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反反复复,90%的原因就在这“八个方面”

 管理简单有效化 2025-05-02 发布于河南

问题反反复复,90%的原因就在这“八个方面”

虽然说,管理中出现问题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毕竟管理者带领的是一个团队,不同的人对工作任务的理解存在差异,自然就会导致任务的执行出现差异化,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但问题反反复复出现,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反复出现,就是在另外一个地方出现,不仅影响管理者的情绪,还会影响管理者与执行者的工作关系,甚至让管理者在领导面前感觉没面子、没地位、没价值、没尊严、没用处……。

相信每一位管理者都会积极解决问题,这是每一位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对待问题,不能只是“抱着解决了问题”就结束了问题的管理,而要抱着“如何防止再现或在其他场所出现”的心态对待问题, 而要根据“问题的性质、类别、后果”等采取适宜的“管理方式”,才能有效管理好问题。

之所以问题管不住,90%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八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公开问题事实,引起全员警戒

从问题出现到解决整个过程,只是管理者与问题责任者知道了问题的真相、问题的严重性、问题处理的麻烦程度、问题造成的损失、问题造成的负面影响……,而其他岗位的人员却对此并不知情,自然不会在思想上引起预防性的重视、更不会在行动上有所预防性的警醒,也许有人说“其他岗位没有出现问题呀,何必让他们知道呢?”,观点没错。

但这不代表后续不会出现问题,因为问题的发生本就有“偶发性”、“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问题、谁也不知道问题会出现在哪个环节、谁不确定问题会出现在哪个岗位,正是因为如此,才需要把“问题”在团队内部公开公示,让其他人员也能得到“预警、引以为戒”,提前做好“防止问题发生”的准备工作。

所以,问题解决后,务必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影响的面、造成的损失等在团队内部予以公开,以引起全体成员思想上的警觉、行动上的重实,避免在A处出现的问题在其它岗位、其它环节随后也出现;管理者一定要谨记一个原则“平行通报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问题发生的方法”。

第二:由点及面分析排查问题原因

1.全局深入分析与排查问题发生的原因

对待问题要有“举一反三”的思维,想想“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场所、环节、岗位是不是也会“存在”?只是暂时没有暴露而已,需不需要对所有相似或相近的场所、环节、岗位逐一排查一遍呢?

由点及面对待发生的问题,全局排查、全面排查,“一处有症、全面预防”,才能把问题发生可能所有原因以及可能存在的点都排查出来,然后采取整改措施,才能保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根除,否则就会出现: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问题的真正原因并没有得到解除;

只是解决了问题的点而忽视了其它的点,导致其它点得不到预警。

对待问题,必须要善于“由点联想到面”、“由单因想多因”,才能有效管理好“问题”。

2.全要素深入分析排查问题背后的原因

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多方面的要素引起的,比如:人的因素、设备的因素、物料的因素、方法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检查的因素、沟通的因素等等;其次我们看到的“问题”,只是暴露出来的一种结果,要想解决问题,不仅要能看到水面上的部分,还要能深入探一探水面下的部分,在“问题管理中”我们都知道“冰山理论”。

解决问题,最怕的就是只针对水面上的因素,而忽视了水面下的因素,只有同时把水面上与水面下的因素都排查到,才能制定并落实完整的整改措施,才能保证问题得到“根除”。

比如:现场员工违规违纪,表面的原因是员工安全意识,深处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员工没有经过培训教育考核而直接入职上岗;

可能是员工临时变动作业岗位没有被告知新岗位情况;

可能是管理方面没有坚持做到“事前预防提醒”的工作;

可能是操作规程存在“内容缺失”、“相互不一致”的情况;

可能是现场管理指挥存在“违章指挥”的情况;

……。

若问题背后的原因不全部排查出来,员工违规违纪的现象就不可能得到根治。

分析排查问题原因,要多角度、多要素分析排查,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式地分析排查,尽可能将问题发生的所有原因都排查出来,既要包括表象的原因,又要包括背后的原因。

第三:精准描述问题的原因与整改措施

正确对待问题,不仅要重视问题发生的“点”,还要考虑到与问题相关的“面”,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都能从“问题”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在自身的工作中达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重实、管理上重查”,以防止自身的工作中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

除了要公开问题的事实,还要公开问题发生的原因、问题的整改措施,让大家都能从“原因”中“汲取教训”,保持时刻警醒,从“整改措施”中对照自查,纠正行动上的错误。

1.精准描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以达到“警示”全员

描述问题发生的原因需要做到“具体化”,才能起到“教训警示”、“训诫警醒”的作用,千万不要出现类似下面“问题原因”描述,比如:

员工的责任意识薄弱(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不薄弱?)

