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叶、段大叶性肺炎
重症肺炎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多叶、段大叶性肺炎,局限性肺炎伴弥漫性肺损伤,广泛间质性肺炎。 ![]() (1)多叶、段大叶性肺炎 1、单纯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绝大多数由细菌感染引起,且主要致病菌是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杆 菌,影像学表现为双肺多发实变、渗出,氧合指数显著下降。但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肺泡毛细血管膜(ACM)的结构完整,大量水分、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红细胞挤满肺泡,导致肺泡容积增大(图1); ![]() 与轻症大叶性肺炎局限的叶、段(图2)渗出、实变不同,重症大叶性肺炎表现为多叶实变;病变与正常肺叶同时存在,且两者之间边界清楚(图3)。 ![]() 图2 单纯轻症大叶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 ![]() 图3 单纯重症大叶性肺炎的影像学改变 双肺大片实变,但仅限于右肺中叶、左肺上叶、边界非常清楚(备注:右横隔抬高) 无论采取低压力的“PTV、PHC”等保护性通气策略,还是高压力的“肺开放通气策略”,皆不可能将肺泡内的物质“挤出”, 自然不会产生明显改善低氧血症的作用。所以通气策略尽可能不用机械通气,而以面罩高浓度氧疗为主。一旦建立人工气道,则主要通过提高FiO2改善低氧血症,严格控制吸气高压和我PEEP,适当应用镇静剂,肌松剂抑制过强的自主呼吸。 2、大叶性肺炎合并ARDS 影像学特点是在边界清楚的大叶性肺炎(图4A)的基础上,出现正常肺实质的弥漫性渗出性改变(图4B)。 ![]() ![]() 图4 大叶性肺炎 A. 单纯多叶、段大叶性肺炎;B. 在大叶性肺炎的基础上出现弥漫性渗出改变,即合并ARDS 其通气策略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机械通气。 (2)局限性肺炎伴弥漫性肺损伤 局限性肺炎伴弥漫性肺损伤实质上是局限大叶性或小叶性肺炎合并ARDS。此类病变主要分两部分,基础病变为大叶或小叶性肺炎病变,通过病原菌(绝大多数为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感染直接引起,其主要病理特点与上述大叶性肺炎相同(图1)。继发病变为大量炎症细胞集聚和炎症介质释放引起失控的炎症反应,引起ACM损伤和通透性增强,导致间质性水肿和大量肺泡陷闭,故表面上是肺内型ARDS,但实质上就是肺外型ARDS。 基础病变吸气高压和PEEP(PTV、PHC或肺开放通气)也不可能将肺泡内的物质“挤出”,自然不会产生明显的改善低氧血症的作用;病变局限不需要机械通气的治疗作用,故此部分病变的吸收主要通过抗菌药物治疗。 继发病变与ARDS患者通气要求相同。 总体上要求同时重视抗感染治疗和ARDS的机械通气治疗。 (3)广泛间质性肺炎 非典型病原体和病毒感染是导致急性间质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以细胞内致病为主,主要病理改变是ACM的损伤伴间质性肺水肿,与典型ARDS的病理改变相似,但多数程度较轻,发展较慢。但重症患者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或广泛性渗出性病变(图5),此时不仅有病原体致病,更主要的是出现失控的炎症反应,故可以称为急性重症间质性肺炎或急性间质性肺炎伴ARDS,是一种典型的肺内型ARDS。 ![]() 图5 重症间质性肺炎的影像学变化 轻症患者可自愈或适当治疗后好转,多数不需要机械通气。 多数重症患者肺间质水肿较轻,肺泡萎陷明显,肺泡内含水量较少,故选择上述定压型通气策略或肺开放通气策略皆可明显改善氧合。 部分患者肺实质广泛损伤,且程度较重,肺间质和肺泡内的含水量皆比较多,尽管还是“肺内型”ARDS,但对各种水平的高压和PEEP的治疗反应都比较差; 部分患者有明显的细胞成分增生,对PEEP的治疗反应更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