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己是而彼非,不当与非争。彼是而己非,不当与是争

 大山860 2025-05-02
图片

《魏子》:“己是而彼非,不当与非争;彼是而己非,不当与是争。”

当自己认为是对的,而别人认为是错的时候,不应该去争辩。这是因为争论往往无法改变对方的观点,还可能引发争执,浪费时间和精力。

当别人认为是对的,而自己认为是错的时候,同样不应该去争辩。此时,最好的做法是自我反省,学习他人的正确之处,而不是一味坚持己见。

综上所述,总结一句话,即不与“彼”争辩。无论“彼”方“是”还是“非”(即正确与否)。如果“彼”方错误,我方不一定能纠正他;如果彼方正确,我方同样不去争论,反而应该反思自己。可以得出,每个人的观点都是自我认知的产物,是主观认识的投影。

通常人们坚定认为的“对”与“错”,不过是视角的产物,立场的牢笼,偏见的囚徒。大众对同一件事物有着不同的评论,同一行为在不同视角下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而非本质的本来面貌。如果强行争辩,则陷入二元对立的窘境。正如苏轼所说的“著力即差”(著力即心执着于某一方面的“有和无”、“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求与得”,而忽略本来面目。反而有“差” )。

如何能够不偏不倚。

且看庄子说是非、观点。你果真就对吗?我果真就错吗?他人果真就公正吗?

《庄子·齐物论》中有: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齐物论》又有彼是方生之说“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相生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唯有超越彼此、是非,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才能接近“道”的高度看问题。大樗树在惠子眼中无用,庄子却见其“无用之用”,说明是非判断随角度,立场的变化而变化。

《管子·白心》中又有:

人言善亦勿听,人言恶亦勿听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

(无论他人称善或道恶,皆不必轻信。持守而待之,虚静无为不随善恶而动,清净沉寂,好坏自然清澈明净。莫以旁言为事实根基,须观察实证、拒斥巧辩,让万物自然归位,美丑善恶自会显现。)

同样我们可以延伸开来,针对是与非,一样可以持“持而待之,空然勿两之,淑然自清。无以旁言为事成,察而征之,无听辩,万物归之,美恶乃自见”的态度和方法。那么“是非”自见。

关尹子·极篇》中又有:

利害心愈明。则亲不睦。

贤愚心愈明。则友不交。

是非心愈明。则事不成。

好丑心愈明。则物不契。

是以圣人浑之

(宋·牛道纯解释到:“浑者,浑然真心,不生分别也。是以圣人真心浑然,不生分别,则无利害贤愚,是非好丑之名。”)

愈明愈浑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