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干支源流问题的梳理

 遇事明言 2025-05-02
        摘要:天干地支是我国重要的纪年(月日时)工具,古人对其的使用至晚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距今已经三千多年。本文主要对干支分别进行了源流、应用和含义上的梳理,另外对岁阳、岁名等相关内容进行了一些补充。
图1 清 宫梦仁《星学(平)大成》书影
目录
1 引言——从干支合用聊起
2 天干
2.1 天有十日
2.2 天干的内涵
3 地支
3.1 地支的早期用途
3.2 地支的内涵
4 结语——聊聊“摄提格”

图2 《尧典》命官授时图

1引言——从干支合用聊起
用干支来纪年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十天干“甲乙 丙丁 戊己 庚辛 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人们基本都能脱口而出,而天干和地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使用的?他们分别代表什么?如今年为“乙巳年”,乙和巳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中间经过了哪些历史演变?天干地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就需要经过一定的考证和阐释了。
天干地支一直被组合使用,不管是纪年还是纪月、日乃至时,人们都自然地把他们放在一起,而在一些学者看来,这并不是一件“一步到位”的事情,从一些文献中能找到蛛丝马迹:
《尚书·虞书·益稷》篇:“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这里是说,大禹娶了涂山女,辛日结婚,甲日就治水去了。(应该说明,《尚书》此篇有后人伪造的嫌疑,但时间大约也在战国时期。)
《周易·蛊》:“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又《周易·巽》:“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屈原《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鼂吾以行。”甲之鼂,即甲日的早晨。
张衍田先生认为,以上这些材料说明,单独用天干来纪日的用法是存在的(1)。而如果查看商朝君主的世系表,我们还能发现有趣的事情,即君主的名号都是用天干命名,比如“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等等,又根据《史记·殷本纪》与甲骨卜辞,汤灭夏前,在生活于夏代的商王先公中,有六世用十干取名,即“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可以推想,在夏代应当已使用十干纪日。

图3 司(后)母戊鼎

从文物方面考虑,我们直接能联想到司母戊鼎,这是为祭祀当时商王的母亲戊而铸造的鼎,说明商代诸王的配偶也用天干来记名
在周代金文中,日乙、日戊、日己、日辛、日癸、父乙、父丁、父辛、乙公、辛公、且丁等名号也屡见不鲜,说明直至周代,商族的遗民还保留着以日干命名的传统。
任应秋先生经过考证,亦认为“早在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的殷商时期,便已经有于支甲子了”,并根据历史发展推测大概是先发明十干,再发明十二支,再发明甲子(2)
陈久金先生则干脆地说:“天干地支应是分判时节的两种不同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历法系统。天干属阳历,地支属阴历,所以,晋代天文学家虞喜把天干称之为日雄,地支为月雌。《尔雅·释天》则将天干称为月阳,将地支称为月名。天干就是一年分为10个月,每个月为36天的太阳历月名;地支就是农历的月名。将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组成60个数的周期用以纪日,后来又用来纪年和纪月,这可能是殷商人的创造。”这里做一点解释,根据刘尧汉先生等研究,彝族历法中存在过十月和十八月两种太阳历,《夏小正》和《管子》等文献的记载表明,汉族先民也曾使用十月历(3)

图4 甲骨中的干支表

然而,干支合用亦是很古老的传统,比如:
董作宾编《殷虚文字甲编》2122:“癸酉卜,古贞:旬亡祸。二月。”
郭若愚编《殷契拾掇》第二编489:“癸亥王卜,在乐,贞:旬亡祸。王□曰:吉。”
罗振玉编《殷虚书契前编》7、44:“乙卯卜,翌丙雨。”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看到,干支合用这个传统,或者说现象,同样至少在商朝就已经出现了。这也就是说,上述几位先生的看法虽然有很大的概率正确,逻辑上也没有问题,但也不见得就是定论。因为只要定下了某日的干支(比如“乙卯卜”),那么后面相近的时间用干支记录日期完全可以省略一些(比如“翌丙雨”),不难推测这里的丙指的就是丙辰日。《续汉书·律历志》说古六历历元(历元即历法开始纪年的时间):“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而颛顼用乙卯,虞用戊午,夏用丙寅,殷用甲寅,周用丁巳”其中的辛卯、戊午已经是合用了,尽管材料的时间不甚久远,但是也足以支撑我们的怀疑。不管如何,后世的我们一直沿用着干支的组合,萧吉在《五行大义》中也说:“干不独立,支不虚设”,故而关于干支合用的讨论,在干支后世的应用面前已经渐渐失去了意义。
讲清了这一层关系,我们将进入到新的问题中,即介绍天干和地支。

