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 难忘三百年敦煌岁月 ——敦煌移民300年纪 李森泉 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这块大汉的版图、古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镇、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东西文化的交汇融合地——敦煌。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磨难、被废弃近300年,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了甘肃五十六州县的新主人,焕发勃勃生机使这块曾经的热土,又沸腾了起来。 回首往事,敦煌曾辉煌,让人能不忆敦煌? 沙州好,塞上风光美,怎不忆沙州? 蹉跎岁月,难忘300年敦煌岁月,难忘300年敦煌移民。 历史上的大敦煌从张骞凿空西域、汉朝大将霍去病征西、汉武大帝设“四郡”据“两关”、李广利出兵攻破西域大宛国夺取汗血宝马,悬泉置遗址留其名,到赵破奴率军筑郡城;曾经的敦煌郡何其辉煌、何其盛大;曾经敦者“大”也、煌者“盛”也的敦煌,在古丝绸之路开通时的岁月,人丁兴旺、车水马龙,儒、释、道文化兴盛、东西方文化在这儿碰撞,留下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千年敦煌辉煌神州大地,使这块大地上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熠熠生辉。 曾几何时,西北丝绸之路历经“三通”、“三绝”,沙漠中的绿洲敦煌被游牧民族所占领,失去过农耕文化、农耕文明的光辉。 曾几何时,郑和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冷落了西北千年丝绸之路、使千里丝绸之路萧条,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沙漠中的明珠失去光彩。 曾几何时,大明王朝重修万里长城、筑嘉峪关关城,长城外的敦煌子民几次被内迁。由于明朝的几次内迁“闭关”,敦煌遂为吐鲁番所有,只有少量的游牧民族蒙、维、藏民迁此逐水草而居,在这儿放牧。农耕被游牧替代,田园荒芜,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这儿几乎成了“无人区”;民间才流传着“嘉峪关的长城,边外的鬼”这样的俗语。 曾几何时,大清帝国立国82年时,也就是康乾盛世时的雍正三年(公元一七二五年),才升沙州所为沙州卫,这时的沙州卫仅有卫户43户,无法且垦且戍,更无力开发因明朝“封关”人口内迁已废弃了近300年的敦煌。 风从东方来,引得春风度玉关;风从大清帝国京都来,敦煌迎来了新的春天,这块久废久弃的大地复苏了、复活了。 公元一七二五年,大清帝国重振雄风,准陕甘总督岳钟琪(民族英雄岳飞后人)所奏,移民守边、实边、戍边,拉开了移民敦煌的序幕。 现代敦煌人从甘肃56州县走来。我的先辈曾给我讲,我的祖上从陇南礼县走来,就是敦煌五十六坊之一的“礼县坊”的先民。用土夯筑的李家堡、李家楼庄子在礼县坊崛起,李氏祠堂在李家地留下遗迹。 ![]() 时空隧道穿越到300年前的河西走廊上、嘉峪关、敦煌。 遥想当年(1725年),从甘肃56州县离开家园,背井离乡的先民们,从不同的村口庄前、山坡回望故乡,张望远方的路、远方的新目标,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沙州,告别先祖的坟茔,家乡的父老乡亲,从故乡的羊肠小道上、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出发,肩挑着破旧的行李、有条件的推着独轮小木车、骑着毛驴、拉着牛羊、领着妻子儿女,带上路上吃的口粮(风干馍、红薯干、炒面等)。拖儿带女、男女老少的家人互相扶携着奔向沙州这块神秘的大地而来。有渡过滔滔黄河的先民、有翻过几座座大山走向河西走廊的先民、有从天水、陇南走来的先民、有从陇右、陇西、黄河两岸、武威、甘州、肃州等地走来的先民。河西走廊上一时车轮滚滚、人喊马嘶、车水马龙、尘土飞扬,移民敦煌的先民们靠双脚丈量遥远的千里之路,靠心中的力量和梦想走进遥远的沙州,从此开启了诗与远方的征程,也发扬光大了“敦煌文化精神”。 有梦想就不怕路遥。300年前的敦煌先民,他们敢问路在何方,一步一个脚印从甘肃不同的州县来到梦中的敦煌,心中的敦煌。 敦煌移民300年,不能忘却的纪念。铭记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发展、开辟敦煌的未来。 史载,从甘肃五十六州县招“无业穷民2400户开垦屯田,共9600人迁到敦煌屯垦”。这次乔迁而来的移民,分别按所来的州县划分,安置到东西南北四乡,又根据人口、家族分为六隅、建五十六坊。以“每人开田一分(份)50亩,以一份为一户”,六隅五十六坊当时开地约12万亩。在敦煌清廷的统一规划下,修造了永丰、通裕、普利、庆余、伏羌、庄浪等十渠,引党河水、岩泉河水灌溉农田。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次清帝国成功的移民,由明朝的封关内迁而变为移民关外,敦煌历史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翻开了新的一页,从此在这块热土上又谱写下了新的篇章。也就是300年前的这次向敦煌移民,“使荒弃322年,成为游牧民族放牧的古郡敦煌,开始成为农垦区”。农耕文明、农耕文化在这块土地上又一次永放光芒,出现了“屯种即广、树艺覆盖”的勃勃生机,使这块沙漠中的沙州变绿洲;人类的敦煌、世界的敦煌在300年后的今天成为盛大辉煌的璀璨明珠,成为灿烂美丽的敦煌。 难忘敦煌移民300年前的岁月,难忘敦煌移民300年来历史背景和先民的背影,难忘康乾盛世的壮举。