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平天国童子军名将谱

 语濹 2025-05-02

注:因史料限制,部分人物童子军出身需结合年龄推断,如有补充可评论区指正,其图片形象结合人物特点来自网络替代,完整信息可查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清史稿》等专著,此名将谱可以分为三个档次,1、天国顶级决策中枢,2、镇守一方中坚力量,3、天国军制根基。

童子军的由来,太平天国叫牌尾,后世称童子军,其诞生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发展迅猛,吸纳众多举家来投的群众,为便于管理,太平军将十岁到十五岁的孩子编制为童子军,这些孩子多是攻陷城池时举家加入或者裹挟进太平军的,他们有的惊魂未定,有的兴奋异常,加入童子营后,进行军事训练,使他们逐渐效仿太平军将士。

童子军在太平天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平常,他们为太平军将士做杂役,运送吃食,弹药,救治伤病,在战场上,他们充当先锋,攻城时,童子军手脚灵便,登高陟险如履平地,常使敌人猝不及防,童子军多收拜上帝教教育,作战时舍生忘死,其战斗力不比成年人差。

太平天国童子军形象

许多太平天国后期高级将领都有童子军经历,如英王陈玉成14岁参加金田起义编入童子军,后成为童子军首领;慕王谭绍光15岁参加起义,编入陈玉成的童子军,历经数百次战斗,成长为太平天国后期的中坚力量。

然而,童子军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冲锋在前,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他们本应享受童年的美好,却在战争的残酷中失去了正常的生活,但不可否认,他们以稚嫩的肩膀为太平天国的存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太平天国历史中一个特殊且悲壮的群体。

第三档,天国军制根基(10人)

谭体元(1836—1866):15岁参加拜上帝会团营起义,为童子兵,随军至南京。1863年封偕王。天京事变后追随石达开,后脱离翼殿,加入侍王李世贤麾下。天京陷落后率部转战江西,在射猎坳设下伏兵,阵斩总兵丁得胜,全歼湘军精锐六营2000余人,1866年初,汪海洋战死后担任主帅,指挥大军突围,因叛徒出卖作战失利,纵马跳下山崖未死,后被清军搜获,不屈就义。史料来源《左宗棠奏稿》《清史稿》《太平天国史稿》。

谭体元形象

石镇吉(1835 - 1860):1851年,15岁的石镇吉追随族兄石达开参加金田起义,成为童子军。作战中他表现勇猛,从童子军逐步成长为将领。1857年石达开出走后,石镇吉跟随行动。1860年,石镇吉率部转战,因部队内部哗变以及遭遇土司埋伏,不幸被清军俘虏,后被押往桂林凌迟处死,年仅26岁,参考史料《广西通志》。

石镇吉形象

蔡元隆(1838 - ?):1854年,16岁的蔡元隆加入太平军,被编入童子军。桐城之战中,他表现出色,获李秀成关注,后成为李秀成女婿。此后,他随李秀成攻略浙江,因战功封会王。1863年,太平天国局势危急,蔡元隆投降左宗棠 ,投降后,他奉蒋益澧之令,率部袭击桐乡县城,帮助清军攻城,1864年杭州陷落后,蔡元隆结局不明,有说法称其自焚,年龄约33岁(推测)。史料来源《杭州府志》《李鸿章奏稿》。

蔡元隆形象

李容发(1841 - 1891):1851年,10岁的李容发参军成为童子军,他是李秀成义子。李容发作战勇敢且有智谋,1863年封勇王 。1860年任大佐将,1863年苏州娄门之战中,他死守城门。1863年苏州陷落后,逃亡天京,当时约23岁,天京陷落后,李容发随幼天王突围,后与同伴走失被清军擒获。清候补知县陈宝箴怜其年幼,惜其才干,私自将他放出,之后李容发改名换姓。主要史料依据《李秀成自述》《苏州府志》。

