂时的艰难,可他依然笑笑罢了。

他说:

“他只看到我的生活,不明白我为什么而如此生活。” 谁知,这段光景,他一走,就是四年。之后,他便开始了跌宕放纵,隐忍羞涩的一生。

他,就是成书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字崇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幼小便聪明过人,6岁就认识了6000多汉字。

这本《从文自传》中深刻地记录,描绘了沈从文从少年逃学与顽皮野语,甚至赌博打架的童年生涯。

也记录了他离开家乡湘西,进入到大社会的见闻和生活遭遇。这些经历遭遇,尤其“五四”余波的影响,迫使沈从文的人生方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沈从文认为《从文自传》,就是写一个才智平凡的乡下青年,如何在旧社会剧烈的动荡里,度过20年噩梦一般恐怖黑暗的生活。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一个古怪地方

两百年前,满人治理土地,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族,派遣了一队戌卒屯丁驻扎,方有了城堡与居民。

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发现了一个名为“镇筸”的小点,这就是湘西的凤凰县城——沈从文的故乡。

沈从文写这里兵卒纯善如民,与人无侮无扰。农民勇敢而安分,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这里的一切事,都保持着一种淳朴的习惯,遵从古礼。

城外山上盛产桐树杉树,矿坑有朱砂水银,松林里盛产菌子,山洞中多硝。

军校的厨房里,有异常可口的饭菜。伐树砍柴人口里,有热情优美的歌声。河岸上处处可见,白脸长身见人就善作媚笑的女子……

沈从文就生活在这样的小城里,直到15岁才离开。之后一年两年回过几次,直到后来再也没有去过。

他说:

“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

沈从文被称为“乡土作家”,他写故乡水边人事哀乐故事,其风格充满了湘西的风俗人情味道。

他痴爱着属于自己的小城,以独特的视角与敏感的内心,描绘出很多湘西的明丽风光、质朴人情。

他如诗如画的文字,不仅仅征服了无数的文学爱好者,也影响了电影和文化界的许多大师。

Image

读那一本大书

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

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

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贴的金又用什么作成?

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的整整齐齐?

沈从文说:

“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答案。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有时便有点发愁。”

小小年纪的他,6岁就进了私塾,但却和比他大的孩子一起,不学书本东西,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

后来,他说那一年的生活,形成了他一生性格与情感的基础。

在逃学之期,他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自己已经毫无兴味可言了。

为此,经常受到学校的惩罚,但那时“想象处罚给我接近自然的机会”,却要感谢那种处罚了。

上学去的路途中,他会很在意大门敞开的伞铺、看到一家染坊、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经过屠户的肉案桌、穿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

他说自己非常欢喜看到那些东西,边看边明白了很多东西。

放学时,会抓来几只田埂上的蟋蟀来和对手斗着玩。下雨天,会在田埂上乱跑,尽管回家时全身是泥,大不了沿老例跪一根香,罚关在空房子里,不许哭,不许吃饭。

虽然逃学被老师惩罚,但不至于在学校被罚,虽然从不念书,但是读起书来,似乎非常聪明,十遍八遍之后,背诵时却朗朗上口,一字不遗。

他说:

“在我面前的世界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弄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

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及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事情,新鲜东西。”

谁料想,他改进了新式小学后,仍然放不下的还是那一本“人生大书”。

去爬城墙,看城外的景致、去树多的高山上、田地里辨别禾苗、认识各种害虫、学习捕捉蚱蜢、用鸡笼捕水中的鲤鱼鲫鱼、捉小刺猬、打死伤人的大蛇、操场上跟同学们一起翻筋斗、去河滩上尽兴、洗澡、偷吃甜滋滋的枇杷……

他说:

“总而言之,这样玩一次,就只一次,也似乎比读半年书还有益处。

若把一本好书同这种好地方尽我检选一种,直到如今,我还觉得不必看这本用文字写成的小书,却应当去读那本用人事写成的大书。”

小小年纪的他,对生命的意义已经有了深层次的窥探。去看那些各行各业的心酸甘甜,逐渐积累下很多对人生及生命有益的深刻经验。

同时也锻炼出了一副强悍健硕的体魄,为之后的作品创作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说:

“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作,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思索如何去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Image
Image

那些人的蠢事

“从那里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我看了些平常人不看过的蠢事;听了些平常人不听过的喊声;且嗅了些平常人不嗅过的气味;

使我对于城市中人在狭窄庸懦的生活里产生的作人善恶观念,不能引起多少兴味,一到城市中来生活,弄得忧郁强悍不像一个'人’的感情了。”

“若这一天正杀了人,那被杀的在死前死后又有一种出众,或招供时十分快爽,或临刑时颜色不变,或痴痴呆呆不知事故,或死后还不倒地。”

“晚上拷打时,常常看到他们用木棒打犯人脚下的螺丝骨,二十下左右就可把一只脚的骨髓敲出。又用香火熏鼻子,用香火烧胸肋……”