图5 明代浑仪图解:1.天元子午圈 2.地平圈 3.天常赤道圈 4.三辰仪 5.四游仪 6.天轴 7.窥管
2天干
2.1天有十日
后羿射日是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十个太阳”的说法同样耳熟能详,《山海经·大荒南经》说,帝俊之妻羲和生十日:“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同样的记载在《淮南子》《竹书纪年》等书中都可见。
十天干也称为“十日”或“十母”。在《尔雅·释天疏》中说:“甲至癸为十日,日为阳”;《汉书·食货志》颜师古注:“干,犹个也。”从这两则材料我们认为,古人的认知中有十个(或者十种形态)的日,这十日是有次序的,并将十日用甲日、乙日等来命名,每十日轮转结束即为一“旬”,旬就变成了一种的纪日单位,《说文》说:“旬,徧也。”旬字的本义也许就是十干纪日由甲日至癸日循环一周。
然而古人为什么认为天上有十个不同的太阳,又分别用天干去区别,这却是暂时无法考证的事情了。
另外,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一些分歧,《左传》中记了一句卜楚丘的话:“《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杜预注了一句:“甲至癸”,我们知道,《周易》中的明夷是地火之象,大致对应的是太阳在地平线的状态,故也有“十日 ”本指一昼夜中十个不同时段的太阳这样的说法
这里还要提一个观点,即张闻玉先生说的:“干支周期的十干,出自人手有十指,从而有了十进位的记数法。”(4)蔡英杰先生的观点:“语言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是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又呈现出种种变化的事物,先民们总要对它做出细致的划分,给出许多不同的名目。比如祭祀的名称、战争的名称、玉的名称、风的名称(卜辞有四方风名)、牛的名称、马的名称、羊的名称等等莫不如此。《说文》中牛的名称不下20个,马的名称多达40余个。如果太阳的名称只有一个的话,依先民的生活体验与思维特点验之,反倒是十分奇怪的事。”(5)尽管蔡先生也认为十日描述的是一天内太阳的状态,但他这段话用来解释“十个太阳”也并无不可。结合两位的看法,我们自然地想到天干的“十”也许最初就是十进制和纪日需求的一种朴素的对应关系。

图6 甲骨文中的十天干字形

2.2天干的内涵
关于天干的含义,有几种观点:
一、描述事物的生长发育:
《史记·律书》在谈论天地八风说: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生轧轧也……丙者,言阳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故曰丁……庚者,言阴气庚万物,故曰庚;辛者,言万物之辛生,故曰辛……壬之为言妊也,言阳气任养万物于下也;癸之为言揆也,言万物可揆度,故曰癸。”
这里,《史记》认为天干的意义在于描述事物发育生长的过程(主要以植物为喻体),然而其中却没有提到“戊己”两个天干,反而是后来的《汉书·律历志》做了一通解释:
“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楙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妊于壬,陈揆于癸。”
类似的解释在一众汉代典籍中屡见,比如说许慎的《说文》,刘熙的《释名》等,后世也常常引用这套说法,这几乎是对于天干最主流的解释,比如《五行大义》中就几乎照搬《史记》的文本。
然而这种说法也有些让人遗憾的地方,首先是既然甲至癸这十干既然是代表次序,代表事物发展的过程,那么为什么《史记》中独缺少了中间的“戊己”?如果按照戊己代表土,而“土王四季”居中的观点,就已经把“次序”这个目的弱化了,由此看来,《汉书》等作的说法都有了一些“找补”附会的意味。

