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龄卧床高危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Zhaojunchao404 2024-12-26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血栓防治分会,《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治疗;健康风险评估;专家共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栓塞(PE)。研究显示,80岁以上老年VTE年发生率为6~8人/1000人年。欧洲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80岁以上住院患者VTE发生率达11.8%。国内80岁以上住院患者研究显示,VTE发生率为13.3%,显见国内外高龄老年VTE防治形势同样严峻。卧床时间延长是VTE的重要危险因素,与血流淤滞、血液高凝及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卧床超过3d,VTE发生风险显著增加,卧床7d以上,DVT发生率可达15%,卧床超过14d,VTE发生率高达32%。长期卧床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必需高度重视VTE的预防和监测。高危VTE患者通常是指合并多种VTE风险因素的个体。除长期卧床外,个人或家族血栓史、并存慢性疾病、近期手术或创伤、遗传性血栓倾向、影响凝血药物使用、活动减少等均会显著增加VTE风险。80岁以上高龄患者常伴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等,进一步增加VTE风险。

此外,高龄患者生理、病理性肝肾功能减退导致的抗凝治疗安全和有效性问题,又显著增加防治复杂性和风险。约占60%的DVT,尤其膝上DVT发展为PE风险显著升高,发生率达50%,膝下DVT如不及时合理处理,也可能向上扩展导致PE。本共识旨在为高龄卧床VTE高危患者提供优化防治流程及方案,以降低VTE发生率、致残率和病死率。

专家建议1

80岁以上高龄卧床患者,应高度重视VTE风险综合评估并及时制定针对性的监测和防治方案。

一.VTE风险评估



1.早期评估和风险分级

根据患者健康状况疾病背景和卧床时间制定个性化VTE防治策略尤其重要对于预期需长期卧床的高龄患者伴有骨折或术后康复患者应在入院时即进行VTE风险评估并定期进行复评确保防治措施及时合理推荐采Caprini分1或Padua评分2工具分别对手术患者及内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图片
图片

2.出血风险评估

 出血风险评估对VTE防治至关重要准确识别高出血风险患者相应制订个性化抗凝方案是减少出血事件发生的关键环节临床上可通过围术期大出血危险因素评估对围术期患者进行出血评估)。IMPROVE出血评分用于内科住院患者出血风险评估IMPROVE总分分为高危)。



图片




图片


专家建议2
  • 预期卧床超过3d的所有高龄患者首诊即应进行VTE风险评估拟手术患者使用Caprini评分非手术患者使用Padua评分。 

  • 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以指导个性化VTE防治方案制订推荐采用围术期大出血危险因素评估方法及IMPROVE出血评分分别对围术期患者和内科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评估

  • 应进行连续动态血栓及出血风险评估以指导VTE防治方案相应调整。

二. VTE的诊断



1. 首诊初步诊断

临床检测前概率诊断评估是首诊医师接诊患者时未进行特殊仪器检查及实验室检测情况下综合病史共病情况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而进行的概率诊断评估这是VTE诊断的关键第一步对进一步指导后续诊断流程提供重要线索高龄伴随其他共存疾病患者采用简化Wells评分对提升DVT诊断具有更高敏感性和特异性56)。



图片




图片


专家建议3

首诊医师接诊疑似VTE患者时应首先进行临床检测前概率诊断评估以初步判断VTE发生的可能程度进而指导进一步针对性特殊 仪器及实验室检查推荐采用简化Wells评分工具 作为高 龄 患 者VTE的检测前概率诊断评估简化Wells评分2分者提示VTE发生可能性较小简化 Wells评分分者提示患者存在很高的罹患VTE可能性

2.实验室检测

D二聚体检测是VTE初筛常用方法。研究显示,D二聚体检测敏感性约为95%,特异性为43%。对于低概率 VTE 患者,D二聚体检测阴性对排除VTE诊断价值更高,即D二聚体结果为阴性时,VTE排除率可达97%。D-二聚体浓度可随增龄而相应升高,因此,高龄患者需采用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浓度作为诊断依据,推荐以年龄(岁)X10 μg/L作为D二聚体参考阈值。其他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livated partiadthromboplastin time,aPTT)血小板计数等,也可为VTE诊断提供辅助信息。

专家建议4

(1)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VTE 常规初筛方法,对排除VTE价值更高。推荐采用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浓度作为高龄患者VTE 诊断依据,参考阈值为年龄×10μg。

(2)经评分判断为低概率VTE的患者,如果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检测阴性可基本排除 VTE。

