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淞沪会战 硝烟未散,日军铁蹄已逼近南京城下。这座承载着国民政府政治象征的古城,即将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作为最高统帅的蒋介石,此刻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南京究竟该不该守?若守,又该如何守?这个艰难的抉择,将直接影响抗战全局的走向。 ![]() 11月7日,日军组建华中方面军,由#松井石根出任司令官。按照#东京大本营的原定计划,日军应在苏州-嘉兴一线停止前进。但战场形势的变化远超预期——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后元气大伤,呈现溃退之势。日军第十军参谋会议上,军官们兴奋地判断:"敌军已丧失战斗力,若乘胜追击,二十日内即可攻占南京。" 面对日军的迅猛推进,蒋介石于11月13日做出迁都重庆的决定。他在日记中写道:"抗倭最后地区与基本线,在粤汉、平汉两路以西。"这一决策体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但同时也将南京置于更危险的境地。 在军事会议上,高级将领们对防守南京意见分歧。白崇禧主张放弃固守,改取游击战术;刘斐建议象征性抵抗后主动撤退。只有唐生智力主死守,他慷慨陈词:"南京不仅是首都,更是中山先生陵寝所在,必须誓死捍卫!"看着病容满面的唐生智主动请缨,蒋介石最终任命他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 #蒋介石的决策过程充满矛盾。11月17日的日记显示,他曾在固守与放弃间"踌躇再四"。一方面,他深知南京在军事上难以坚守;另一方面,作为首都的政治象征意义又让他难以轻言放弃。26日拜谒中山陵时,他慨叹:"南京城不能守,然不能不守。" ![]() 这种矛盾心态源于多重考量。军事上,淞沪会战损耗了中央军精锐,新补充的兵员缺乏训练;政治上,首都沦陷将严重打击民心士气;外交上,蒋介石仍寄望于国际干预。尤其是苏联的动向,成为他决策时的重要变数。 早在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1月10日,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更向中方代表暗示,在关键时刻苏联可能出兵相助。这些信号让蒋介石在绝望中看到一线希望。12月5日,他致电斯大林求援,同时向将领们保证:"再守半月以上,则内外形势必大变。" ![]() 南京的防御体系分为外围阵地和复廓阵地两重。但实际布防面临诸多困难:从上海撤退的部队士气低落,新调集的川军纪律涣散;号称"东方兴登堡防线"的吴福线工事,竟因找不到钥匙而无法使用。 11月23日,蒋介石亲赴常州督战,但战局持续恶化。25日无锡失守,26日吴兴沦陷,30日广德被占。至12月1日,江阴要塞陷落,南京已陷入三面包围。同日,日本天皇正式下达进攻南京的命令。 此时南京守军虽有12个师番号,但实际战斗力堪忧。其中3万新兵刚入伍不久,有的连枪都不会用。唐生智为表死守决心,下令收缴各部船只,做出"破釜沉舟"的姿态。这一决策后来在撤退时酿成灾难性后果。 ![]() 12月5日,日军开始进攻南京外围阵地。9日,先锋部队进抵城墙下,松井石根发出最后通牒遭拒。10日,日军发起总攻,光华门、雨花台等地爆发惨烈争夺战。 蒋介石于12月7日飞离南京,临行前指示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但11日他又改变主意,电令"不惜任何牺牲"继续坚守。这种摇摆不定的指挥加剧了前线混乱。 12月12日,日军突破多处城门,南京卫戍司令部仓促下令撤退。由于通信中断,许多部队未能接到命令。更致命的是,唐生智先前收缴渡船的决定,导致数万官兵被困长江南岸。挹江门外,溃兵争相逃命,互相践踏,江面上漂浮着无数落水者的呼救声。 ![]() #南京保卫战 的失败,暴露出国民政府军事体系的诸多问题:战略决策优柔寡断,战场指挥混乱无序,部队素质参差不齐。#蒋介石 对国际干预的过度期待,也影响了理性判断。 但这场战役同样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守军将士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仍浴血奋战,用生命诠释了民族气节。正如蒋介石在日记中所写:"宁为战败而亡,毋为降敌而存。"这种精神,正是中国最终赢得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 南京的陷落不是抗战的终点,而是全民族觉醒的起点。它用最惨痛的方式证明:面对强敌,唯有团结一致、坚持到底,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