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反反复复,90%的原因就在这“八个方面” 虽然说,管理中出现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毕竟管理者带领的是一个团队,不同的人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导致任务的执行出现差异化,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但问题反反复复出现,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出现,就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不仅影响管理者的情绪,还会影响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工作关系,甚至让管理者在领导面前感觉没面子、没地位、没价值、没尊严、没用处……。 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会积极解决问题,这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对待问题,不能只是“抱着解决了问题”就结束了问题的管理,而要抱着“如何防止再现或在其他场所出现”的心态对待问题, 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类别、后果”等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管理好问题。 之所以问题管不住,90%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八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公开问题事实,引起全员警戒 从问题出现到解决整个过程,只是管理者与问题责任者知道了问题的真相、问题的严重性、问题处理的麻烦程度、问题造成的损失、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其他岗位的人员却对此并不知情,自然不会在思想上引起预防性的重视、更不会在行动上有所预防性的警醒,也许有人说“其他岗位没有出现问题呀,何必让他们知道呢?”,观点没错。 但这不代表后续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问题的发生本就有“偶发性”、“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问题、谁也不知道问题会出现在哪个环节、谁不确定问题会出现在哪个岗位,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把“问题”在团队内部公开公示,让其他人员也能得到“预警、引以为戒”,提前做好“防止问题发生”的准备工作。 所以,问题解决后,务必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的面、造成的损失等在团队内部予以公开,以引起全体成员思想上的警觉、行动上的重实,避免在A处出现的问题在其它岗位、其它环节随后也出现;管理者一定要谨记一个原则“平行通报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问题发生的方法”。 第二:由点及面分析排查问题原因 ✅1.全局深入分析与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 对待问题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想想“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场所、环节、岗位是不是也会“存在”?只是暂时没有暴露而已,需不需要对所有相似或相近的场所、环节、岗位逐一排查一遍呢? 由点及面对待发生的问题,全局排查、全面排查,“一处有症、全面预防”,才能把问题发生可能所有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点都排查出来,然后采取整改措施,才能保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根除,否则就会出现: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没有得到解除; ▼只是解决了问题的点而忽视了其它的点,导致其它点得不到预警。 对待问题,必须要善于“由点联想到面”、“由单因想多因”,才能有效管理好“问题”。 ✅2.全要素深入分析排查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多方面的要素引起的,比如: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料的因素、方法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检查的因素、沟通的因素等等;其次我们看到的“问题”,只是暴露出来的一种结果,要想解决问题,不仅要能看到水面上的部分,还要能深入探一探水面下的部分,在“问题管理中”我们都知道“冰山理论”。 解决问题,最怕的就是只针对水面上的因素,而忽视了水面下的因素,只有同时把水面上与水面下的因素都排查到,才能制定并落实完整的整改措施,才能保证问题得到“根除”。 比如:现场员工违规违纪,表面的原因是员工安全意识,深处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员工没有经过培训教育考核而直接入职上岗; ▼可能是员工临时变动作业岗位没有被告知新岗位情况; ▼可能是管理方面没有坚持做到“事前预防提醒”的工作; ▼可能是操作规程存在“内容缺失”、“相互不一致”的情况; ▼可能是现场管理指挥存在“违章指挥”的情况; ▼……。 若问题背后的原因不全部排查出来,员工违规违纪的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分析排查问题原因,要多角度、多要素分析排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式地分析排查,尽可能将问题发生的所有原因都排查出来,既要包括表象的原因,又要包括背后的原因。 第三:精准描述问题的原因与整改措施 正确对待问题,不仅要重视问题发生的“点”,还要考虑到与问题相关的“面”,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都能从“问题”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在自身的工作中达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重实、管理上重查”,以防止自身的工作中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除了要公开问题的事实,还要公开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整改措施,让大家都能从“原因”中“汲取教训”,保持时刻警醒,从“整改措施”中对照自查,纠正行动上的错误。 ✅1.精准描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以达到“警示”全员 描述问题发生的原因需要做到“具体化”,才能起到“教训警示”、“训诫警醒”的作用,千万不要出现类似下面“问题原因”描述,比如: ▼员工的责任意识薄弱(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不薄弱?) ▼管理的责任履责缺失(管理的责任有很多,哪一条缺失了?) ▼员工的培训不到位(培训需要怎么做才算是到位?) ▼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需要怎么做监督检查才算是到位?) ▼……。 类似上述的问题原因描述,导致的结果就是: ▼不足以引起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的思想上、行动上的警醒。 ▼让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引以为戒。 