管理的责任履责缺失(管理的责任有很多,哪一条缺失了?)

员工的培训不到位(培训需要怎么做才算是到位?)

工作监督检查不到位(需要怎么做监督检查才算是到位?)

……。

类似上述的问题原因描述,导致的结果就是:

不足以引起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的思想上、行动上的警醒。

让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引以为戒。

不能从“问题的原因”上得到警醒,又何以会有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重实、管理上的重管?

2.精准描述整改措施,以达到全员可借鉴 

采取措施整改解决问题,不只是需要面多问题发生的“责任人”,而是要让团队的所有人员都能将“整改的措施”正确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以防止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出现”。

所以说,“问题的整改措施”描述一定要具体、要可行,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才能对照“整改措施”纠正完善自身的做法,达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不在自身的工作中出现。

描述“问题的整改措施”千万不要存在以下方面的情况:

“加大”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

“强化”员工的思想意识教育

“严格”落实监督检查管理责任

“强化”日常的工作监督检查

“进一步“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

……。

这些通用的泛泛而谈的字眼词语,怎么让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得到“有效的借鉴”?既然得不到“有效的借鉴”,何以会有思想上的重视、行动上的重实、管理上的重管?

第四:有效管理问题的整改措施

1.将问题的整改措施形成正式的制度(规程)

为什么要制定“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因为: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存在的内容缺失导致问题发生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相互间存在冲突导致问题发生

—原有的管理制度、管理规程、管理标准能满足要求,是“管理督导缺失”导致问题发生

所以,“问题的整改措施”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实施类的整改措施,一种是管理类的整改措施

由此可见,“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原来“不存在的”,属于“新的要求”、“新的规定”,所以就要考虑如何保证“新的要求”、“新的规定”在后续的工作中形成“准则”,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问题的整改措施”巩固强化,纳入到“制度、过程、标准”中,才能保证“问题的整改措施”不“昙花一现”,实施了“一时”而却忘记了“一世”。

2.在团队内部平行落实问题的整改措施

“问题的整改措施”属于一种新的要求新的规定产生,对团队内相关的人员、岗位、场所、职能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务必要在团队内部公开督促落实,以保证其都能“实施新的要求、新的规定”,确保“同样或类似的问题”不在团队其他地方出现。

3.督促整改措施持续落实直至形成习惯

前面讲过“问题的整改措施”相对以往,属于“新的要求、新的规定”。

“新的要求、新的规定”要得到持续有效落实,需要一个由适应到习惯的过程,这个过程靠执行者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惯性思维”,都习惯自己已经“用惯的动作”做事,若没有外力的监督与督促,往往会在适应过程中不由自主回到了原有的行为(做法),“问题的整改措施”往往就会被抛弃了。

所以说,问题的整改措施持续有效落实必须要有督促的外力存在,才能慢慢适应到习惯,在工作中养成习惯性的工作

第五:建立问题档案,实现问题可追溯性

问题要作为“警钟”,需要适时“敲一敲”,防止大家思想上忘记了“问题”,防止大家思想上没有了“问题”的痕迹。

建立“问题档案”在“问题管理”中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以确保在有需要可追溯的情况下实现可追溯性,尤其是

再次遇到同样的作业活动时

再次生产同样的产品类型时

把“曾经发生过的问题”翻出来、拿出来“敲一敲”,让“问题的警钟”鸣起来,让团队的思想“保持警醒”。

第六:防止出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思想

问题警钟需要长鸣,问题警示需要常提。

最怕的就是“问题”得到解决后,管理者、执行者都不再重视“曾经发生过的问题”,都忘记了“问题带来的利益损失之痛”、“问题带来的面子被批之痛”,也早就把“问题的警钟”抛弃到“九霄云外”了,所以过段时间就会又出现“问题”了。

怎么办?