李容发形象

吉庆元(? - 1864):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和参军年龄无考,1851年左右,以童子军身份加入石达开部。1860年,他率石达开旧部“万里回朝”,回归洪秀全麾下。1862年封养王,后镇守丹阳。1864年丹阳失守,可能天京陷落后吉庆元战死,但无后续记载,牺牲时年龄约32岁(推测)。史料来源《太平天国史稿》《李秀成自述》。

吉庆元形象

彭大顺(? - 1861):童子军出身存争议,一说为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与参军年龄无考,1851年左右,可能以童子军身份加入石达开部,早期随石达开四处征战,参与多场重要战役,1860年,彭大顺与朱衣点等率石达开旧部脱离石达开,“万里回朝”,回归洪秀全麾下。此后在江西、浙江等地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清军。最高封号彰王(有1861年和1862年封王两种说法)。1861年在江西铅山作战时牺牲,牺牲时年龄约30岁(推测)。《李秀成自述》在提及石达开旧部回归事件时可作参考。

彭大顺形象

林彩新(? - 1864):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和参军年龄无考。1851年左右,13岁加入陈玉成部童子营,任巡察,1864年封陪王,1861年安庆保卫战中,他夜袭湘军粮道,之后镇守浙江浦江。1864年天京陷落后,林彩新继续在南方坚持抗清,后在战斗中牺牲,牺牲时年龄约32岁(推测)。史料来源《浙江忠义录》。

林彩新形象

伍贵文(? - 1863):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和参军年龄无考,1851年左右,15岁加入谭绍光部童子营,任队长,1861年封趋王,参与苏州保卫战,固守娄门,作战勇猛,1863年,郜永宽、伍贵文等八人参与苏州杀降事件,向李鸿章投降,同年12月6日,伍贵文被李鸿章设计杀害,牺牲时年龄约32岁(推测),史料来源《李鸿章奏稿》《苏州杀降记》。

伍贵文形象

陈炳文(1837 - ?):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与参军年龄无考,野史记载50岁头痛而亡,约1853年太平军经芜湖时,年少的陈炳文作为童子军加入,后隶属于李秀成部。1858年参与三河之战,与友军配合击败清军,初露锋芒。1860年参与二破江南大营,2月随军进占安徽广德,留此驻守,寻封朗天安;6月随李世贤攻克浙江嘉兴 ,奉命守嘉兴郡,多次击退清军进犯。1861年连克海盐乍浦、平湖等地,积极推行减赋政策,安抚流亡百姓,赢得赞誉。

同年10月随李秀成克浙江余杭,12月升朗天义,参与占领杭州,随后封忠孝朝将。1862年1月受命调杭州,仍兼领嘉兴军政事务,3月取江苏金山,4月合谭绍光率部战于上海七宝、松江泗泾等地,寻封听王。此后多次参与战斗,1864年3月弃城走德清,寻进围徽州,攻屯溪,并抵江西德兴海口;5月占弋阳,围贵溪,旋败于铅山,走东乡;8月13日在金溪附近白杆村降清,获参将衔,所部被编为洋枪队三营南下从征闽、粤,攻打李世贤、汪海洋,事后部队裁撤,此后不知所踪。史料来源《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李秀成自述》。

陈炳文

童容海(1835 - ?):童子军出身,具体出生时间与参军年龄无考。本姓洪,加入太平军后因避洪秀全讳改姓童,初系石达开部将。1857年后随石达开独立行动,自赣赴浙、闽,复返赣入湘、桂,期间被封为观天豫,1860年9月,与彭大顺等率部约20万人脱离石达开“万里归朝”,在撤往江西途中,他杀反对自己的将领以立威,自封燕爵。1861年5月彭大顺战死,童容海成为大军统帅,9月归朝大军在江西铅山与李秀成会合,隶其麾下,后被封主将、天将,随忠王转战浙江,攻克杭州时立下大功。

