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博大精深,穴位组合运用,堪称精妙艺术,给大家分享九组针灸方,教你学做自己的针灸大夫!
1、足三里+三阴交 足三里为保健要穴,可调脾胃、补中益气;三阴交则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滋阴养血、调经止带。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等症状。
2、合谷+太冲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疏风解表、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太冲是足厥阴肝经原穴,能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合谷配太冲,被称为“开四关”,可调节全身气血,常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失眠、抑郁等病症。
3、内关+公孙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络穴,通冲脉,可健脾胃、调冲任。常用于治疗胃痛、呕吐、心悸、心烦等病症。
4、曲池+血海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疏风清热、调和营卫;血海属足太阴脾经,可活血化瘀、养血祛风。对风疹、湿疹、痤疮等皮肤病有很好的疗效。
5、风池+风府 二穴均位脑后,是祛风要穴,常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的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等病症。
6、肾俞+命门 肾俞位于腰部,是肾的背俞穴;命门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可温肾助阳、强腰壮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导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阳痿早泄等病症。
7、中脘+天枢 中脘为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理气消滞。对胃脘胀痛、腹胀便秘、腹泻等肠胃疾病有显著效果。
8、大椎+肺俞 大椎为诸阳之会,有解表清热、疏风散寒的作用;肺俞能宣肺平喘、清热理气。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肺系疾病。
9、涌泉+百会 涌泉为肾经井穴,能滋阴降火、醒脑开窍;百会位于头顶,为诸阳之会,能升阳固脱、开窍醒脑。可调节阴阳平衡,治疗失眠、眩晕、高血压等病症。
注意:穴位巧妙组合,展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和神奇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操作需由专业医师进行,切勿自行尝试。 #针灸 #中医 #养生 #黄帝内经 #中医传承 #老中医 #穴位养生 #传承中医国粹 #传承中医养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