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哲在《效率为王》中提到,嘉裕资本在投资前有一个独特而高效的窍门:不是先看PPT,不是先聊战略,而是直接去旁听企业开会——尤其是周会、月会、季会。 他说得非常直接:“企业家的管理风格、团队之间的配合、企业有没有争论,以及企业如何解决争议等,都会在一场会议中暴露无遗。” 换句话说,一场会议,尤其是一场经营分析会,就是这家企业经营系统的“X光片”,组织能力的“实况转播”,管理水平的“公开答卷”。 01|你能在一场经营分析会上看到什么?经营分析会,是企业“把真实暴露给自己”的时刻。很多问题,不用问、不用调,只要你坐进会议室,就会自动浮出水面。以下几个瞬间,决定了这家公司是不是在真经营。 ![]() 1. 讲了数据但不问方向,是没战略会议一上来报数据:“本月完成率87%,环比提升4个点。” 听起来像是进步,但没人说——目标怎么来的?跟战略方向有什么关系? 没人提目标拆解,没人确认方向是否偏了,所有人只在讲“做了什么”,没人在问“我们去哪”。 那么很显然,这家公司根本没有战略落地或者根本就没有战略,所谓的目标只是操作层自娱自乐,战略落地不过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没人真拿它当经营的锚点。 2. 讲了问题但不问客户,是假经营整场会讲的都是内部数据:流量、转化、成本、流程…… 你问销售下滑是不是市场变了,没人回答;问客户流失的真实原因,只说“还在看”。 讲了一小时,全是“我们怎么做”,没一句说“市场在发生什么”。 这不是在经营,是在内部复盘;不是看市场,是在看自己。客户和竞争都不在场,说明经营根本没入脑。 3. 讲了偏差但不追原因,是没判断会上问题一个一个的报:报利润下降12%、转化率走低、用户反馈冷淡; 但是报完了,就散了——没人问“为什么”,没人说“怎么办”。 CEO点点头,业务线说“我们会持续跟”,然后就没然后了。 台上在报,台下在听,全场没人做判断。这样的管理层不是在经营,是在听播报。没有判断力,数据只是信息噪音;没有动作落地,会议只是流程过场。 真正的管理者,不是听报表,而是用报表判断与决策。 4. 讲了各自但不串逻辑,是没协同财务讲利润,战略讲趋势,运营讲流量,业务讲KPI—— 你一问:“这个问题怎么跨部门协同解决?”空气安静得能听见PPT翻页声。 协同没发生,共识没生成,问题没人接力推进。 这说明这个组织不是在经营,而是在“值班”。表面上在配合,实则各自为战。 5. 讲了动作但不盯结果,是没执行上个月说的问题,这个月还在讲,计划还在“推进中”。 谁负责?进度如何?是否解决?没人提,没人追。KPI展示得挺漂亮,执行没人敢打包票。 听得热闹,看不见结果;问题轮番出现,没人真正解决。 任务没有责任人,工作没有闭环,就说明这个组织没有行动力也没有经营力。 02|为什么经营分析会能看穿一家企业的经营水平?因为一场分析会,不只是看数据,更是验证这个组织到底有没有真经营能力的窗口。以下五大机制,是一场会议最容易暴露、也最无法伪装的底层逻辑。 1. 战略穿透力:真正的战略不是挂墙上,而是穿透到每个动作里如果一个企业的战略只是停留在年初的PPT、总裁年会上的演讲里,而不能体现在月度分析会上的问题导向与目标牵引上,那这战略就是“形式战略”。
战略没有进会议,就不会进组织,更不会落到经营上。 2. 管理判断力:能不能把数据变成决策,是管理者的基本功数据是信息,不是判断。真正的管理力在于:看到问题,追到本质,做出决策。
通过会议,你可以看出这家企业管理层是不是有管理能力,管理者是不是敢判断、是不是会判断、能不能不负判断的责任。 3. 协同能力:高效的组织是围绕问题跨部门作战的,不是轮流广播的在一个真正有协同能力的组织里,问题是“全员打”的,不是“部门甩”的。
组织是不是协同作战,分析会的节奏和交叉互动最能说明问题。 4. 行动闭环机制:没有人认领的问题,就是没人解决的问题没有闭环,再好的分析都是原地打转。真正的行动,是责任+计划+反馈三件套。
闭环不到位,组织就会陷入“持续发现问题—无人解决—下次再说”的死循环。 5. 权力结构是否健康:真正经营型组织,是业务在主导、CEO在拍板会议的主角是谁,决策权在哪里,反映的就是一个组织的权力逻辑。是“听汇报”,还是“定方向”?是“数据中心”,还是“经营中心”?
如果数据在台上跑,CEO在台下听,业务线靠边坐,那这个组织只是管理,不是经营。 1. 以战略目标为主线,不是工作汇报堆砌好的经营分析会,绝不会变成“部门成绩秀”,而是围绕战略目标展开全面校准。
2. 以业务线为C位,不是中台代替发声主战场的声音必须来自主力部队。业务线是离市场最近、对客户最有感的角色,必须站上分析会的主讲台。
3. CEO是战略指挥官,不是会议主持人CEO不是坐着听别人报数的“观众”,而是要在会议中掌控节奏、聚焦问题、定方向、拍资源的主将。CEO要做的是:
4. 每一个问题都有人认领,有计划、有时间、有跟踪 分析的目的是推动行动,而不是制造焦虑。没有责任人、时间表、反馈机制的分析,就是形式主义。
5. 氛围真实、语言直接、问题能吵、结论能定高质量的分析会,应该是场“理性辩论会”,不是“礼貌演讲赛”。
经营分析会,是这个企业经营能力的放大镜你想判断:
不用问太多,只要去听一场他们的经营分析会,就够了。 一场会议,看的是流程,听的是话语,读的是态度,透的是组织本质。 你会看到它的问题在哪,潜力在哪,天花板在哪。甚至,不需要等PPT,不需要看BP,不需要问你们战略是什么,你已经知道它今天做到了什么,明天能不能走下去。 很喜欢的话,请作者喝杯咖啡,她会很开心哒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