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鼻衄(鼻出血)中医选方36篇

 天易书馆975 2025-05-02

鼻衄又称鼻出血。既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的症状,又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轻者涕中带血,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反复出血则可致贫血。不可不慎。

病  因:证有虚实,致因亦异,实证多与肺热、肝火、胃热有关。肺有伏热,复风热犯肺,壅滞鼻窍,灼伤脉络:血溢络外而衄血;肝火犯肺,木火刑金,肺络受伤,发为衄血:或多食辛辣,饮酒过度,以致胃热炽盛,迎血运行,循阳明之络,上出鼻窍面衄血。虚证则常因肝、肺、肾和脾相关,有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火载血升,上溢清穷;有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脉络,血溢肺窍;亦有脾失统血,血无所依,溢出脉外等因所政。

症  状:鼻出血或偶尔出血,或涕中带血,或时作时止,甚则鼻衄如注不已。

1.止血散

【组成】棕桐炭30克,茜草30克,红糖50克。

【制法】散剂。将前2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备用。

【用法】口服。上为1次剂量,将上药末置杯中,冲入沸水,并加红糖搅匀,分早、中、晚各服1次。

【功能】凉血止血。

【主治】鼻出血。

【附记】引自程骨集《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服药1~3次即止血。

2.二白散

【组成】白及、白鲜皮、五倍子、海螵蛸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令患者仰头,将少许药末,吹入患侧鼻孔内,每次吹入0.5~1克,每日吹2次。或用药棉赛髓药粉,卷成圆锥形,塞人患侧鼻孔内,血止后3~4小时取下。

【功能】清热收敛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附案《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或2次即止血。

3.加减辛疮散

【组成】白芷10克,辛夷10克,苍耳子10克,川员母10克,桑叶6克,冰片3克,麝香0.3克。

【制法】散剂。上药除冰片、麝香外,余药共研极细末,再人冰片、麝香,同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匆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棉签施1%麻黄家液,压迫出血点止血后,再取此散少许嚏人鼻腔内,严重者用凡士林纱条范药末塞入鼻腔内。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生肌。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文军方。屡用效佳。1次即可止血,2~3次后,黏膜康烂部明显好转,重者5~7次愈合,效佳。

4.凉血镇逆散

【组成】生石决明24克,赭石20克,牛膝20克,生地黄12克,生白芍12克,粉丹皮6克,茜草10克,玄参15克,炒地榆9克,川楝子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儿童酌减。

【功能】镇逆潜阳、凉血止血。

【主治】鼻出血。

【加减】若肺热偏盛者,加桑白皮9克,地骨皮6克,生黄芩6克;若心胃热盛者,加生大黄5克,若脾胃不和者,加广陈皮6克,云茯苓12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5.滋阴甘露丸

【组成】生地黄600克,熟地黄600克,天冬360克,枳壳240克(炒),枇杷叶480克,石斛480克,茵陈180克,黄芩300克(酒炒),麦冬360克,甘草180克,玄参60克(蒸)。

【制法】蜜丸。上药共轧碎或捣烂,晒干或低温干燥后,再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取炼蜜[每药粉300克,约用炼蜜(120℃)300克,和药时蜜温100℃]与上药粉搅拌均匀,成滋润团块,分坨,搓条,制丸。每丸重约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日服1~2次,温开水化服。

【功能】养阴、清热、解毒。

【主治】由阴虚火盛引起的齿龈肿烂,吐衄血,口否生疮。

【附记】引自《济南市中药成方选辑》。屡用效佳。本方由甘露饮加玄参而成。忌食辛辣、油腻之物。

6.十炭散(丸)

【组咸】大蓟炭30克,小蓟炭30克,侧柏炭30克,荷叶炭30克,茜草炭30克,白茅根炭30克,栀子灰30克,大黄炭30克,牡丹皮炭30克,棕桐炭30克。

【制法】散剂、水丸。上药共轧为细粉,和匀过80~100目筛,此为散剂,贮瓶备用。或取上药粉,用冷开水泛为小丸,晒干或低温干燥,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凉血止血。

