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背诵古诗文?

 海滨悦心书屋 2025-05-02

“我们为什么要背诵古诗文?”这似乎是一个无脑的问题。大家都清楚,背诵对于语文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背诵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升能力……也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课标要求高中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是必须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可背诵也是一把双刃剑,当背诵的内容成为了严重的负担,背诵的数量造成了学生的巨大压力,背诵的负面影响将会日益严重。

课标的要求应该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它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当下要求高中生背诵72篇古诗文,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已成为一个无法承受的沉重负担,甚至成了学习中的一个噩梦。

有的学生记忆力好,善于背诵;可有的学生记忆力差,并不喜欢背诵;有的学生喜欢数理化,并不喜欢语文,因此在背诵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距。

就目前背诵的古诗文来看,有的篇目太难——如教材中的《庄子》《老子》《离骚》等文章。文言文本来就是高中生的难点,它被列为中学生语文学习三大魔咒之首,很多老师都觉得难。像《离骚》《滕王阁序》等,不得不承认,仅是理解起来难度就够大了,再要求背诵,更是难上加难。生僻的用字、拗口的读音、难解的字义……让高中生们的学习压力山大。回想起自己高中生时的背诵,即使比今天少许多,至今想来仍然心有余悸。面对着学生一次次背诵出错的痛苦表情,我心有戚戚焉。有些记忆力差的学生就算背到嘴抽筋了,也背不下来。有的即使背过了,很快便忘记了。因此,许多学生是“谈背色变”,甚至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了抗拒。我们在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同时,无意充当了扼杀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凶手,甚至将学生推向了厌学的境地,这绝非危言耸听。

其次,篇幅过长,增加了学生背诵的难度。有些诗词虽然较长,像《琵琶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由于它音韵和谐,多下点功夫,还可以勉强完成。可要求背诵的散文大都超过五六百字,谁个不会产生畏难情绪。《归去来兮辞》《扬州慢》背诵正文就可以了,非得特别要求加上小序的背诵,令学生大呼吃不消。

再有,背诵的文章在内容上缺乏吸引力。如《登泰山记》《石钟山记》《种树郭橐橐传》,大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再加上是全文背诵,许多学生干脆就直接躺平了。

72篇古诗文在三年的时间里要全部背诵,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学生面对高考,不光学习语文,不只背诵古诗文,他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背英语单词,还要记忆数理化,更需要背历史政治等其它学科。

也许是我的无能和愚笨,在我几十年的从教经历中,所教的学生(大多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还从未出现过对背诵甘之如饴的,在我所了解的一些学校,也从未发现过。到是在教室里经常看到教师在检查在课堂上没有背过的学生,他们一脸的痛苦,让人心疼。对于那些在报刊中出现的——学生乐于背诵,沉醉其中,我只有仰慕的份了。

每当高考结束时,学生将书本撕得粉碎,撒向天空时,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的是一种深深的悲哀。当然这不全是语文背诵惹的祸,但我想背诵古诗文肯定会是一个重要的因子。有时与毕业多年的学生谈及过往,谈起古诗文学习,他们说,高考后,再也不想看了,他们怕了——怕背古诗文。前几天在网上看到有人在留言区写道:读课本最害怕的是课后“背诵全文”四个字。显然背诵已成了许多学生难以摆脱的梦魇了。

总之,希望语文少些背诵的要求,多些熟读的要求。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感受汉语言的音韵之美;在朗朗书声中涵养性情,提升审美趣味,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进而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