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看好字真的是一种享受,这楷书字帖,端庄秀气,美而不俗

 齐赏书法 2025-05-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两天没有发文了,其实这两天,小编有些江郎才尽的感觉,看哪幅字都觉得不适合发出来,好像倦怠了。小编来公众号发文,其实是为了收入来的,不过说实话,收入不理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小编去年2月的倒数第二天第一次发文,到现在,小编已经在公众号429天了,一共发文也有383篇了,古人作品图片也有几百幅了,中间虽偶尔中断,但从未放弃,但是这两天,小编真的生出一种放弃的想法了,一是收入不行,二是每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整理图片、写文章,付出和收入真的不对等。但是想想有书友留言说喜欢这个公众号,也有书友对小编几乎每篇文章都点赞在看,小编又觉得实在不能放弃。好吧,牢骚的话还是不说了,言归正传。


在清末民初到解放前后,有一本楷书字帖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许多人书法启蒙的重要范本,它就是款识为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读书乐》字帖。然而对于这本字帖是否为赵孟頫所书,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清末民初,文化的浪潮在变革中涌动,传统书法艺术依然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赵孟頫读书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它的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着实令人惊叹,无论是繁华都市的书香门第,还是偏远乡村的私塾学堂,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在那个印刷技术并不十分发达的年代,它却凭借着人们的口口相传和不断复刻,成为了当时书法学习的热门范本,可谓占据了当时书法界的流量高地。
推荐两本字帖,一本重制版册页,一本近距离对临,喜欢这字帖的书友可以看看。
到了解放前后,尽管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迁,但《赵孟頫读书乐》的热度未减,依然在当时广为流传。可以说它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留在了几代人共同的记忆里。
然而,对于这本字帖是否为真迹,却是争论不休的。不过,不论是否赵孟頫真迹,这本字帖所展现出来的艺术水平极高,端庄秀妍,美而不俗,好看的同时,也耐看,看得多了也没有腻味的感觉,不像现代的很多欧楷,千篇一律,看几幅就觉得乏味。同时也不像现代的很多追求个性的所谓“宁丑勿媚”,表现出来的只有丑,没有任何功底。
从笔法上看,赵孟頫真迹的用笔细腻多变,充满了灵动的韵味,而《读书乐》的用笔则略显生硬,笔画的转折和衔接处,少了那份自然流畅的美感。在结构上,赵孟頫的书法结体宽绰秀美,疏密得当,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和谐的韵律,但《读书乐》的结构却似乎稍显刻板,缺乏那种灵动的变化。从整体神韵来说,赵孟頫的作品往往能传达出一种文人雅士的闲适心境与对学问的虔诚追求,可《读书乐》在这方面却有所欠缺,难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独特的精神气质。
基于这些差异,不少人猜测《读书乐》可能是后人的托名之作。有人认为它或许是清朝成亲王的手笔,成亲王永瑆自幼喜爱赵孟頫的楷书,对其笔法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的许多作品都明显受到赵书的影响,《读书乐》的风格与成亲王的某些作品有相似之处。也有人提及黄自元,不过从风格判断,更多人倾向于成亲王。而且在清朝时,该作品曾署名为成亲王,流传中的署名变更,似乎也暗示了托名的可能性。在古代,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一些不知名的书家常常会假借名人之名,这种现象在书画市场繁荣的时期尤为常见,《读书乐》或许就是这样诞生的。
尽管存在真伪之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欣赏《读书乐》本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它的笔法细腻流畅,起笔轻盈,收笔稳健,既展现出书法的厚重感,又暗含灵动。行笔过程中,中锋运笔使得线条圆润饱满,富有质感,透着一种含蓄而内敛的韵味。
从结体上看,《读书乐》结构严谨,疏密得当,笔画之间的安排恰到好处,多一分则嫌密,少一分则嫌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