二、描述方位:
这类说法又有两类,第一是说天干是用以描述天体方位的代号(6),即古人测量天体日、月、星辰运动,以阴阳五行和二十八宿,把天体划分五大部分:东宫、南宫、中宫、西宫、北宫。因为东边是日出之地,用甲乙来表示,甲也是天干的开始。这种说法没有解释十干具体的内涵,即为什么要用这些符号来表示?
第二说法由巫称喜先生提出(7)大意是说天干原本是用来描述商王朝周边道路情况。比如:“甲”字像十字形交叉路之状;“乙”字像弯曲之路;文“丙”字像横路、直路与斜路的交汇之形;“丁”字像封闭之环形路之形;“戊”字像十字路与三岔路交会之形;“己”字像S路之形;“庚”字像横路、直路、斜路、平行路与交岔路交会之形;“辛”字像横路、直路、三岔路交会之形;“壬”字像工字路之形;“癸”字像道路四通八达相互交错之形。巫先生称:
“事实上殷商王朝已经开辟交通大网络,形成由殷商王国中心地区通向各地的平直宽阔道路。天干字字形正是对夏周以来国家道路交通状况的一种客观描摹。从天干字字形分析与甲骨文材料来看,古代先民是以具体可见的道路形状来表示抽象无形的空间概念,因为道路形状本身就能直观反映空间方位,道路与方位天然契合,所以甲骨文的天干字反映了古代先民对于空间认知水平与科学常识。”
我们只能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假说,其中亦有牵强之处,比如因为甲代表的十字形交叉路比较简单常见,古人就把甲作为天干的第一位,后面的路形状越来越复杂,那么壬代表的工字路也并非什么复杂的路形,这又如何解释呢?

三、描述祭祀:
该种观点认为天干十个字与古代的祭祀有关,《左传》所谓:“国家大事,在祀与戎。”这说明祭祀在古代占据着极重要的地位。举例而言,因为“甲”像头形,与割头有关,因而天干之“甲”源于割杀之祭祀。《说文解字》:“一曰人头宜为甲,甲象人头”;“乙”的字形是一种远古人类用于割杀挖刻的勾形器。天干用为日名,来源于祭日禳旱(囿于天时对远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祭日禳旱是他们很重要的一种祭祀,因而干支用字中多出现以器具命名的祭祀,如戊、戌)。其余天干类似,不详细列举。(8)
李裕先生说:“干支源于祭祀记日似可定论。但实际起源则各有所本。可以肯定的是,干支的称谓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所谓借字命名。其实,它们原本都有明确的含义。当初不同仪式的祭祀各有祭法,各立名称。因祭祀为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必须谨记不误,于是久而成俗,祭名便渐渐成了该祭日的日名。干支为我国己知古历法中最早用于记日的名称。历法最重要的作用是'敬授民时’,用于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而在古代,人类的一切活动又都离不开祷告祭祀。因此,记日的干支无疑是巫师的创造,因为巫是古代社会尤其是远古时代文化最高的人。原始文化与科学往往是和原始宗教混杂在一起的,如天文学与占星术便是明显的例子。”(9)
这是笔者比较认可的说法。

四、其它
关于天干含义的解释还有不少,比如说天干正好对应十月怀胎,所以描述的是怀孕妊娠的过程;又比如说十天干是商王朝历史的见证,“天”“干”指的是商族部落记忆中的祖先和契等。
又有比较离谱的说法,比如梁启超引马相伯的一段话:“甲子等十干十二支,盖与今欧洲通用之罗马字母同物。腓尼西亚及希腊文皆二十二字母,其数与此正同。我国字形变迁,不知凡几,音读变迁及方言不知凡几,泰西亦然。若从两方面尽搜罗其异形异音者而校合之,安见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亚之二十二字母乎!”(10)这基本是不切实际的臆测
其它观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说明了。

图7 十二次和十二辰示意

3地支
干支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如同他们的关系就像树木的干和枝,《五行大义》:“今解簳(干)字者,此支簳既相配成用,如树木之有支条茎簳,共为树体,所以云簳。”干支的生成基本应该在同一时期,就算有先后,相差也不会很远。如果说十天干是纪日的产物,在纪月出现前,古人以“旬”为单位,那么十二地支则与“月”息息相关。