要想保证“问题”不再出现,一定要不时“翻出来敲一敲”,适时在团队内部让“问题警钟响起来”,让问题变成持久性的“警钟”,才能消除“好了伤疤忘了疼”的思想心理。才能保证团队的思想上重视“问题”,行动上才会重实问题

第七:管理好问题与损失、利益的关系

1.把问题与损失间的关系串联起来

要想问题得到彻底的“根治解决”,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能敲醒“所有责任人的思想”、能警醒“所有责任人的意识”,尤其是责任管理者。

怎么办?

及时解决问题后,务必要认真核算“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务必要将问题与经济损失串联起来,让所有的责任人看到的“不再只是问题”而是“白花花的银子”,责任管理者在后续的管理履责过程中也就不敢再“掉以轻心”了、也就不敢再“马虎大意”了。

2.及时把问题与利益的关系串联起来

同样的道理,问题要得到彻底的“根治解决”,最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问题”与“责任人的利益”直接挂钩,且要做到“及时算账”,千万不要出现秋后算账的做法,因为责任人的思想上早已没有了问题的印象,即使通过督促回忆的办法想起了问题,其内心也不会有多大警醒,最多就是三个字明白了

敷衍式的“明白了”,实则是“不明白”、“不服气”,又如何能保证“问题”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

第八:从人员管理上想办法解决问题

前面讲过,问题发生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管理的要素”;在管理要素中占据比较重要位置的就是人员的管理;“人员的管理”通常包括人员的选用、人员的培训两大方面。

所以说,问题发生了,除了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好能从“人员的管理”层面找找原因,比如:

1.通过培训教育实现人员的技能满足要求

2.通过人员的调整优化实现人岗相互匹配

图片

1.安全生产管理:“新”七常

2.安全管理部门除了“安全检查”,还要做好?

3.查找“身边”安全隐患,身边包括?(8个方面、102条)

4.优秀管理者带团队“六要+六还要”

5.做好管理,带好团队:就在这“十个”字

6.当好管理、带好团队、管出效益:需做到“九不怕”

7.学以致用,学以为用:五步法

8.质量管理:四阶段、十六字

9.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安全生产管理?(五有、六会)

10.天天说安全、讲安全,为何公司还是不安全?

11.检查现场安全:三定、三查、三奖、三跟、三公、三问

12.管理者带好、带强、带优团队,务必坚持做好“十”重实

13.生产管理就是要坚持做好“这一点”

14.新年度,生产负责人需落实:五思考、五跟踪、一分析、一汇报、一协调

15.管生产必管好安全,生产车间需坚持做好“九必须”

16.现场安全管理每天“十件事”

17.质量管理:三检、三会、三管、三抓、三培

18.质量管理:三定、三跟、三不、三确认

19.公司新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这样做(十点建议)

20.生产管理者必备的“十种”能力

21.安全管理部门的“九大作用”

22.安全生产管理最怕的“九不”工作方法

23.“新”十个安全管理零等式

24.生产管理需坚持做好的“12”点工作(Ⅰ)

25.生产班组安全管理:一管,二醒,三查,四培,五跟

26.生产管理重在善于“跟踪”

27.过程质量做不好,不能总是怪员工,而要?

28.供应商管理:管什么?理什么?怎么管理?(十五字策略)

29.班组作业前安全管理:“六确认”

30.伤害公司最严重的“六种”安全生产管理方式

31.公司最大的浪费,不在生产,而在这七点

32.生产管理重在做好“防错”管理

图片

在学习中思考:将学到的变为自己的;

在思考中学习:将想到的变为真实的;

在学习后实践:将学到的转化为标准;

在实践中验证:将标准落地产生效益;

在验证中复盘:强化认知提升竞争力。

学习—消化—理解—思考—运用—复盘—强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