【主治】由血分热盛,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妇人血崩等出血证。

【附记】引自《全国中药成处方集》(中药神书)。屡用效佳。忌烟酒、辛辣等物。

7.八宝治红丹

【组成】三七、牡丹皮、白芍、藕节、玄参、麦冬、苦杏仁、川贝母、毛橘红、天花粉、桔梗、竹茹、甘草、栀子、白茅根、当归炭、生地炭、荷叶、香墨、犀角各适量。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炼蜜(用等量蜂蜜)为丸,每丸重约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热、化瘀、止血。

【主治】燥热伤肺,或阴虚火旺,或劳伤过度,损伤肺络所致之咳嗽吐血,痰内带血,鼻出血,咽干音哑。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品气恼及食辛辣食物,戒烟酒。

8.山栀地黄膏

【组成】栀子炭30克,生地黄40克,韭菜根汁适量。

【制法】药膏。先将前二味药共研细末,和匀备用。用时调制成膏。

【用法】外用。用时每取此散25克,用些菜根汁适量调和成糊状,外敷于双手心劳宫穴和肚脐上。上盖敷料,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2次,中病即止。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手部疗法治百病》,祖传称方,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9.蜗牛散

【组成】蜗牛1只(焙干),海螵蛸3克,血余炭3克,栀子炭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血止停药,不应,再吹。或用药棉裹药粉塞入鼻中。

【功能】凉血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经验方。治疗30例,用药均在1~2次内血止痊愈,疗效显著。

10.止衄散

【组成】百草霜、血余炭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血止停药。不应再吹。或用药棉裹药粉塞人鼻中。

【功能】团涩止血。

【主治】鼻衄不止。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祖传秘方。止衄效捷。通常用药1次,最多3次,鼻衄必止。本方对鼻衄久不止者。有特效。

11.乌贼骨散

【组成】海螵蛸30克,槐花15克(半生用,半炒用),血余炭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血止停药,不应再吹。或用药棉裹药粉塞人患鼻中。

【功能】凉血清热、固涩止血。

【主治】鼻衄反复发作,日久不止者。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祖传秘方。

屡用效佳。通常用药1~3次即可血止,效佳。应用,常依本方加云南白药10克,效果更好。

12.吹鼻散

【组成】黑栀仁(炒)、乱油发(烧存性>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成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吹入鼻中,不应,再吹。

【功能】消炎止血。

【主治】小儿鼻中出血(鼻衄)。

【附记】引自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屡用特效。

13.乌槐散

【组成】海螵蛸、槐花各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先以干药棉球压迫止血,然后再取药粉少许吹入出血的鼻孔内,再用干药棉球压迫止血,但药粉不要吹得过多,否则反会影响止血效果。

【功能】收敛、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穷疗法》。屡用效佳,多1次血止。

14.芦荟散

【组咸】芦荟3~6克。

【制法】散剂。将芦荟研为极细末,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以纱布条随药粉,填塞出血鼻腔;慢性出血者,芦荟0.5~1克加温开水5~10毫升,搅化(水呈褐色,其中不能溶解的黑色胶黏物可除去),仰面滴入出血鼻腔1~2滴,每日滴3~5次。

【功能】消炎止血。

【主治】急慢性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诸窍疗法》。孙浩方。治疗53例,全部有效,其中:治疗1次血止者8例,1日血止者37例,2日血止者8例。

15.青黛散

【组威】青黛粉30克。

【制法】散剂。将上药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先以生理盐水洗净鼻外部的血及鼻腔内出血块,仔细看清鼻出血部位,再在消毒棉片上撤匀青黛粉,用鼻钳扩大前鼻孔,挨鼻钳将带有药粉的棉片塞人鼻腔内,贴在出血部位。上药时应嘱患者暂停呼吸,以防青黛粉吸人引起咳嗽。上药后体息10分钟,如无维续出血,嘱翌日复诊。

【功能】清热止血。

【主治】鼻出血。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1~3次即可止血。

16.龙蓟散

【组成】龙骨10克,大蓟50克,小蓟5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求,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令患者仰头,取本散少许,吹入患侧鼻孔内,不应,隔10分钟再吹1次。

