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识背景与高龄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心房颤动(AF)是高龄老年人群(≥80岁)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80~84岁人群患病率为6.52%,95岁以上高达8.18%。高龄患者AF的性别比例约为1.2:1(男:女)。其发生与增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药联用、器官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显著增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如脑卒中)及全因死亡风险。本共识旨在规范高龄AF患者的抗凝管理,优化疗效并降低出血风险。 二、高龄AF的诊断与分期(一)诊断标准
专家建议1:高龄AF应作为连续性疾病管理,准确分期有助于制定诊疗策略。 三、高龄AF患者的综合评估(一)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专家建议2:所有高龄AF患者均需抗凝治疗,优先选择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 (二)出血风险评估
专家建议3:高龄AF抗凝需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优先管理可逆性出血因素。 (三)老年综合评估(CGA)涵盖营养、衰弱(Fried标准)、步态异常、认知功能及共病管理,评估工具包括:
专家建议4:抗凝前需全面评估衰弱、认知障碍及跌倒风险。 四、高龄AF的抗凝治疗策略(一)抗凝药物选择
专家建议5:NVAF首选DOAC,瓣膜性AF选择华法林。 (二)DOAC的剂量调整
专家建议6:定期监测肾功能(至少每3~6个月一次),CrCl<30 ml/min时减量。 (三)抗凝启动时机
五、特定共病高龄AF患者的抗凝管理(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专家建议7:结合影像学评估脑梗死体积及出血风险,个体化决定抗凝时机。 (二)合并颅内出血(ICH)
专家建议8:ICH后7~8周可考虑重启DOAC,需行SWI检查排除脑淀粉样血管病。 (三)合并肿瘤
专家建议9:活动性肿瘤或高出血风险患者慎用抗凝,优先选择DOAC。 (四)合并衰弱
专家建议10:严重衰弱或终末期患者可暂停抗凝。 六、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管理(一)出血处理
专家建议11:威胁生命的大出血需立即停用抗凝药并应用逆转剂。 (二)血栓事件监测
专家建议12:DOAC治疗期间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定期评估肝肾功能。 七、围术期抗凝管理(一)非心脏手术
专家建议13:术后24~72小时根据出血风险恢复抗凝。 (二)心脏手术(如PCI、CABG)
专家建议14:合并冠心病的高龄AF患者首选利伐沙班。 八、总结与展望本共识系统整合了高龄AF抗凝治疗的循证证据,核心要点包括:
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针对高龄人群的RCT研究,探索DOAC在极高龄(≥90岁)及衰弱患者中的最佳剂量,并推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应用。通过规范抗凝治疗,有望显著降低高龄AF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改善生存质量。 注:本文内容基于最新临床指南整理,具体诊疗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临床指南深度解读! 原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