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50501-0502 先有热爱?还是先有行动?下 用设计思维重塑热爱与行动的关系 斯坦福设计人生理念的核心在于,用“设计思维”来规划职业与生活。设计思维强调原型测试和迭代,而不是等待完美方案。这一方法论同样适用于“热爱与行动”的悖论:与其苦苦寻找热爱,不如先投入行动,通过实践来验证和调整方向。 设计思维的实践者不会问“我热爱什么?”,而是会问“我可以尝试什么?”他们像设计师制作产品原型一样,用低成本、快速的方式测试不同的生活选项。比如,一个对创业感兴趣但不确定的人,不会直接辞职开公司,而是可能先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项目,或者采访几位创业者了解真实情况。这种“先行动,后验证”的方式,能够避免因过度思考而陷入瘫痪。 行动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能打破“想象与现实的落差”。很多人对某个领域的兴趣建立在幻想之上,比如觉得“做摄影师很自由”、“当作家很有格调”,但真正尝试后才发现,自由摄影师的收入不稳定,作家的生活常常孤独枯燥。只有通过实际体验,才能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热爱,哪些只是一时兴起的浪漫想象。正如设计思维强调的“同理心”——你必须亲身接触一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它。 于我个人而言,写作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2024年开始,下定决心每天完成1000字的内容输出,才真正体会到文字创作的魔力。最初的几周,却有灵感枯竭的痛苦,下不去笔的情况也时常发生。但坚持三个月后,似乎慢慢适应了这样的习惯。我开始捕捉关于生涯规划的一切写作素材;关注新闻、关注身边、关注每一次讲课时候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完成每日目标后的那种充实感——看着文档里实实在在的文字,比任何空洞的“热爱宣言”都更具有说服力。现在的我依然会遇到写作瓶颈,但已明白那不过是创作过程的真实状态。但是这份对写作的坚持,却是持续行动积累的动能。 当然,这并不是说热爱无关紧要。相反,设计思维认为,热爱是在持续行动中逐渐清晰的。比尔·博内特曾分享一个案例:一位金融行业的从业者认为自己毫无激情,但在设计人生工作坊中,他通过回顾过去的小型项目发现,自己其实非常享受与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这一洞察让他调整了职业方向,最终进入咨询领域并找到了更大的满足感。他的热爱并非一开始就明确,而是在行动中被揭示的。 那么,如何平衡行动与热爱的探索?关键在于建立“低成本实验”的习惯。如果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不要等待完美的时机或十足的信心,而是先迈出一小步:上一门短期课程、做一次志愿者、采访一位业内人士。这些行动不会让你立刻找到毕生所爱,但它们会帮你排除不适合的选项,并逐渐接近真正能激发你热情的方向。 热爱与行动的关系并非“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动态互动的过程。热爱可以激励行动,但行动也能催生热爱。斯坦福设计人生的智慧在于,它让我们放下对“终极答案”的执念,转而拥抱一种更灵活、更实践导向的生活方式——不是等待热爱指引方向,而是通过行动绘制地图,并在行动和行走中发现真正你的远方。 #斯坦福设计人生# #众晟悦纳# #热爱# #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