1862年1月被封为保王,所部称“扶朝天军”。然而,他为人贪暴凶残,行事引起诸多不满。同年7月,他坐视皖南战事,拒不出兵勤王,9月联络鲍超准备投降,还偷袭广德献给湘军作为见面礼,正式降清,复改回本姓洪氏,被封游击。此后随鲍超征战,积功升总兵。1864年8月,配合鲍超在江西击败陈炳文,并协助招降陈炳文部,后部下哗变,仅剩3000多人跟随,此后史料对其记载戛然而止,结局不详。史料来源《太平天国史》《李秀成自述》 。

童容海

第二档,镇守一方中坚力量(3人)

范汝增(1840 - 1867):1851年,11岁的范汝增加入太平军童子军。1860年被授予讨逆主将,率军东征浙江,攻克严州;同年10月,参与祁门之战,围攻曾国藩;在宁波,他坚持主权原则,拒绝列强无理要求;1862年9月,参与慈溪战斗,重创“洋枪队”统领戈登 。1862年封首王,天京陷落后参加捻军,1865年5月参加高楼寨之战,追杀僧格林沁蒙古马队。1867年在山东寿光弥河决战中阵亡,年仅28岁。相关史料有《清史稿》《法国外交部档案》《太平天国史卷六十二》。

范汝增

陈坤书(1838—1864):13岁参加拜上帝教,入金田团营,作为“童子军”一员,后隶属忠王李秀成麾下。1860年封护王。1858年秋,联合陈玉成猛攻清军,第二次摧毁“江北大营”;1860年5月,“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后,率忠殿将士东征苏常,攻下苏州,而后镇守该城。他对敌人、叛徒绝不手下留情,在苏州处理多起叛降事件。1864年常州城破,被清军俘获后凌迟。史料来源《贼情汇纂》《李鸿章奏稿》《常州府志》。

陈坤书

谭绍光(1835—1863):15岁参加拜上帝教,入金田团营,编入“童子军”,隶属忠王李秀成麾下。1863年受封慕王。他作战勇猛,参与东征苏常、进兵上海、攻克湖州等战事,立下赫赫战功;对待百姓,他奉行忠王政策,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对待敌人和叛徒嫉恶如仇,冷酷无情,曾亲手击毙叛徒徐少蘧和清湖州团练大臣赵景贤。1863年12月,被叛徒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等四王四天将杀害于苏州。史料来源《平定粤寇纪略》《李秀成自述》《英国蓝皮书》

谭绍光

一档,太平天国中枢决策(仅2人)

陈玉成(1837—1862):14岁参加金田起义,成为“童子军” ,隶属“童子军”战斗序列,因表现突出,担任“童子军”首领,主要负责粮草征集、断后,充当“敢死队”等工作。1853年1月,陈玉成遵从林凤祥之命,率50“童子军”冒着被地雷炸飞的危险,闯入武昌城缺口,拿下城池。1859年受封“英王”,与李秀成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支柱,在三河一战中击毙湘军悍将李续宾,全歼老湘军6000余人,威震敌胆。1862年,被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被凌迟处死,年仅25岁。史料来源《贼情汇纂》《李秀成自述》《曾国藩奏稿》。

陈玉成形象

李世贤(1834 - 1865):1851年,17岁的李世贤与堂兄李秀成在广西参加太平军,加入童子军。他作战英勇,早期参与攻桂林、围长沙、克武昌等战役,崭露头角。1857年封侍天福 ,1858年因“少勇刚强”升任左军主将,驻军芜湖主持皖南军务。1860年,在踏平清政府江南大营战役中立下战功,被封侍王。1861年,他率部占领金华、镇海、宁波等地,在浙江进行政治、经济、军事建设,巩固了太平军在浙江的势力。1862年阻击左宗棠军,后奉命救援天京。1864年天京陷落后,率部挺进福建,在漳州一带坚持斗争。1865年5月退守永定,与部队失散,8月在广东镇平与汪海洋会合,却被汪海洋杀害,年仅31岁。史料来源《李秀成自述》《清史稿》《太平天国史事日志》。

李世贤


上述所列举的多人中有记载的仅李容发,蔡元隆,得善终,余者或战死、被凌迟,或遭叛徒出卖,折射太平天国运动的残酷性。

#太平天国##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