【功能】凉血止血。

【主治】鼻出血。

【附记】引自程爵棠《单方验方治百病》。屡用效佳。一般用药3~5分钟即可止血。

17.三黄止血散

【组成】大黄6克,黄芩12克。黄连12克,黑栀子12克,桑叶12克,水牛角15克,川黄连3克,生甘草3克,白茅根30克,生地榆15克,茜草15克,仙鹤草15克,银花15克,玄参15克,黄柏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廖满邦方。屡用效佳。一般连服3~5日即愈。

18.宁衄散

【组成】田三七3克,阿胶12克,生地黄15克,太子参15克,白茅根30克,生桑白皮3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6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治】各种衄血证[如鼻衄,龈衄,眼舰,耳衄,乳起,肌组(血箭),指衄等]。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姚吕礼师传秘方。屡用屡验,效佳。

19.立效丸

【组成】生地黄24克,生白芍15克,侧柏皮炭18克,水牛角30克,紫草9克,仙鹤草6克,青黛6克,北沙参12克,藕节12克,川军炭6克。

【制法】蜜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用等量炼蜜为丸,每丸重约9克。分装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2丸,每日服3次,白开水化服。

【功能】清肝、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肝火灼伤肺络),量多病重。

【加减】肺热者,加黄芩10克,玄参18克,白茅根24克;虚甚者,加西洋参9克。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邢子亭方,屡用展验,奏效颜捷。方中原用降角9克,今为禁品,均改用水牛角30克,紫草9克代之,或用羚羊角3克代。应用,常加入青黛6克。

20.六石鼻衄散

【组成】紫石英18克,滑石粉18克,白石脂18克,生石膏18克,赤石脂18克,寒水石18克,墨早莲20克,大黄12克,生龙骨12克,干姜4克,桂心4克,生牡蛎9克,生甘草9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沸水冲泡,温服。

【功能】清气泻火、酸涩收敛、引火归原。

【主治】鼻衄。症见恶热烦躁,或发热口渴咽干,欲饮冷,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而干,苔黄厚,脉弦数。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曾宜敬方。本方组方严谨,配合巧妙,切中病机,故能收到显著疗效。

21.止衄口服液

【组成】炒黄芩10克,栀子16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侧柏叶10克,白茅根30克,水牛角30克,炒牛藤6克,生地黄12克,生甘草6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鼻出血。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舌质红,脉数。适用于肝、肺、胃之火上炎而致鼻衄者。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疗效满意。

22.鼻衄膏

【组成】桑白皮300克,黄芩150克,栀子炭100克,白茅根300克,茜草100克,侧柏叶100克,紫草100克,当归100克,墨早莲100克,牛膝60克。

【制法】膏滋。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加蜂蜜300克收膏即成。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肿热瘀盛型)。包括各种原因所致者。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3.双地止血膏

【组成】生地黄150克,熟地黄150克,当归150克,白芍120克,川芎100克,香附100克,麦冬100克,玄参100克,黑栀子100克,炒丹皮100克,陈棕炭90克,白茅根90克,川贝母90克,阿胶100克。

【制法】膏滋。上药除川贝母、阿胶外,余药加水煎煮3次,德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为清膏。再将川贝母研细末,阿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炕焊,并加饴糖300克,一并加入清膏中搅匀,収膏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15~30克,每日服2次,白开水调服。

【功能】激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治】虚火鼻衄。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祖传秘方。多年应用,疗效尚属满意。

24.龟地口服液

【组成】炙龟板18克,熟地黄20克,墨旱莲30克,血余炭120克,黑栀子60克,玄参90克,丹皮100克,白茅根100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3次,滤汁去渣,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克,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30毫升,每日服2次。

【功能】溢阴降火、凉血止血。

【主治】虚火鼻衄。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屡验,效佳。

25.复方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15克,连通10克,芦根15克,桑白皮30克,炒栀子9克,炒蒲黄10克,生地黄10克,玄参10克,藕节20克,白茅根2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4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清肺泄热、凉血止血。

【主治】肺热鼻衄。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

26.三黄仙鹤丸

【组成】川黄连10克,黄芩10克,大黄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马兰根15克,栀子炭12克,生石膏30克,生甘草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胃火鼻衄。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爵棠方。多年应用,效果颇佳。

