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赓传93

 暮云深 2025-05-02

与“左”的错误作斗争

一、“走马点火”

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军所以能够打退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且迅速地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最主要的就是实践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原则。而得民心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解放区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做到了孙中山先生向往的而国民党无法实现的“耕者有其田”,受到农民热烈欢迎。土地改革为提高解放区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踊跃地参加战争和支援战争,使后方得到巩固,为解放军胜利向前进开辟了坚实的道路。

陈赓兵团挺进中原时,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由于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与国民党政权的斗争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刻,也由于一些农村工作人员没有从事土地改革工作的经 验,因而在执行政策时发生了一些“左”的错误:把不少并无封建剥削或只有轻微剥削的劳动人民,错误地划到地主富农的圈子里;侵犯了一部分中农的利益;破坏了一部分属于地主富农所有的工商业;也有些地方发生了乱打乱杀现象,以至不必要地处死了一些地主富农分子……一时间刮起了似乎是“越'左'越好”的歪风。

陈赓兵团来到豫西新区,打了不少漂亮仗,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及其地方团队。但是要在这里立足,就必须创建根据地,就必须迅速发动起群众。这一工作应该怎样进行?由于没有经验,又缺乏思想准备,加之受到老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偏差的影响,一度也发生过“左”的倾向。

部队一过黄河,政治部门就抽调直属队的干部组织了两个工作队:一个是征粮队,由于老解放区接济困难,由他们负责就地筹粮,解决部队的吃饭问题;另一个队是负责发动新区群众。下面的各旅各团,也相应的建立了这样的两个组织,随军活动。

当时部队处于流动状态,很少在一个地方驻到3天以上,又急于让群众起来拥护部队,那个负责发动群众的工作队里的一些性急的人,就采取了所谓的“走马点火”的办法:每到一地,打富济贫,将地主、富农的粮食和浮财分给贫苦农民,有时要召开群众大会,斗争恶霸地主,就地枪决,以掀掉压在农民头上的石板。开始“火”势还不太猛,矛盾也不突出,加之经过土地改革教育的部队,大家认为给贫雇农分点东西,是件好事,所以没有什么异议。但是日子长了,矛盾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有一次,工作队要把一家大地主的东西,全部分给群众,只有少数勇敢分子争抢财物,广大苦重仇深的基本群众观望不前,衣物、家具、房屋、田地都不敢要。这是因为,群众有过惨痛教训。豫陕鄂新解放区大都是共产党军队曾经几进几出的地方,这里的地主老财都有武装,他们和土匪会道门串通一气,每次解放军一走,他们就对群众进行报复,反攻倒算,血腥镇压。

如今解放军刚来,立足未稳,究竟能不能站住?群众还要看一看。所以,虽经工作队反复宣传,说解放军不会走啦,许多群众还是不大放心,他们怀着对地主阶级的深仇大恨,把分到手的地主家的衣被,撕得粉碎抛在地上,只把粮食扛回家去。当时部队作战主要是打运动战,许多部队头次经过的地方,把地主家的粮食分光了,再打回来的时候,自己便没有粮食吃了。“走马点火”的场面确实轰轰烈烈,实际是后患无穷。

陈赓认为:“走马点火”涉及政策面很广。由于仓促上阵,缺乏调查研究,各种工作尚无基础,而国民党军队和地主恶霸的势力还很大……有的人到处斗地主分浮财,想让群众马上得到利益,片面强调“阶级观点”,认为不分地主浮财给农民是“立场问题”。

其实,部队走后,分到东西的农民就要遭受打击报复,有的还把分到的东西赶紧给地主送回去,反而造成恐惧心理。城镇工商业被当成地主、富农的浮财也分了,富裕中农和中农的利益必然要受到侵害。更有甚者,根据仓促中了解的情况,杀的人并不一定是首恶分子……

面对这些问题,陈赓感到不能以个人名义加以制止,需要开会统一思想。因为这种事情的发生,不只是个别现象问题,还涉及到理论等思想问题,思想问题不解决,行动难以理顺;因为这种事情不只是自己部队中存在着。

纵队部到了泌阳县春水镇,陈赓召开会议,讨论政策问题,并与有关领导人研究最后统一思想,决定停止“走马点火”的活动。然后层层传达、讨论,上上下下组织的“点火队”就被解散了。

二、“贫雇当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原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刘有光,回忆那时的工作说:“华东野战军学了我们的'走马点火',我们学了他们的 '贫雇当家'。”

平汉战役时期,第四纵队政治部曾派一些干部,到华东野战军的第三、第八两个纵队去学习过,学来了不少好东西,也接受了这个“贫雇当家”。

在部队开展新式整军运动时,新华总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不断报道华北土地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宣传“贫雇农的思想最革命”等口号,提出实行“贫雇路线”,主张“贫雇当家”。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中共中央的新精神,加之兄弟部队搞得热火朝天,于是就在纵队直属队搞起了这个“贫雇当家”,各旅也跟着搞起了试点……

