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一家企业的经营水平,参加经营分析会就行了

 学习一生 2025-05-02

卫哲在《效率为王》中提到,嘉裕资本在投资前有一个独特而高效的窍门:不是先看PPT,不是先聊战略,而是直接去旁听企业开会——尤其是周会、月会、季会。

他说得非常直接:“企业家的管理风格、团队之间的配合、企业有没有争论,以及企业如何解决争议等,都会在一场会议中暴露无遗。

换句话说,一场会议,尤其是一场经营分析会,就是这家企业经营系统的“X光片”,组织能力的“实况转播”,管理水平的“公开答卷”。

01|你能在一场经营分析会上看到什么?

经营分析会,是企业“把真实暴露给自己”的时刻。很多问题,不用问、不用调,只要你坐进会议室,就会自动浮出水面。以下几个瞬间,决定了这家公司是不是在真经营。

1. 讲了数据但不问方向,是没战略

会议一上来报数据:“本月完成率87%,环比提升4个点。”

听起来像是进步,但没人说——目标怎么来的?跟战略方向有什么关系?

没人提目标拆解,没人确认方向是否偏了,所有人只在讲“做了什么”,没人在问“我们去哪”。

那么很显然,这家公司根本没有战略落地或者根本就没有战略,所谓的目标只是操作层自娱自乐,战略落地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没人真拿它当经营的锚点。

2. 讲了问题但不问客户,是假经营

整场会讲的都是内部数据:流量、转化、成本、流程……
但市场怎么了、客户怎么看、对手做了什么,没人提。

你问销售下滑是不是市场变了,没人回答;问客户流失的真实原因,只说“还在看”。

讲了一小时,全是“我们怎么做”,没一句说“市场在发生什么”。

这不是在经营,是在内部复盘;不是看市场,是在看自己。客户和竞争都不在场,说明经营根本没入脑。

3. 讲了偏差但不追原因,是没判断

会上问题一个一个的报:报利润下降12%、转化率走低、用户反馈冷淡;

但是报完了,就散了——没人问“为什么”,没人说“怎么办”。

CEO点点头,业务线说“我们会持续跟”,然后就没然后了。

台上在报,台下在听,全场没人做判断。这样的管理层不是在经营,是在听播报。没有判断力,数据只是信息噪音;没有动作落地,会议只是流程过场。

真正的管理者,不是听报表,而是用报表判断与决策。

4. 讲了各自但不串逻辑,是没协同

财务讲利润,战略讲趋势,运营讲流量,业务讲KPI——
每个部门轮番上阵,各说各话,互不接茬。

你一问:“这个问题怎么跨部门协同解决?”空气安静得能听见PPT翻页声。

协同没发生,共识没生成,问题没人接力推进。

这说明这个组织不是在经营,而是在“值班”。表面上在配合,实则各自为战。

5. 讲了动作但不盯结果,是没执行

上个月说的问题,这个月还在讲,计划还在“推进中”。

谁负责?进度如何?是否解决?没人提,没人追。KPI展示得挺漂亮,执行没人敢打包票。

听得热闹,看不见结果;问题轮番出现,没人真正解决。

任务没有责任人,工作没有闭环,就说明这个组织没有行动力也没有经营力。

02|为什么经营分析会能看穿一家企业的经营水平?

因为一场分析会,不只是看数据,更是验证这个组织到底有没有真经营能力的窗口。以下五大机制,是一场会议最容易暴露、也最无法伪装的底层逻辑。

1. 战略穿透力:真正的战略不是挂墙上,而是穿透到每个动作里

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只是停留在年初的PPT、总裁年会上的演讲里,而不能体现在月度分析会上的问题导向与目标牵引上,那这战略就是“形式战略”。

  • 经营指标是怎么来的?有没有从战略目标拆解而来?

  • 汇报内容有没有围绕“战略偏差”展开,而不只是KPI完成?

  • 有没有因为实际偏差,倒推战略路径是否需要调整?

战略没有进会议,就不会进组织,更不会落到经营上。

2. 管理判断力:能不能把数据变成决策,是管理者的基本功

数据是信息,不是判断。真正的管理力在于:看到问题,追到本质,做出决策。

  • 听完这些数据,现场有没有人敢说:“根本原因在这儿”?

  • 有没有变量拆解、假设验证?有没有形成结构化分析?

  • 有没有一句话总结——我们接下来该做什么,怎么做?

