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盈亏平衡点,企业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万里潮涌 2025-05-02

图片

很多老板和高管每天忙于业务、应酬和团队管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础的经营问题:“公司到底要赚多少钱才能活下去?”

看似繁荣的业务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定价错误、盲目扩张、资源浪费,甚至突然的资金链断裂,往往都源于对盈亏平衡点的模糊认知。


1

为什么老板高管必须掌握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点(BEP),也称保本点,就是企业利润为零时的销量或收入。它像一把尺子,衡量着企业的生存底线,老板和高管必须看清三个真相:

1、知道需要多少销量或收入才能回本

例如,一家奶茶店的固定成本(租金、人工)为每月5万元,每杯奶茶的毛利(售价-变动成本)为8元,则保本点为5万÷8=6250杯/月。

这意味着老板每天至少要卖出208杯才能不亏钱。低于这个数就是在亏钱,因此所有决策必须围绕这个数字展开。

2、不再凭感觉决策,业务决策会看数据

定价、砍业务、扩产能等重大决策,必须基于保本点进行测算。

产品降价10%,需要增加多少销量才能保本?盲目降价可能让企业陷入深渊。

开展新业务时,例如某新产品要投资100万,保本点显示需年销10万件才能回本,但市场容量仅5万件,则应立即叫停。

3、提前看到现金流危机

当实际销量逼近保本点时,企业必须立刻缩减成本或调整策略,如缩减库存、砍掉非核心业务,避免现金流断裂。


2

不懂盈亏平衡点,企业踩了哪些坑?

1、定价错误,亏钱赚吆喝

许多企业误以为“销量增长=利润增长”,为了抢占市场盲目降价,但实际售价低于保本线,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例如电商卖家以“薄利多销”策略定价,每单毛利仅2元,需月销50万单才能回本,但实际仅完成10万单,导致月亏80万。

2、资源错配,把钱扔进无底洞

未计算新业务的盈亏平衡点,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新产品、开拓新渠道,但始终看不到回报,资源被低效项目长期消耗。

例如工厂未区分固定/变动成本,误将高BEP产品(如定制化设备)作为主力,占用大量资金却难以回本。

业务团队拼命推低毛利产品,虽达成销量目标,但实际未突破BEP,企业仍在亏损。

3、盲目扩张,表面繁荣内里失血

扩张后固定成本暴增,但实际销量未突破新的盈亏平衡点。结果门店越开越多,团队越来越庞大,但利润反而下滑。

例如某餐饮品牌未计算新店BEP,在单店尚未盈利时又开20家分店,结果固定成本(租金、人力)暴增,月亏损超百万,最终破产。


3

企业经营中,如何用好盈亏平衡点?

盈亏平衡销量=固定成本÷(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即卖多少件产品,才能赚回固定成本。

首先拆解成本结构,区分固定/变动成本。

  • 固定成本:房租、工资、设备折旧等,不随销量变化

  • 变动成本:原材料、包装、销售提成等,随销量变化

注意,盈亏平衡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当产品成本上涨、定价改变、规模扩张,任何经营调整都会改变这个数字。

例如,一款产品原固定成本50万,变动成本30元/件,售价50元/件:

盈亏平衡点就是50万÷(50-30)=2.5万件

若固定成本涨到70万,70万÷20=3.5万件,此时必须提高销量,或压缩成本。

因此,企业要定期回顾实际销量与盈亏平衡点的差距,动态调整策略。

经典四大应用场景:

  • 定价:确保售价覆盖“单位变动成本+分摊的固定成本”。

  • 砍业务:长期达不到BEP的业务,果断止损。

  • 扩规模:新增的固定成本(如开分公司)需要多少增量收入来覆盖?

  • 控风险:预留安全边际(例如实际销量至少比BEP高30%)。


4

企业经营,不能蒙眼狂奔

盈亏平衡点不是财务部门的专属工具,而是企业的生存指南。

老板高管必须算清的三笔账

  • 成本账:分清哪些钱必须花(固定成本),哪些钱可以省(变动成本);

  • 生死账:明确每月至少赚多少钱才能活下来,并动态调整;

  • 险账:给企业留一条安全边际,拒绝蒙眼狂奔。


它提醒我们: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盲目努力可能加速死亡;

不要用规模幻觉代替利润真相,收入增长不等于企业健康;

意场上,活得清醒比跑得快更重要。

企业经营的本质是用有限资源换取最大生存空间。

盈亏平衡点,就是帮老板和高管在复杂环境中找到那条清晰的生存线——不踩红线,不赌运气,用理性决策对抗不确定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