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清廷升沙州卫为敦煌县,让塞上敦煌又一次焕发新的活力,使这片塞上关外的土地真正复活了起来,移民拓荒者辛勤耕耘,男耕女织,春种秋收,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塞外沃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在这300年的岁月从苦难走向辉煌与新生。 ![]() 300年前,从甘肃56州县走来的敦煌人,自强不息,行稳致远,久久为功,他们紧紧围绕四乡、六隅、五十六坊的地域,开荒种田、披荆斩棘,有条件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不分昼夜苦干、拼命干,用勤劳的双手劳动,建设新家园;这些先民们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用智慧的头脑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给敦煌带来了56州县的先进文化、先进的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些先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涌现出了众多的能工巧匠、手艺人,以四乡为基地,以墩为居点,以六隅为根据地,以五十六坊为新家园,以家族、亲戚朋友为一方,一庄一堡,堡子民居在敦煌大地遍地开花。五墩、赵家墩、李家墩、雷家墩、戴家墩、新墩等等地名成了敦煌的新地名,围绕墩的地方,以五十六州县地名、姓氏、家族为代表,建起了星罗棋布的肃州堡、河州堡、高台堡、郭家堡、习家堡、梁家堡、清水堡、甘家堡等等的堡子,以此保境安民、防匪防盗,便于种地生产、生存生活。300年来,从甘肃 56州县走来的现代敦煌人,勤劳、朴素善良,富于创造性,在这片伊甸园代代繁衍生息,围绕乡、隅、坊、墩、堡,建设大美家园,儒、释、道文化发扬光大,重建药王庙、五圣宫、火神庙、雷音寺、西云观、佛爷庙、财神庙、月泉庙、莫高窟上寺、中寺、下寺等等的朝圣庙宇,朝圣敦煌。这些先民们在生活的堡子、村庄,建起了许多的家族祠堂、众人活动、举行庙会、赶集的场所,诸如肃州庙、河州庙、大庙、黄渠庙、平凉庙、老爷庙、武威庙等等。据先辈传说,至解放前,敦煌这块热土上堡堡有生产的小作坊,诸如油坊、磨坊、豆腐坊等等。便于堡子里的居住的家家户户生产、生活。鼎盛时,几乎五十六坊,坊坊有庙,坊坊有赶集的场所、庙会。可以说,正是300年前的这次敦煌移民,繁荣了千年敦煌;由于土地的开垦,丰衣足食,人口增长,农耕文明与游牧生活的相互结合,使敦煌呈现出前所没有的新变化,众多堡子的兴起,使敦煌处处皆堡、处处皆庙、处处皆墩、处处皆宫,堡堡堡有小作坊,坊坊有祠庙,辉煌了千年敦煌,弘扬了敦煌文化精神。 ![]() 敦煌移民300年,值得纪念铭记,值得大书特书。正是这次清廷远见卓识敦煌移民,使千年敦煌走向大繁荣、大发展;正是300年前大清帝国的这一举措,使古丝绸之路焕发了生机;正是这次移民,古敦煌郡迎来了乔迁之喜的新主人,现代敦煌人在这儿扎根、开花、结果;正是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移民,使敦煌变迁,走向了更加灿烂、辉煌、文明、美好的明天。 忘记历史,就是数典忘祖;铭记昨天,今天会更好,明天才有希望。请现代敦煌人,铭记1725年(雍正三年),铭记先民从甘肃56州县走来,寻根向祖,清楚先祖的故乡,从那个州县来到敦煌。铭记先祖历经磨难的拓荒艰难岁月,铭记先辈移民的创业史,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铭记敦煌移民300年,时空穿越到公元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彭总发布命令,保护敦煌千佛洞。从此,敦煌新生,经过这70多年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敦煌有县建市,真正迎来了新的春天。现代敦煌人,继承先民的勤劳、智慧的文化精神,敢为人先,使古郡敦煌走向了大繁荣、大发展,使古丝绸之路的郡城走向“一带一路”,使300年前的四乡、六隅、五十六坊漠上花开,使300年前的二千四百余户、近万人,发展成万家灯火亮晶晶的新家园,十八万飞天儿女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建设大美敦煌,使敦煌的明天会更好。 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敦煌移民300年纪,让我们的思绪重温过去的时光,让我们穿越300年的时空隧道,走近沙州卫,走近甘肃五十六州县移民,走近四乡、六隅、五十六坊,走近敦煌先民、拓荒者的家园。 我从公元1725年走来,走进300年前敦煌移民的生活家园,踏着先祖的足迹,赓续红色基因,走向诗与远方。 ![]() 作者简介 李森泉(笔名:山木),甘肃敦煌,国际诗词协会会员,《首都文学》编委,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者,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管理本科班,长期在基层从事文化、宣传、司法等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业余时间长期坚持诗歌、散文、小说、新闻等创作,在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上千篇,作品获得有关部门表彰奖励。在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见证中国崛起》组委会,组织的诗文大赛中获得银奖、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成就奖。在中国民俗文化诗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获第四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