3.1地支的早期用途
地支最初应该也是用来纪日,这一点在天干一节中介绍过。
再者用以划分天空区域。十二地支应用于天空区划就是“十二辰”,是将沿着地平线的大圆划为十二等分,以正北三十度的范围为子,向东、南、西依次排列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就是以十二支划分的地平方位,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正北为子。
这样,结合天象落在十二辰的方位,地支就自然地可以用来纪月和年了
先说纪月。可靠的纪月方式最初使用的是最直接的数字一到十二,地支则是对应上去的。
商人纪月的标准是月亮的一次盈缺,30天的称为“大建”,29天的称为“小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
“今考子丑至于戌亥,谓之十二辰者,《左传》云'日月之会是谓辰’,一岁日月十二会,则十二辰也。”
所谓“日月之会”,简单理解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再以“斗纲”(指北斗七星的一、五、七三星,第一为魁星,第五为衡星,第七为杓星。)作为指南,“斗纲”在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至十二月依次从辰指到丑,这叫作“月建”。于是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月: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寅为正月、卯至亥为二到十月。在历史上,商以正月为岁首,周以十月为岁首,汉武帝太初元年恢复以正月为岁首至今未变。在秦以前十二地支的顺序是寅在前,秦开始改为子在前。

图8 古代式盘示意

再说纪年。所谓的岁星纪年或者太岁纪年也是建立在这个划分基础上的。
岁星即木星,从地球观测,木星大约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于是古人将其定为岁星,并把天空看为十二等分,西往东依次是: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这叫做“十二次”,也可以和地支一一对应(如图7),木星每年经过一“次”,这样就可以用来纪年,比如《周语》说:“武王伐纣,岁在鹑火”。
然而木星的运行并不是严格以十二年为周期的,所以这套纪年法会失效,《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了这种情况:“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这即是说木星本来应该在星纪这部分天空,而实际上它却还逗留在玄枵范围内。
古人毕竟十分看重“十二”等分这件事情,故而为了解决木星实际周期带来的问题,又提出了一颗假象的星辰“太岁”,它与木星运行的风向相反,从东到西走过,并用以纪年。可以想见,这样的纪年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快就会被取代,而事实上,它也就在春秋后期流行过一段时间。尽管纪年法消失了,对天空的十二等分划分留了下来,这也作为地支的作用。

图9 甲骨文中的十二地支字形

3.2 地支的内涵
一、事物发育:
既然天干地支关系紧密,那么地支的第一种解释必然逃不出对事物发育(特别是植物)的描述,比如《史记》说:
“子者,滋也,滋者,言万物滋于下也。
东至于建星。建星者,建诸生也。十二月也,律中大吕。大吕者,其于十二子为丑。
寅言万物始生,然也,故曰寅。
卯之为言茂也,言万物茂也。
辰者,言万物之蜃也。
巳者,言阳气之已尽也。
午者,阴阳交,故曰午。
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者,言阴用事,申贼万物,故曰申。
酉者,万物之老也,故曰酉。
戌者,言万物尽灭,故曰戌。
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
刘熙的《释名》和许慎的《说文》给出的解释也大同小异,不再重复引文了,后世许多著作也基本沿用了这一说法。

二、求子祭祀或娱神:
这主要是现代学者提出的解释,我们以李裕先生的观点稍加介绍:
以“子”为例,子的甲骨文像带发的头颅,又从“囟”,囟为小儿头顶即囟门,故而“子”与小儿或者求子的祭祀有关。生育繁衍几乎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故祭祀首重之,十二支亦以子为首字。
又比如“丑”像张手抓物之形,在祭祀中则是以手祈求神佑,望有后代并且枝叶繁茂。
再比如“寅”,以箭矢为祭,意象如箭之引发演进,隐喻顺利射中致孕,也因为寅与引、孕音近,故而寅实为求子引子之祭仪,十二支用为日名是由祭名而来。
其余九个地支的解释简单列举如后:
卯,奉睾或以象征的卵石祭神;
辰,蜃形器具,意近似为以大蚌鼓腹含珠喻妇人怀孕;
巳,杀孕取胎以献神求子的祭祀,本义是指的这种供祭的胎儿;
午,祭祀求子的法器,形状类似男子生殖器,亦为祭名;
未,禾黍或茅草全株的象形,尚生求育的祭仪;
申,与身、娠同音,像闪电之形,以神名为祭名;
酉,形似女腹或酒具,音同有,因而酉祭是求子有子,盈满有福之意;
戌,斧钺,庆成祈福的祭仪;
亥,人的头手之骨,在祭祀为祈求传宗接代。
除了以上的解释外,巫称喜先生则认为这十二字本意是祭祀中用来娱神的舞蹈,比如“甲”字像人甩头摇头手舞足蹈之形,这也可以归为祭祀一类的假说。