27.牛角草地散

【组成】龙胆30克,水牛角30克,生地黄3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夏枯草15克,焦山栀9克,三七6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流肝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肝火鼻衄。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屡用效佳。

28.藕节丸

【组咸】生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3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5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胶。

【功能】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血热型)。

【附记】引自《临床验方集》,程功文方。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29.鼻衄散

【组成】栀子(炒黑)、百草霜、龙骨(煅)、京墨、牡蛎(煅)、血余炭各等分。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消毒脱脂药棉卷成锥形,先磁湿,再磁药,塞人患侧鼻孔,鼻血即止。

【功能】消炎、固涩、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清代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屡用神效。

30.摄血丸

【组成】生地黄12克,粉丹皮9克,炒党参9克,焦白术9克,白茯苓9克,炙甘草3克,生白芍9克,蒺藜9克,墨旱莲15克,蚕豆花18克,侧柏炭12克,白茅根24克。

【制法】水丸。上药共研细末,和匀,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能】益气柔肝摄血。

【主治】鼻衄(气血两亏,肝阳上浮型)。素体弦晕,前额痛,鼻衄,胃纳不香,面色就白,精神萎顿,舌淡,苔薄白,脉细药。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张赞臣方。屡用效佳。

31.清胃散

【组成】青蒿6克,淡竹叶4.5克,青连翘4.5克,川黄连2克,汉木通3克,黄芩3克,粉丹皮6克,焦栀子6克,鲜荷叶3克,白茅根40支。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重则6次),温开水冲服。

【功能】清泄胃火、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胃热炽盛型)。症见鼻中出血,量多,色鲜红或深红,鼻干,口干,口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干,脉洪大浮芤。

【附记】引自《名医治验良方》。王经邦方。屡用效佳。

32.治鼻衄方

【组成】栀子炭9克,生大黄6克,黄芩6克,白及9克。

【制法】散剂。先将栀子炭研细末,备用。再将后3味药共研极细末,备用。

【用法】外用。解患者仰卧,先用脱脂药棉裹药(栀子炭末)如球状塞人患鼻中,再用凉开水调后3味药末成厚糊状,外敷于患者印堂穴(鼻根之上,两眉之间),药干时用温毛巾湿敷药上。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查少农《中草药外治验方选》,屡用效佳,通常

用药1次,最多2次,鼻衄即止。验之临床,止衄效捷,有良效。

33.桃花散

【组成】熟石灰500克,大黄45克(切片)。

【制法】散剂。取生石灰用水化后即成熟石灰,入大黄同炒,待石灰呈红桃花色为度,去大黄,过筛,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散少许,撒于患鼻中。血不止可再用。

【功能】消炎止血。

【主治】鼻腔术后,出血不止。

【附记】引自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通常用药1~3次鼻衄必止,效佳。本方对外伤出血亦可用之。药撒患处,血即止,且有生肌之功。

34.血余散

【组成】血余炭15克,象牙屑15克,三七粉3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血不止再吹,血止后,应再吹1次。

【功能】活血止血。

【主治】鼻衄及术后出血不止。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脐疗法》.师传秘方。止血效果好。通常用药1~2次,即可止血。临床验证,用之立验。

35.麝香散

【组成】枯矾15克,白龙骨15克,麝香0.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先用冷开水洗净鼻腔淤血,再取本散少许,吹入患鼻中,或以湿纸卷简蘸药粉塞鼻中,尤佳。

【功能】固湿止血。

【主治】鼻衄不止。

【附记】引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屡用神效。

36.止衄膏

【组成】大蒜31克,栀子15克,川黄柏10克,丹皮10克,广郁金10克。

【制法】药膏。先将后4味药共研细末:大蒜捣烂,再将药末与大蒜泥共捣成膏,收贮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本膏做成药饼3个,分别贴教于两足酒泉穴,神阙穴上(肚脐),外用纱布包扎,匆令脱落。当鼻中有磷气味即效。

【功能】清热止血。

【主治】鼻衄。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鼻肺疗法》。屡用效佳。同时用本膏治疗倒经(月经来潮时鼻出血),效果亦佳。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