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修水库的工人在农田挖出来几片破碎陶罐。谁也没想到,地下竟然藏着1295座墓葬。这些墓葬时间跨度大,从新石器晚期一直到汉晋时期,前后有3000多年。后来,工人又挖出一枚铜印,印上刻着“汉匈奴归义亲汉长”。这可把考古学家难住了。他们想知道,铜印主人到底是谁?匈奴印记怎么会在青海河湟出现?这里离草原那么远。 ![]()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地下,藏着古老秘密。201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青海省考古所,一起研究这片墓地。他们做了DNA检测。这一检测,弄清楚了新石器时代西北先民是谁。还意外发现,这和现代汉族、藏族,还有整个东亚民族的迁徙、融合都有关系 。 DNA密码 ![]() 科研团队从人骨里挑了127具保存得不错的样本。他们做了提取和测序工作,最后得到89例父系和母系的DNA信息。这次研究规模不小,是中国西北地区大规模的古DNA研究之一。而且,以前没这样把DNA分析和考古文化结合起来做过,这是头一回尝试。 要解开上孙家寨的基因谜题,需要先明白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父系DNA,也就是Y染色体。父系DNA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很稳定。它可以用来追踪男性祖先的来源和迁移情况,只传男不传女,就像家族的“姓氏密码”,能记录男性祖先的迁徙和征战。第二个关键词是母系DNA,也就是线粒体mtDNA。母系DNA由母亲代代相传,母亲会传给所有子女,但只有女性可以继续往下传。它适合用来研究女性祖先的遗传路径,就像一条一直流淌的“血脉河流”,能标记女性族群的根源和融合情况。科学家比对古今人群的DNA数据,就能重建出远古人群的迁徙地图和族群关系图谱 。 母系图谱 ![]() 上孙家寨的研究,主要是研究母系DNA。原因是技术有限制。科学家从29例人骨牙齿里,提取到线粒体数据,还分了单倍群。父系DNA的研究没做。这就像历史留了个空白,让人好奇。有人想,匈奴骑兵来了,会不会带来新的父系DNA?还是本地羌汉男性决定了血脉传承 ? 研究有了结果。2000年前河湟居民的母系基因,和现在的青海人很接近。这说明了什么?古代人群的单倍群。这些单倍群大多是东亚常见类型,像D、M。这说明古代河湟居民和中原、藏缅族群关系近,和欧亚西部关系远。在3000 - 3300年前的样本里,能找到一点西部欧亚基因。但到了2000年前,这些基因就很少了。科学家判断,西部人群向东发展,到了青海甘肃就停下了,没成为主流。还有个疑问。这里发现了匈奴铜印,可母系基因却是“本地”的。有个解释,当年南下的匈奴人,男的比较多。他们通过联姻或者统治,融入了当地。但女性血脉,还是羌人和汉人为主。 迁徙密码 ![]() 从DNA数据能看出一条迁徙路径。3500年前,有些西部人顺着草原走廊往东,到了甘肃、青海。可他们没在这里留下来。2000年前,东亚母系基因又占了上风。这时形成的遗传结构,跟现在青海人的差不多。卢水胡也往东走。他们走到河湟就停住了。这里成了欧亚西部基因向东扩展的尽头 。 河湟谷地在青藏高原东边。这里是游牧和农耕交界的地方,也是基因交流的地方。西部来的人到这儿,他们的基因和东亚人的混在一起。现代青海的汉族、藏族、土族人,母系基因里都有上孙家寨先民的成分。这说明河湟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混居。古代河湟人和中原汉族,基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表明羌人和汉人融合的时间,比史书记载得更早。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做买卖、屯田,两边的人慢慢融合了 。 ![]() 上孙家寨做了DNA研究。这个研究结果,把“匈奴从西边来”的说法给改了。研究还发现,文化被征服,可能很快就看到变化。但是基因融合,得花很长时间。在河湟这片土地上,发现了铜印,测了基因。这些都能证明,羌人、汉人、匈奴人曾在这里混居。这里没有什么“纯血”的人,不同文明混在一起,才有活力。 各位师友 讨论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