陈赓是地主家庭出生的。所以纵队有的领导推广“贫雇当家”的时候,是背着非贫雇家庭出身的陈赓干的。他这个前委书记,实际是被架空了。

1948年1月12日,纵队司令部正式成立了“贫雇委员会”, 决定贯彻“贫雇路线”,由他们当家。

他们首先发现在司令部当家的、担任中共第四纵队司令部总支书记的王步青,是个中农家庭出生的人。于是宣布把他罢免了,重新选举了清一色出身贫雇家庭的人,担任总支书记和委员;并搜查了王步青的东西,没收了他比别人多的一双布袜子(因为他行军时骑马,走路不多,鞋袜消耗少)。接着,他们组织了搜查队,普遍搜查了所有非贫雇家出身的科长以上的干部的“家当”。

司令部搞得这么热闹,政治部当然干得更积极,除对干部普遍进行搜查外,还组织家庭成份不好的干部,下到连队去当兵接受改造。在编班时,发现包括宣传部长、保卫部长在内的干部,没有一个家庭成份好的,最后没办法,临时找了个中农家庭出身的文工团员来当班长,带着大家到连队去,向贫雇农出身的战士“投降”,并到战士为死去的家属设的灵堂中去跪拜……

搜查队的情绪越来越高,于是有人问:“陈司令员的东西可以搜查吗?”

答复得很肯定:“凡是出身不好的干部都要搜查!”

1月13日清晨,陈赓正在洗脸漱口,“贫雇委员会”派了几个出身好的通信员、警卫员、炊事员进了他的宿舍翻东西。

陈赓没有架子,平易近人,与干部、战士在一起,总是和蔼可亲,但是遇见十分错误的事,也会大发雷霆。

那天,陈赓见他们翻东西很诧异,问:“你们这是做什么?”

“别的干部的东西都检查过了,就是你的东西还没检查。我们来看看。”

“为什么要检查?”当时陈赓并不太清楚是在搞什么运动,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组织他们这样干的?以为是他们自己胡来,就发了火,声色俱厉地喝道: “谁给你们这么大的权力?都给我住手!”

几个小鬼立即停下手来,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你们竟敢这样乱来!”陈赓用力地挥着手,“还站在这里干什么?快给我滚出去!”他认出其中有个是通信科的小鬼,就对他大声说:“去,叫你们科长快来。”

戴其萼一进屋,陈赓就撅起胡子质问:“你们科的人,怎么跑来抄我家,要分我的浮财?”

戴科长急忙解释:“这事我不知道,也管不了。现在是'贫雇当家',听说是前委决定的。”

“谁说是前委决定的?”陈赓瞪起了眼睛:“我是前委书记怎么不知道?”

接着,陈赓又找王步青处长了解了情况,明确表示这种口号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应当立即刹车。

由于有些领导人思想不通,各旅的试点工作仍在进行。比如第二十二旅的“贫雇委员会”就叫家庭出身不好的团长去站岗放哨。旅长查玉升就发了火,对领导运动的人说:“你主张'贫雇当家',我就是贫农出身,要过饭。你是地主家庭出身,你应当首先去站岗,还要向我下跪,向我投降!这不像话嘛!不能这样做!”

1948年1月17日,第四纵队领导机关离开春水镇,到达叶县的旧县镇。陈赓于25日召开前委扩大会议,集中解决政策思想问题。由于中共中央1月18日《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文件已经下达,明确指出:“'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的口号是错误的。”陈赓认为这个问题好解决了。在讨论时,他只是简单地讲了几句“我们军队是党绝对领导下的军队,不能搞'贫雇当家'那一套”等话。

但这一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解决。运动的倡导者并没有想通,因而在会上出现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他们以新华通讯社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还在播送“贫雇当家”的报道和华东野战军还在大力进行等为理由,提出试点完了之后,不仅不应停止,还要在部队中进一步开展运动的主张。甚至有人在散布:“他是地主家庭出身,不能听他的!”

查玉升则对陈赓说:“请你大胆讲,我们支持你。再这样搞下去,部队就没法打仗了。”

这当然不是危言耸听。德国的克劳塞维茨在他的《战争论》 中有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就是说,战争都是为它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进一步看,在军队内部推行什么样的政治,决定着它能否保证所担负的战争任务的完成。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先进的思想领导,农民的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由于搞“左”倾机会主义,招致失败已不止一次了。现在再在军队中用“左”的政治搞分裂,制造混乱,很难预料解放军能在战争中最终取胜,去完成它所担负的政治任务。

事实正是如此,听说在兄弟部队中,有些人为此已经失去威信,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陈赓只好又作了较详细的补充发言,从理论到实践上对“贫雇当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批判。但仍不能解决问题,那些人仍固执己见。陈赓不得不把情况上报中共中央,请求给予指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