三、记载商部落历史:
祝家君先生认为,十二地支代表着一段商族部落祖先从子契到王亥这一时期的族群记忆和历史,其中“子”代表着子契的问世,“丑”代表着编制,“寅”代表箭即狩猎,“卯”代表以物易物,“辰”代表锄形农具即耕作,“巳”代表祭祀,“午”代表粮食加工,“未”代表植株,“申”代表繁衍,“酉”代表居所和酿造,“戌”代表斧钺即权力,“亥”代表着商人祖先王亥。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假说。(11)

地支当然还有其它的解释,在此也不赘述了。笔者比较同意祭祀一类的观点,至于地支代表的事物演进(包括天干代表的事物演进),应该是在这些字成型后选取并赋予含义而来。至此,我们终于将天干地支的源流、作用以及含义简单地梳理了一遍。

图10 明 陈洪绶《泽畔行吟图》

4 结语——聊聊“摄提格”
屈原《离骚》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说的是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庚寅日那天屈原降生了。这里的“摄提”全称叫做“摄提格”,在古人口中,是“岁名”的一种。
那么岁名是什么呢?《尔雅·释天》说:
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已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岁名。
简单说来,这就是将十个天干对应了十个名字,即从甲至癸对应“阏逢”到“昭阳”,把它们叫做“岁阳”,再把十二地支赋予名字,即从寅到丑对应“摄提格”到“赤奋若”,把它们叫“岁名”,也叫“岁阴”
这种奇怪的称呼即古老又让人感到陌生,它就像古《尚书》的文本一样时时令人费解,古人也有对它们进行解释的行为,比如萧吉《五行大义》中说:
《尔雅》岁次云:“太岁在寅,名摄提格。”《淮南子》注云:“格,起也。万物承阳而起。”
卯名单阏。单,尽;阏,止也。言阳气推万物而起,阴气尽止也。
辰名执徐。执,蛰也;徐,舒也。言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也。
巳名大荒落。荒,大也。言万物炽盛而大,落落而布散也。
午名敦牂。《淮南子》云:“敦牂,言万物盛庄也。”
未名协洽。《淮南子》云:“协,和也;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和合也。”
申名涒滩。《淮南子》云:“涒滩,滩,大从也。言万物皆循其精气也。”
酉名作鄂。《淮南子》云:“名作鄂,鄂,零落也。言万物皆堕落也。”
戌名阉茂。掩,大也,置也。言万物皆大置也。
亥名大渊献。渊,藏;献,迎也。言万物终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也。
子名困敦。困,混也;敦,沌也。言阳气混沌,万物垂孽也。
丑名赤奋若。奋,起也;若,从也。言阳气奋迅万物而起,无不顺其性;赤,阳色也。
看完这些解释给人的感觉是有些道理,但不多,是不是只有我们这么觉得呢?不是的,我们看看南宋的洪迈怎么说:
岁阳岁名之说,始于《尔雅》,自后惟太史公《历书》用之,而或有不同。如阏逢为焉逢,旃蒙为端蒙,柔兆为游兆,强圉作强梧,著雍作徒维,屠维作祝犁,上章作商横,重光作昭阳,玄黓作横艾,昭阳作尚章,此乃年纪久远,传写或讹,不必深辩。郭景纯注释云:“自岁阳至月名,皆所未详通,故缺而不论。”《资治通鉴》专取岁阳岁名以冠年,不可晓解。韩退之诗,岁在渊献牵牛中,王介甫《字说》言强圉,自余亦无说。
从洪迈的随笔里我们发现两件事情第一,“岁阳”之名称有出现不同,这种不同就像我们音译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字作为译文一样;第二,古人郭景纯,也就是郭璞也说了,他也不理解。这种不理解一直传到了梁启超这都仍然存在,梁在《国文语原解》中说:“此等名称,虽以郭璞之博闻多识,犹云字义未详,注中缺而不论,而其音读,亦往往有异同。以《史记》较之,此皆以音近而生异同者,然则,此二十二文,殆为衍声而非衍形也。”言下之意,连郭璞那么博学又是古人的人都不知道,他就更无从知晓了。
从梁启超的话里我们能找到一个线索,那就是“殆为衍声而非衍形也”,也即这真有可能是音译的结果
后来到1999年,长期研究古代语言的聂鸿音先生发表了一篇《岁阴岁阳名义考》,文中,他将岁阳岁名等二十二词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相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这些生僻的词语音义出于藏缅语族,岁阴之名出自古藏缅语的十二兽,岁阳之名出自古藏缅语的五行
关于音译一说,中间有一些小插曲,比如法国有学者沙畹觉得这些岁名出自古巴比伦;又比如法国的德索绪尔认为“摄提格”的“格”即为“régle”(规律);我国的竺可桢先生也曾认为“摄提格”是梵文“Kittika”的音译,这些笔者认为基本上是不正确的
按照聂先生的意思,以“摄提格”举个例子,今天的藏文以“stag”为“寅、虎”,唐代藏文《唐蕃会盟碑》以“阳水虎(chu pho stag)”对译长庆二年(壬寅年),这个音译是比较容易令人信服的。其余的岁名细节,如果读者感兴趣可查看聂先生的文章。(12)
这里之所以采取聂先生的看法,一是因为古代西方“羌”或者南方的“蛮”确实都使用藏缅语系语言,并且存在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情况,二是十二兽对应地支的做法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前就可见端倪,更不用说天干配五行这个古老的传统。
当然,这个解释也有一些小遗憾:
《史记》说:“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木德王,岁起摄提。”传说中就是天皇氏创造了干支还有这些奇怪的岁阳岁名,而后黄帝命大挠“探五行之情,考天书三式,以十干、十二支衍而成六十”。明代《三命通会》说:“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传说中这位“天皇氏”的治所在哪呢?大约在今天的良渚一带,也就是古越地,古越语也是一种多音节语,近于壮侗语族,虽说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同属汉藏语系下,但地域未免相隔,语言区别也应该很大。此外,这也只是传说,我们不能以此作为支撑聂先生观点的证据。

