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太极拳大松大软,来自杨澄甫练功指导中每天必说的“松松松”。每天说的必要何在?从其弟子记载中看,理解最为深刻的就是郑曼青,能够不同角度透出松松松的固然还有其他弟子,但是,从功法重要性上看,我觉得还没有人深刻理解并领会,因为练功的层次到到不了最为基本的身体基础功。杨澄甫每天说,但是,杨公“太极十要”以及其他场合说的各种要点,都没有结合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来说明,松在哪里?松到什么程度?与太极拳架子和大架的关系以及基础性是什么?都没有答案。 因此,我结合自己的近期的练习,提出松在腰眼挣、大椎开,其根在脚——松腰眼、大椎。脚跟大筋与脖子大筋完全贯通,节节贯穿的根劲,才有鹿跟腱的蹬力、虎手爪的力透指尖,形于手指的透力,猴深蹲的松沉力,太极松松松暗合五禽戏,因此,大架太极拳不仅仅是整劲,还要发力。不得不说,这些分别发出的力量才是太极拳的灵动所在。 二、练出大架的身体变化 太极拳进入最后的大架阶段,根劲、散劲之后静观身体变化,首先是大架之前的基本功出现散劲,伴随着身体的寒热变化,我在2025.4.13之前已经完成这个变化,经过五天静养,我慢慢形成穿暖的感觉,以前长期生活在南方粗糙的寒热感逐步退却,近几年的寒湿感冒形成全球的疫情,就是这种免疫系统的紊乱,身体受到多次的体温度冲击,尤其南方的冬天,保温差,人们适应了湿冷,现在,我逐步恢复了温暖感,以前一点热乎乎就出汗,出汗一脱衣服就内凉失阳,很多老人都是这样离开世间的。 练太极一般后期不会出汗,如果不注意保暖,我们其实处在一种基本功的消耗中,达不到大架大松大软的内炼,所以,日积月累就会出现寒热并存,靠固精化气的体质坚守,一旦到了散架子散劲出现,这些寒热就会出现一些不明的虚寒,晚上练功就会出问题——不是感冒而类似感冒,不是中风类似轻微的中风——因为这个阶段玉枕穴没有开,寒热交至大椎,打拳不可能戴围脖,因此,大椎穴微微发凉——这本身就是轻微的感冒状态。内功基础不到,练什么都要注意保暖,每次练功出汗其实也不好,固然出热汗可以有益于外感,内部其实也是加剧了内热,阴虚寒热也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大椎通精气可以入脑,进入神经系统的层次,身体达到了更高层次的放松,炼气化神不是一个感觉,有深层次的生命机制。 三、进入大架阶段后,如何扭转这个问题的呢? 3.1 首先。腰眼挣开、大椎挣开。 骨升肉降是前期抻筋拔骨大筋开的说法,这个时候,腰骨、大椎关节似乎松开,挣开抻直,就好比“筋升骨降”——骨头脱开筋力灵活,类似动物一样的伸缩大腿和身体,同时,一股热流直接冲开玉枕——后脑骨似乎被挣开。走路开始重新学习。早晨出去穿太极鞋,就觉得很硬,关节冲击太大,回去换了衣服内置鞋垫,再出去。这天微微有三两滴雨点,天是阴的,我穿了中薄羽绒衣。里面一件长袖体恤。很是暖和,看看很多老人都穿起春天的外套,脸色发黑,甚至有穿着一件薄料子的紧身服,好像一个舞者在寒意中慢不跑——看看年纪,满脸沧桑,这不是乱穿衣的问题,是身体内寒热共存的紊乱所致。我缓缓走着,慢慢练习腰骨后移,大椎后抻,后脑骨微微发热,玉枕发热,一模大椎,只是大筋微凉,周边皮肤都是热的。北方的天气毕竟是寒冷的。 3.2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第二个变化是到了转龙藏,我开始琢磨如何抻开腰眼,今天,由于大椎挣开,我轻松的就蹲下去,脚跟、脚心、脚掌也撑开了,下蹲身体完全是垂直地面——这种全新的松直是过去没有的,而且整个松沉自如,一站半个小时,不仅不酸胀,反而出现脚跟如鹿、脚掌如虎,两臂如亮翅,能够表达脚底直接到手指的模拟虎扑、猴蹲、鹿蹬,我反复体会各种脚跟的鹿的姿态,我发现跑步运动员选材看跟腱的道理,一边练习脚跟与深蹲以及身体竖直——这也是第一次如此自如的“太极整劲与太极根劲”的仿生学收获。 3.3整劲、根劲、松沉劲转化为散劲、透劲、炸劲:太极阴阳化为五行八卦 第三个变化是所有动作都向五禽戏、十段锦、易筋经靠,骨头架子变成了筋的缠绵。这里面还会有变化,整劲、根劲、松沉劲转化为散劲、透劲、炸劲:太极阴阳化为五行八卦——就是结合五禽戏之后的大架太极拳,不是过去李雅轩大师说的雨伞撑开去的整劲,也不是形于手指的董虎岭的根劲,也不是脚跟、脚心、脚掌转换重心的郑曼青的松沉劲,以及西山悬磬的空如古钟的汪永泉的点透力——而是真正的杨澄甫松松松的玄妙里面,其根在脚就是鹿的灵动,发于腿就是猴子的跳跃,主宰于腰就是熊腰,形于手指就是虎爪,手臂是鹤翅,整合起来就是太极拳的筋力。我们看当时南方一派,身材清瘦,没有中原人的骨架,都是大松大软的筋,这一派的太极拳就比较细致,没有杨澄甫的架子力。 3.4南派脚跟为鹿劲、脚心合熊掌劲、脚掌深抓为虎爪劲,不同于北派五行劲:张三丰武当学分化 很多武学都有南北之分,少林、太极、八卦、形意,等等,南派更多内家拳的筋力,北方多数突出骨力——看来,我毕竟还是南方人。打拳是天地日月寒暑往来的产物,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进化出现在的体质,出现了太极拳,想来,不能对身体有太高的追求,顺其自然就应该是很不错的进步了,因此,杨澄甫宗师在南方传拳,自己确实是中原体质。杨家人自身骨力大,属于北方派,练出筋力只有杨露禅。凌空劲就是筋力,杨班侯用骨力打势必失手伤人、出手见红,因此,杨澄甫的松松松也是松在骨力,他要结合棍棒练松筋骨,因此,深谙此道妙不可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