通过会议,你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管理层是不是有管理能力,管理者是不是敢判断、是不是会判断、能不能不负判断的责任

3. 协同能力:高效的组织是围绕问题跨部门作战的,不是轮流广播的

在一个真正有协同能力的组织里,问题是“全员打”的,不是“部门甩”的。

  • 一个问题出来,有没有业务-运营-财务多个视角一起诊断?

  • 会上有没有形成联合行动方案,而不是你讲完我讲、谁也不接?

  • 资源分配有没有现场协调,还是都等“会后再说”?

组织是不是协同作战,分析会的节奏和交叉互动最能说明问题。

4. 行动闭环机制:没有人认领的问题,就是没人解决的问题

没有闭环,再好的分析都是原地打转。真正的行动,是责任+计划+反馈三件套。

  • 每个问题后面,有没有明确责任人和节点?

  • 有没有把分析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清单?

  • 上次会议提过的问题,这次有没有结果反馈?

闭环不到位,组织就会陷入“持续发现问题—无人解决—下次再说”的死循环。

5. 权力结构是否健康:真正经营型组织,是业务在主导、CEO在拍板

会议的主角是谁,决策权在哪里,反映的就是一个组织的权力逻辑。是“听汇报”,还是“定方向”?是“数据中心”,还是“经营中心”?

  • 是不是业务线主导问题分析,而不是中台替代发声?

  • CEO有没有对关键偏差做出方向性判断,推动资源配置?

  • 决策路径是不是清晰、当场拍板,还是“收下研究”?

如果数据在台上跑,CEO在台下听,业务线靠边坐,那这个组织只是管理,不是经营。

03|高水平经营分析会的五个关键标准

1. 以战略目标为主线,不是工作汇报堆砌

好的经营分析会,绝不会变成“部门成绩秀”,而是围绕战略目标展开全面校准。

  • 所有汇报都应围绕“关键战役目标/KPI”来讲——目标达成了多少?偏差出现在哪?原因是什么?接下来怎么改?

  • 汇报结构清晰:“完成情况 → 偏差识别 → 问题拆解 → 对策建议”,而不是“我做了这些,那些,结果你懂的”。

2. 以业务线为C位,不是中台代替发声

主战场的声音必须来自主力部队。业务线是离市场最近、对客户最有感的角色,必须站上分析会的主讲台。

  • 战况必须由业务一线讲清楚,市场在变什么,客户在想什么,销售在打哪里——这是判断真经营的根本标志。

  • 财务、战略、运营等中后台是参谋,是支持,不是主导——不能替代业务思考,更不能越权代替判断。

3. CEO是战略指挥官,不是会议主持人

CEO不是坐着听别人报数的“观众”,而是要在会议中掌控节奏、聚焦问题、定方向、拍资源的主将。CEO要做的是:

  • 一针见血地点出偏差,直指本质问题,推动团队给出清晰判断。

  • 对关键资源的配置、关键偏差的调整,必须当场拍板,不拖、不绕、不“先研究”。

4. 每一个问题都有人认领,有计划、有时间、有跟踪

分析的目的是推动行动,而不是制造焦虑。没有责任人、时间表、反馈机制的分析,就是形式主义。

  • 所有偏差必须对应到具体责任人,不能“部门总负责”,必须“人头落地”;

  • 每个问题要有“明确动作+推进节点+复盘机制”;

  • 下一次会议必须追踪“上次说的事有没有动、改得怎么样”。

5. 氛围真实、语言直接、问题能吵、结论能定

高质量的分析会,应该是场“理性辩论会”,不是“礼貌演讲赛”。

  • 能不能讲出真实情况,敢不敢直指偏差,是氛围的底线;

  • 能不能吵,不是吵不吵架,而是不同视角之间能否交锋出更深的判断;

  • 能不能定,意味着会议不是“大家说完就散”,而是“问题定了谁改、资源拍了谁给”

会议是形式,但背后是机制、能力与文化

经营分析会,是这个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镜

你想判断:

  • 战略能不能落地?

  • 组织是不是在真经营?

  • 管理层是不是有经营判断力?

  • 权责是不是清晰?

  • 企业是不是能持续增长?

不用问太多,只要去听一场他们的经营分析会,就够了。

一场会议,看的是流程,听的是话语,读的是态度,透的是组织本质。

你会看到它的问题在哪,潜力在哪,天花板在哪。甚至,不需要等PPT,不需要看BP,不需要问你们战略是什么,你已经知道它今天做到了什么,明天能不能走下去。

#经营分析#经营分析会#战略落地#效率为王

很喜欢的话,请作者喝杯咖啡,她会很开心哒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