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龄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详细解读

 素问镜听 2025-05-02

一、共识背景与高龄心房颤动的流行病学特点

心房颤动(AF)是高龄老年人群(≥80岁)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80~84岁人群患病率为6.52%,95岁以上高达8.18%。高龄患者AF的性别比例约为1.2:1(男:女)。其发生与增龄相关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药联用、器官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显著增加心力衰竭、血栓栓塞事件(如脑卒中)及全因死亡风险。本共识旨在规范高龄AF患者的抗凝管理,优化疗效并降低出血风险。


二、高龄AF的诊断与分期

(一)诊断标准

  • 心电图特征: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标准12导联心电图≥10秒或单导联心电图≥30秒)。

  • 分类与分期

    • 分期:分为4期——心房颤动风险期、心房颤动前期、心房颤动期(阵发性、持续性、持久性)、永久性心房颤动期。

    • 分期意义:指导个体化治疗,例如阵发性AF需早期干预,永久性AF以控制心室率为主。

专家建议1:高龄AF应作为连续性疾病管理,准确分期有助于制定诊疗策略。


三、高龄AF患者的综合评估

(一)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 CHA₂DS₂-VASc评分:2024年欧洲指南去除性别项,改为CHA₂DS₂-VA评分。高龄AF患者均为脑卒中高危人群(评分≥2分),若无禁忌证,应积极抗凝治疗。

  • 新型评分工具:如CAS评分(纳入吸烟、肾病、痴呆等变量),适用于特定人群的精准分层。

专家建议2:所有高龄AF患者均需抗凝治疗,优先选择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

(二)出血风险评估

  • HAS-BLED评分:常用但区分能力有限,需结合其他因素(贫血、衰弱、跌倒风险、多重用药)。

  • HEMORR₂HAGES评分:纳入恶性肿瘤、过度跌倒等非特异因素,适用于复杂病例。

  • 管理重点:纠正可控出血风险(如控制血压、避免NSAIDs、优化抗血小板治疗)。

专家建议3:高龄AF抗凝需平衡血栓与出血风险,优先管理可逆性出血因素。

(三)老年综合评估(CGA)

涵盖营养、衰弱(Fried标准)、步态异常、认知功能及共病管理,评估工具包括:

  • 衰弱诊断:5项指标(体重下降、疲乏、体力活动减少、步速缓慢、握力下降),≥3项为衰弱。

  • 跌倒风险:步态评估、平衡测试及病史采集。

专家建议4:抗凝前需全面评估衰弱、认知障碍及跌倒风险。


四、高龄AF的抗凝治疗策略

(一)抗凝药物选择

  1. 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

    • 达比加群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 利伐沙班、艾多沙班(Xa因子抑制剂)。

    • 优势:无需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出血风险低于华法林,尤其颅内出血风险显著降低。

    • 适用人群:非瓣膜性AF(NVAF)首选。

    • 常用药物

  2. 维生素K拮抗剂(VKA,如华法林)

    • 适用人群:瓣膜性AF(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机械瓣膜)、CrCl<15 ml/min或极低体重患者。

    • 目标INR:1.6~2.5(高龄患者宜维持低限)。

专家建议5:NVAF首选DOAC,瓣膜性AF选择华法林。

(二)DOAC的剂量调整

肾功能(CrCl, ml/min)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
>50
110 mg bid
15 mg qd
30 mg qd
30~49
110 mg bid
15 mg qd
30 mg qd
15~29
不推荐
10 mg qd
15 mg qd
<15
不推荐
不推荐
不推荐

专家建议6:定期监测肾功能(至少每3~6个月一次),CrCl<30 ml/min时减量。

(三)抗凝启动时机

  • 持续AF≥48小时:无禁忌证时立即启动抗凝。

  • 阵发性AF复发:即使短暂发作,也应开始抗凝。


五、特定共病高龄AF患者的抗凝管理

(一)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 急性期抗凝时机

    • 轻型卒中(NIHSS≤3):发病后2~14天启动。

    • 重型卒中或出血转化高风险:延迟至14天后。

  • 药物选择:优选DOAC(如利伐沙班),避免三联抗栓(抗凝+双联抗血小板)。

专家建议7:结合影像学评估脑梗死体积及出血风险,个体化决定抗凝时机。

(二)合并颅内出血(ICH)

  • 重启抗凝条件:出血原因可逆(如高血压控制)、多学科评估再出血风险。

  • 推荐药物:艾多沙班(低剂量)或左心耳封堵术(LAAC)。

专家建议8:ICH后7~8周可考虑重启DOAC,需行SWI检查排除脑淀粉样血管病。

(三)合并肿瘤

  • 抗凝指征:CHA₂DS₂-VA≥2分者需抗凝,但需评估肿瘤活动性及出血风险。

  • 药物选择:DOAC与华法林疗效相当,但DOAC胃肠道出血风险较高。

专家建议9:活动性肿瘤或高出血风险患者慎用抗凝,优先选择DOAC。

(四)合并衰弱

  • 抗凝策略

    • 衰弱非抗凝禁忌,但需评估跌倒风险及认知功能。

    • 优选1次/天的DOAC(如利伐沙班、艾多沙班),必要时减量(如艾多沙班15 mg/d)。

专家建议10:严重衰弱或终末期患者可暂停抗凝。


六、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管理

(一)出血处理

  • 小出血:局部止血,暂不停药。

  • 大出血

    • DOAC相关:使用特异性逆转剂(如依达赛珠单抗拮抗达比加群酯)。

    • 华法林相关:维生素K + 凝血酶原复合物(PCC)。

  • 重启抗凝:胃肠道出血控制1周后重启;ICH需多学科评估后决定。

专家建议11:威胁生命的大出血需立即停用抗凝药并应用逆转剂。

(二)血栓事件监测

  • DOAC浓度检测

    • 达比加群酯:稀释凝血酶时间(dTT)或ECT。

    • 利伐沙班:抗Xa活性测定。

  • 华法林监测:维持INR 1.6~2.5,TTR(治疗窗内时间)>70%。

专家建议12:DOAC治疗期间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但需定期评估肝肾功能。


七、围术期抗凝管理

(一)非心脏手术

  • 低出血风险手术(如拔牙、内镜):无需停药。

  • 高出血风险手术

    • DOAC:术前停药时间根据半衰期调整(利伐沙班停1~2天,达比加群酯停2~4天)。

    • 华法林:术前5天停药,无需桥接。

专家建议13:术后24~72小时根据出血风险恢复抗凝。

(二)心脏手术(如PCI、CABG)

  • PCI术后:三联抗栓(DOAC+氯吡格雷)限1周,后转为双联抗栓(6~12个月)。

  • CABG术后:单用DOAC或华法林,避免三联治疗。

专家建议14:合并冠心病的高龄AF患者首选利伐沙班。


八、总结与展望

本共识系统整合了高龄AF抗凝治疗的循证证据,核心要点包括:

  1. 风险评估:CHA₂DS₂-VA评分指导抗凝必要性,综合老年评估优化决策。

  2. 药物选择:NVAF首选DOAC,瓣膜性AF选择华法林。

  3. 个体化调整:根据肾功能、共病及出血风险动态调整剂量。

  4. 并发症管理:强调多学科协作与特异性逆转剂的应用。

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针对高龄人群的RCT研究,探索DOAC在极高龄(≥90岁)及衰弱患者中的最佳剂量,并推动左心耳封堵术(LAAC)的应用。通过规范抗凝治疗,有望显著降低高龄AF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改善生存质量。


注:本文内容基于最新临床指南整理,具体诊疗请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临床指南深度解读!

原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