图11 古籍中天皇氏的画像

至此,本文分别对干支的起源、用途、含义等内容做了一系列介绍,也提了岁阳、岁名等补充内容。无论如何,比起天干地支在后世的应用而言,它们飘渺的起源和本义已经显得不那么关键了,最后借用《三命通会》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浚川王氏曰:“昔大挠作甲子,名数无有穷已。便于纪时偶尔定之,若推考其源,必日月初转之日而后为甲子可也。天之开,尚未有地,安能有人?尚未有人,孰从而传以记之?以为本于十二辰之常而知之耶!天地之运,如环无端。运周一元,磨础之转,独不再始乎?日周十二时,天之运独不再子乎?一元之上,安知其不有一元耶?况历元之度,牛、斗之变,岁差远矣。后世之历各自为据,以求合时尔。古历之法随世亡矣,安能算而合之?今之言甲乙者,必曰实有木气主之,而今日木、明日火、后日土,不亦诬乎?”
或曰:大挠占斗柄而造甲子,必能远遡天地之始,故以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甲子为历元,不思占斗柄止可定十二月。天地初开辟,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俱起于牵牛之初,而后可以定夜半之冬至,此乃死法。故孟子以为千岁之历可坐而致。以今之历考之,如所云云,则天地之开辟者,亦数矣。是岂天地之始耶,日月初转之始耶!文字未兴,天运无稽,又安能尽推之也耶?按王说果为有见。然古今高人达士稽考天数,推察阴阳,以太乙数而推天运吉凶,以六壬而推人事吉凶,以奇门而推地方吉凶,以年月日时而推人一生吉凶,如天罡、淳风、一行、虚中辈,无不奇中,抑又何耶?若如王氏所说,前皆不足信矣。其然,岂其然乎!
这段话当然道出了干支或者历法的不可追溯性,但万民英的意思我们是同意的,即:有用即可。

参考文献(古籍不列)
[1]张衍田.古代纪时考述[J].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2017,(00):221-301.
[2]任应秋.运气学说六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3]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4]张闻玉.古代天文历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蔡英杰.《说文》对天干地支的说解刍议[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3-67.
[6]王景义.略论天干、地支的形成和应用[J].绥化师专学报,2000,(01):100-105.
[7]巫称喜.中国天干地支探究[J].华夏传播研究,2021,(01):281-293.
[8]赵秀.天干、地支本义与其对应的祭祀系统[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32(01):70-73.
[9]李裕.干支字义考原[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72-82.
[10]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祝家君.甲乙丙丁是谁说个子丑寅卯——解读天干地支[J].阴山学刊,2006,(03):5-16.
[12]聂鸿音,黄振华.岁阴岁阳名义考[J].燕山学报,1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