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肠迷 宋词 该诗自从南宋女词人朱淑贞创作之后流传,经过多年的流传,有部分人已把它作为元宵节的灯谜。(猜灯谜同时听故事,也能增添气氛色彩吧。) 词人丈夫是个小官僚,经常吃喝嫖赌,权钱至上。朱淑贞气不过,写下这首词,与丈夫分开了,不知所终,令人叹息。 诗词原文 断肠谜 南宋女词人朱淑贞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种相思一撇销。 解释与赏析 全词十句话,句句分道扬镳,悲切与愤懑交织在一起,既抒发了自己怨恨决绝之情,又对薄情寡义的丈夫进行谴责。有趣的是将每句话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正好顺次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 下楼来,金钱卜落;“下”字“卜落”为一 问苍天,人在何方; “天”字“人”去为二 恨王孙,一直去了; “王”字去“一直”为三 詈冤家,言去难留; “詈”字“言”去为四 悔当初,吾错失口; “吾”字失“口”为五 有上交,无下交; “交”字“有上”“无下”为六 皂白何须问;“皂”字去“白”为七 分开不用刀; “分”字“不用刀”为八 从今莫把仇人靠;“仇”字“莫”“人靠”为九 千里相思一撇消。“千”字“一撇消”为十 诗的影响流传 玉房怨 顾春(多半不是顾太清,顾太清,名春,婚姻美满) 清朝末年,一个名叫顾春的妙龄女子,受父母之命令,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本想夫妻恩爱,谁料想,婚后没几天,那纨绔子弟就对顾春失去了兴趣,整日在外寻花问柳,常常夜不归宿。 这年的元宵节,顾春依旧独坐空房。想到这万家团圆的节日,自己形单影只,不仅百感交集,思虑万端。于是,取来笔墨纸香笺,填词一首: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 问声天,人在谁家? 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 叫奴欲罢不能罢。 吾今舍口不言他。 论交情,曾不差。 染尘皂,难说清白话。 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 可怜奴,手中无力能抛下。 我今设一计,教他无言可答。 顾春这首《玉房怨》,现据有关记载,与宋代著名才女朱淑贞的《断肠谜》,又何等相似! 仔细品读,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注:罢的繁体字为罷) “元宵夜,兀坐灯窗下。”此句既是实写自己,元宵不“元”,孤独凄凉,兀自(还是)独坐;又巧妙的暗含了数字“一”字:元宵的“元”字,把“兀”“坐”了下去,就剩下了“一”。此一,即是不成双,单一也! “问苍天,人在谁家?”佳节独守空房,孤独凄切,不禁内心呼喊,凄问朗月苍天!苍天一词,关键字是“天”,“天”下无“人”,正扣“二”字。本来该是“二人”相守,如今:天!人去也! “恨玉郎,全无一点直心话。”原本盼,金玉良缘常相守;谁料想,嫁与满嘴谎言的负心汉。“玉”无了“一”、“点”(、),就是“三”这个数字,三,散?不团圆! “叫奴欲罢不能罢”,孤独无助,欲罢不能。繁体的“罢”字,上面是“四”,下面是“能”,欲罢不能,“罢”去了“能”,就成了“四”。在一些人看来,四、死同音,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在无比失望、痛苦的时候,顾春的脑海里是否曾经闪现过“死”的念头? “吾今舍口不信他。”满嘴谎言,如何能再相信?对他已经不抱什么奢望。“吾”舍了“口”,就是“五”。五,无? “论交情,曾不差。”也曾经卿卿我我,也有过甜言蜜语。曾不差,今已“差”。“交”没有了“差”,就是个“六”字。六,溜?负心郎早不知道溜到哪条烟花柳巷里去了。 “染尘皂,难说青白话。”身处如此境遇,一个弱女子,能有什么好办法?皂,就是黑色——清白已经被玷污,又如何再提“清白'二字?“皂”去了“白”,就成了“七”字。成了人妻,却难以为“妻”,妻?弃! “恨不得,一刀两断分两家。”的确是恨,的确是不得——只有被“休”的“权利”,哪里有分手再嫁的自由? “分”这个字的本意,就是拿刀把东西劈成两瓣儿。“分”字“断”了“刀”,就成了“八”字。 “可怜奴,手中无力难抛下。”恨不能,杀了那个负心贼!可手无力,心不忍,还有爹娘的牵挂,也不过是妄想而已。难抛下,手无力——“抛”字去掉了“手”(提手旁)和“力”,就剩个“九”字了。“九”为阳数之最,有词语“九九归一”。但是,对于顾春来说,“九九”又能“归”得什么“一”呢? “我今设一计,叫他无言可以答!”设一个什么计?我们今天是不得而知。就当时的境遇,能有什么好计策可以实施?有什么计策,能让那个花心纨绔“无言可以答”?写这首《玉房怨》劝他回心转意?一首词赋就劝得夫婿幡然醒悟,不过是前朝的传说故事而已。“计”而无“言”不成“计”,成了“十”字。十?逝? 无题 乾隆作 有一次,乾隆出了一个颇为有趣的词谜: “下珠帘焚香去卜卦, 问苍天,侬的人儿落在谁家 恨王郎全无一点真心话。 欲罢不能罢,吾把口来压! 论文字交情不差, 染成皂难讲一句清白话。 分明一对好鸳鸯却被刀割下, 抛的奴力尽手又乏。 细思量口与心俱是假。” 乾隆洋洋得意地问纪晓岚:“老爱卿,你可知道这个词谜的谜底是什么?”纪晓岚沉思了片刻答道:“圣上才高千古,令人敬佩!这表面上是一个女子的绝情词,实际上各句都隐藏了一个数字。” 不用说,数字自然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无题 下西楼,去卜卦; 问声天,人儿在哪答? 恨玉郎,全无一点知心话; 欲罢不能; 吾只好忍口不说他; 论交情,总不差; 皂白不分白是假; 分别时一刀割下; 从此成仇,人不还家; 细思量,口儿心儿全是假! (注:罢的繁体字为罷) 这又是一首“断肠迷”,相形之下,这首被人搜集的不过词意更为凄凄、楚楚、切切。假如前三首皆为朱淑贞、顾春、乾隆原著的话,那么后一首在流传中显然有了更胜一筹的加工。特别是最后两句如诉如怨,言真意切,感人至深。 不好评判这些断肠谜的来历是否是真是假,但却是流传下来了。笔者认为,比较而言,朱淑贞所作的词更为真,因为她有这样的经历,其他人所作的不好说。 作者简介 朱淑贞,也写作朱淑真、朱淑珍(约1131年前后在世),是两宋交替时代著名的女词人,约生活于南宋高宗、孝宗时期。她的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原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她的生平有很多还不确定的细节,但是根据流传下来的其作品,能够大致勾勒出其轮廓。她生于钱塘,因婚姻不幸破裂,写下大量伤怀之作。她曾离家寓居汴梁,结交文人雅士,渐有文名。金兵南侵,她返回故乡,不能见谅于家人,而在凄苦中老去。作品被后人辑录为《断肠集》。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浙江海宁路仲,世居桃村。工诗,嫁为俗吏为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塘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