不能从“问题的原因”上得到警醒,又何以会有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重实、管理上的重管? ✅2.精准描述整改措施,以达到全员可借鉴 采取措施整改解决问题,不只是需要面多问题发生的“责任人”,而是要让团队的所有人员都能将“整改的措施”正确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以防止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出现”。 所以说,“问题的整改措施”描述一定要具体、要可行,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才能对照“整改措施”纠正完善自身的做法,达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不在自身的工作中出现。 描述“问题的整改措施”千万不要存在以下方面的情况: ▼“加大”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 ▼“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教育 ▼“严格”落实监督检查管理责任 ▼“强化”日常的工作监督检查 ▼“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 ▼……。 这些通用的泛泛而谈的字眼词语,怎么让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得到“有效的借鉴”?既然得不到“有效的借鉴”,何以会有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重实、管理上的重管? 第四:有效管理问题的整改措施 ✅1.将问题的整改措施形成正式的制度(规程) 为什么要制定“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因为: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存在的内容缺失导致问题发生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相互间存在冲突导致问题发生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能满足要求,是“管理督导缺失”导致问题发生 所以,“问题的整改措施”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施类的整改措施,一种是管理类的整改措施 由此可见,“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原来“不存在的”,属于“新的要求”、“新的规定”,所以就要考虑如何保证“新的要求”、“新的规定”在后续的工作中形成“准则”,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问题的整改措施”巩固强化,纳入到“制度、过程、标准”中,才能保证“问题的整改措施”不“昙花一现”,实施了“一时”而却忘记了“一世”。 ✅2.在团队内部平行落实问题的整改措施 “问题的整改措施”属于一种“新的要求”、“新的规定”产生,对团队内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务必要在团队内部公开督促落实,以保证其都能“实施新的要求、新的规定”,确保“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不在团队其他地方出现。 ✅3.督促整改措施持续落实直至形成习惯 前面讲过“问题的整改措施”相对以往,属于“新的要求、新的规定”。 “新的要求、新的规定”要得到持续有效落实,需要一个由适应到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靠执行者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惯性思维”,都习惯自己已经“用惯的动作”做事,若没有外力的监督与督促,往往会在适应过程中不由自主回到了原有的行为(做法),“问题的整改措施”往往就会被抛弃了。 所以说,“问题的整改措施”持续有效落实必须要有“督促的外力”存在,才能慢慢适应到习惯,在工作中养成“习惯性”的工作。 第五:建立问题档案,实现问题可追溯性 问题要作为“警钟”,需要适时“敲一敲”,防止大家思想上忘记了“问题”,防止大家思想上没有了“问题”的痕迹。 建立“问题档案”在“问题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以确保在有需要可追溯的情况下实现可追溯性,尤其是: ▼再次遇到同样的作业活动时 ▼再次生产同样的产品类型时 把“曾经发生过的问题”翻出来、拿出来“敲一敲”,让“问题的警钟”鸣起来,让团队的思想“保持警醒”。 第六:防止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思想 问题警钟需要长鸣,问题警示需要常提。 最怕的就是“问题”得到解决后,管理者、执行者都不再重视“曾经发生过的问题”,都忘记了“问题带来的利益损失之痛”、“问题带来的面子被批之痛”,也早就把“问题的警钟”抛弃到“九霄云外”了,所以过段时间就会又出现“问题”了。 怎么办? 要想保证“问题”不再出现,一定要不时“翻出来敲一敲”,适时在团队内部让“问题警钟响起来”,让问题变成持久性的“警钟”,才能消除“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思想心理。才能保证团队的思想上重视“问题”,行动上才会重实“问题”。 第七:管理好问题与损失、利益的关系 ✅1.把问题与损失间的关系串联起来 要想问题得到彻底的“根治解决”,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能敲醒“所有责任人的思想”、能警醒“所有责任人的意识”,尤其是责任管理者。 怎么办? 及时解决问题后,务必要认真核算“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务必要将问题与经济损失串联起来,让所有的责任人看到的“不再只是问题”而是“白花花的银子”,责任管理者在后续的管理履责过程中也就不敢再“掉以轻心”了、也就不敢再“马虎大意”了。 ✅2.及时把问题与利益的关系串联起来 同样的道理,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根治解决”,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问题”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且要做到“及时算账”,千万不要出现“秋后算账”的做法,因为责任人的思想上早已没有了“问题”的印象,即使通过督促回忆的办法想起了“问题”,其内心也不会有多大“警醒”,最多就是三个字“明白了”。 敷衍式的“明白了”,实则是“不明白”、“不服气”,又如何能保证“问题”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第八:从人员管理上想办法解决问题 前面讲过,问题发生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管理的要素”;在”管理要素”中占据比较重要位置的就是“人员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通常包括人员的选用、人员的培训两大方面。 所以说,问题发生了,除了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好能从“人员的管理”层面找找原因,比如: ✅1.通过培训教育实现人员的技能满足要求 ✅2.通过人员的调整优化实现人岗相互匹配 ![]() 14.新年度,生产负责人需落实:五思考、五跟踪、一分析、一汇报、一协调 23.“新”十个安全管理零等式 26.生产管理重在善于“跟踪” ![]() ✅在学习中思考:将学到的变为自己的; ✅在思考中学习:将想到的变为真实的; ✅在学习后实践:将学到的转化为标准; ✅在实践中验证:将标准落地产生效益; ✅在验证中复盘:强化认知提升竞争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