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渭(1521 年 3 月 12 日 - 1593 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他是明朝中期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与解缙、杨慎并称为“明朝三大才子”,和陈淳齐名,有“青藤白阳”之称。 <生平经历> 早年坎坷:徐渭生为庶子,百日丧父,生母是父亲续娶妻子苗氏的丫环,嫡母苗氏将其抚养长大。他自幼聪慧,六岁启蒙,九岁学作八股文,10 余岁仿杨雄《解嘲》作《释毁》轰动绍兴城,被当地士绅称赞为神童。但他在科举道路上屡遭挫折,连续八次考试都名落孙山。21 岁时入赘潘家,妻子 19 岁时因肺病去世。后来两位兄长也先后病故,他因入赘潘家失去了继承遗产的资格,无家可归,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 进入官场:嘉靖三十七年(1558 年),徐渭被时任总督东南军务的胡宗宪招入幕府并执掌文书。他曾代胡宗宪作《进白鹿表》,赢得嘉靖帝赞赏。但好景不长,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严嵩贪腐集团倒台,胡宗宪被逮削职,总督幕府也随之解散,徐渭回到绍兴,整日惶恐不安。 杀妻入狱: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胡宗宪狱中自杀,徐渭一度发狂。次年,他又一次狂病发作,怀疑续娶的妻子张氏有外遇,将其杀了,因此被革去生员资格,关进大牢。隆庆六年(1572 年)除夕,在好友左谕德兼侍读张元忭等人的营救下,徐渭获释出狱,此时已经五十三岁。 潦倒晚年:出狱后,徐渭将晚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寄于书画方面。他曾参加过《会稽县志》的编修工作,也到过北方边防地教授边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兵法。但他与性格严峻、恪守礼教的张元忭关系恶化,居京三载后重归家乡,此后便没有离开过山阴。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徐渭在贫困难支中离世,享年七十三岁。 <笔墨特点> 用笔豪放:徐渭的用笔大胆、自由,毫无拘束。他将书法的笔法融入绘画中,尤其是草书的笔法,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极具动感和力量感。例如在画竹子时,他以草书的笔势来描绘竹枝和竹叶,使竹子仿佛在风中舞动,充满了生命力。 墨法多变:善于运用墨的浓淡、干湿、疏密等变化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他常常以泼墨的方式来绘制,墨色淋漓酣畅,大胆豪放。在《墨葡萄图》中,他用饱含水分的泼墨写意法点画葡萄枝叶,通过墨的晕染和渗透,营造出了葡萄藤条纷披错落的效果,不求形似而得其神韵。 胶矾运用:徐渭在墨中加入胶矾,这使得墨色在纸上的表现更加独特。胶矾能够控制墨的扩散和渗透,使墨色更加稳定,同时也增加了墨的层次感和光泽度,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 <绘画风格> 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主张绘画不应仅仅追求物体的外在形态,而应更注重表现其内在的神韵和气质。他的作品往往不刻意追求写实,而是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概括的笔墨来传达出物体的精神内涵。例如他画的牡丹,不施色彩,仅以泼墨为之,却能展现出牡丹的富贵庄严之相。 布局奇巧:在构图方面,徐渭的画作布局新颖,不落俗套。他常常打破传统的构图规则,将物体进行夸张、变形或重新组合,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杂花图卷》中,他绘制了13种花卉蔬果,物体组合有大小主次,布局丰富适宜,通过对比突出变化,又达到了统一和谐,主次得当。 情感强烈:徐渭的人生经历坎坷,他将自己的悲愤、孤独、愤懑等情感融入到绘画中,使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和艺术感染力。他的题画诗也常常与画面相得益彰,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贡献和成就> 开创大写意画派:徐渭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的创始人,“青藤画派”的鼻祖,他的大写意绘画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打破了传统院体画的精细严谨,为中国绘画开辟了新的道路,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影响后世画家:徐渭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许多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齐白石、黄宾虹等画家都深受其影响。他们在徐渭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不断发展。 书画结合的创新:徐渭将书法与绘画紧密结合,他的题画诗不仅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为画作增添了艺术内涵。这种书画结合的形式成为了中国文人画的重要特点之一,对后世的文人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绘画作品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图请横屏欣赏 ![]() ![]() 【书法作品欣赏】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