这之前,包括辛亥革命后的凤凰,兵败后,城外杀人如麻,血流成河。无处不在的人头,然后被割掉耳朵,万千生命化为尘土。

在他心里留下的是 “那份颓丧,那份对神埋怨的神情和几幅颜色鲜艳的图画”。

他之后工作,用平淡的笔记录下了这种种骇人听闻的犯罪事实。他确是无罪的!在湘西时他就晓得什么是生命,这些对于他来说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

但这又是残忍的,对他这样一个孩子。

他却说:“并不觉得这世事当真就有什么不好,你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咬牙切齿的愤怒,仇恨和诛伐。

各人当守住自己的一份位置,尽自己的力气去好好做人。”

“不管如何不幸,却总不埋怨命运,大不了就道声:好,这下可好!”

他凭着军人家族中的勇敢坚毅,在那样霍乱不堪的“吃人”社会中,积极乐观的过活,与命运做着一次又一次殊死搏斗。

他说:

“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得日头,多过几个新鲜得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

最终,他胜利了!他将自己活成了一束生命最美的光亮,放射出久久暖人的火焰!

他依然还说自己,就是喜欢永不厌倦地看这一切,山川草木,长河流水,花鸟虫鱼,贩夫走卒……

写作欲望源起

保靖时做司书,每天必须到参谋处去写字,做完了一切,沈从文就回到表弟待的地方吃饭睡觉。

那时候经常得到大家的赞美,就因为自己写得一手好字。有人说:“老弟,你字真龙飞凤舞,这公文你不写谁也就写不了!”

那时,经常大家都睡下后,他却很细心地用《曹娥碑》字体誊录一角公文或一份报告。

正如他说:

“直到后来,我能在桌边一坐下来就是8个钟头,把我生活中所知道所想到的事情写出,不明白什么叫作疲倦,这份耐力与习惯,都出于我作那书记的命运。”

后来,沈从文诸多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他信手拈来,用之不竭且也行云流水的创作状态,这与提前磨韧刀锋,砍伐树木是一回事。

所谓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 

当然,他似乎也未辜负在部队,军法长曾给他另作的名字“从文”,这个名字果真竟寓意着“经天纬地的功业”。

村上春树在成为作家前,每天坚持雷打不动,趴在桌前写满10页稿纸。他说:“重复不是无意义的循环,而是把斧头磨利的过程。”

郑渊洁每天早起写作6000字,这个习惯一做,就坚持了40年。他说:“好多事情,你养成习惯了就觉得不是麻烦事儿了。”

严歌苓说:

“不停地写,直至上瘾。对我来说,生命一天不达到那个浓度、烈度,没有达到那个敏感度、兴奋点,瘾就没过去,那一天就活得窝囊。”

由此看来,所有优秀的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自律!在漫长的人生旅途,能陪我们冲破艰难险阻不止向前的,就是我们不断努力,持续提升自己的内驱力!

要知道,那些所谓的枯燥无味,烦闷憋屈,其实就是自己给自己镀金的过程。让我们在热爱的生命日子中,将自律做得心甘情愿。

这本《从文自传》看完之后,总也觉得意犹未尽,明明中总觉哪里没有写完。

细细想来,或许就是他有意留给我们点什么,应该是我们该做的就要马上去做,该想的就要立刻行动吧!应该是更多有关命运的思索。

人活着,尽管向更远处走,向一个更生疏的地方去,把自己的生命押上去,赌赌看,是否自己能支配自己,还是让命运来折腾自己?

沈从文,不仅是一个作家,文物研究专家,他更是生命美好与坚实生活的象征!

提到他,我们不仅知道《长河》《边城》......,我们更懂个人命运与方向,一切为信仰为理想勤奋,从现实学习,回归现实,理解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最后,附上沈从文《从文自传》中的“自我评述”。格式还是按着书中的格式来,只有两大段。

简洁朴实的两段文字,就似他一只脚从湘西跨出,另一只脚还在社会。一个人,等身高的著作,两小段评述,走到哪里,都只喜欢自己的故乡,那沅水,那苗民,那久久在梦中萦绕的民歌......

“从文”自我评述

我出生在湖南西部边远地区一个汉苗杂处的小小山城。小时因顽劣爱逃学,小学刚毕业,就被送到土著军队中当兵,在一条沅水和它的支流各城镇游荡了五年。那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军阀当权时代,我同士兵、农民、小手工业者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社会底层人们生活在一起,亲身体会到他们悲惨的生活,亲眼看到军队砍下无辜苗民和农民的人头无数,过了五年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认识了中国一角隅的好坏人事。一九二二年“五四”余波到达湘西,我受到新书报影响,苦苦思索了四天,决心要自己掌握命运,毅然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完全陌生的北京。从此就正如我在《从文自传》中所说,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习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我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事哀乐故事。因此我被称为乡土作家。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