(3)评分提示VTE高度可能患者,不能仅通过D-二聚体水平排除VTE应结合超声检测等措施或重复检测进行动态观察。

(4)因已知情况导致预期D-二聚体为阳性时,不再将D二聚体作为诊断依据,可直接进行超声等方法检查。

3.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査是 DVT的首选诊断方法(表7)。超声结果不明确的近端DVT,可考虑进一步行静脉CT造影(computedtomography venography,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e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DVT。肺动脉CT成像(computed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不仅能显示肺动脉内血栓,还能评估PE严重程度和范围,具有高敏感性和良好特异性,是诊断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PA不明确的PE,可进一步行磁共振肺动脉造影、V/Q扫描或经导管肺血管造影来辅助诊断PE。

专家建议5
  • 评分结果提示 DVT高度可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首选方法,超声无法确诊或存在疑问,可考虑 CTV、MRV或静脉造影;若超声明确为阴性,推荐5~7d后进行超声复查。

  • 评分结果提示PE较小可能、但D-二聚体水平异常且临床认为很可能罹患PE的患者,推荐床旁超声心动图或急诊CT肺动脉造影进一步排查。CTPA结果不确定或不能进行CTPA患者,可选择其他影像学如 V/Q 扫描和肺血管造影进一步排除。

  • 80岁以上高龄患者,考虑CTV和动脉造影时应首先评估肾功能状况,不作优先推荐。

4. VTE规范诊断流程 

VTE 诊断应遵循综合规范诊断流程(图1~2),结合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多项研究表明,综合诊断流程能够显著提高VTE诊断准确率和及时率。疑诊DVT及PE高龄患者,应通过简化Wells评分结合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进入临床诊断评估流程。



图片




图片


三. VTE防治



1.VTE预防

高龄住院患者,如内科重症慢病患者、骨科多种疾病患者、重症监护病房、肿瘤科及术后患者群体是VTE高发人群。因内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老年VTE发生率约为7.3%。老年卧床患者,尤其骨折、脊柱疾患或术后康复患者,下肢VTE发生风险更高。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ACCP)和欧洲血栓及止血学会均积极推荐尽早使用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方法预防VTE。高出血风险患者,尤其是接受脊柱手术或存在严重创伤患者,机械性防治措施如间歇性气压加压装置(intermittentpneumatie compression devices,IPCD)、梯度压缩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以及早期活动尤为重要。

1.1尽早进行运动锻炼

条件允许情况下,尽早开始并保持一定活动量,可促进血液循环,减少VTE发生风险,并能维持肌肉力量,改善整体功能。锻炼方式和强度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制订。即使轻度运动也能显著改善卧床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

可以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如进行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主动运动如踝泵运动,是主动进行足部背屈和跖运动,15~30次/min,进行5~10 min/h。大腿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是在卧位时收缩大腿肌肉,保持5~10 s,重复 10~15 次/h。被动抬腿运动也是有效的运动方式,可协助患者抬高下肢,保持15~30 s,3~4 次/d。如条件允许,应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床上自主运动,如床上进行翻身、抬腿等动作。简单的踝关节运动即可使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38%~103%,有效减少血液淤滞,显著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专家建议6

长期卧床患者,应尽早开始主动或被动床上活动锻炼,如床上翻身、足部屈伸、大腿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下肢抬高等。

1.2机械性预防

不能下床活动或存在高出血风险患者,机械性预防是VTE防治首选方法。卧床患者可使用GCS、IPCD等设备,加强下肢静脉血流通畅性,但应定期检查设备佩戴舒适性和效果。Tsuda等研究显示,机械预防结合下肢运动(lower extremity exercise,LEX)辅助装置能显著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栓形成风险。GCS通过外部用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但长时间佩戴压力袜可能导致皮肤破损等并发症,应定期检查皮肤状态,防止压疮等。IPCD通过周期性加压,促进下肢血液流动,降低血栓形成风险。IPCD对术后及卧床患者具有明显防治效果,但是需要患者与医护人员高度配合,以确保设备正确使用。

专家建议7

出血高风险或药物预防禁忌证患者,可首选IPCD、GCS进行机械预防,推荐结合使用LEX辅助装置加强预防效果。强调早进行离床活动以降低VTE风险。

1.3抗凝药物预防

高龄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影响抗凝药物清除以及合用的多种药物间相互作用等使出血风险和治疗难度相应增加,应高度重视个体化用药。

VTE高风险卧床患者,应优先考虑药物预防但应综合考虑患者肝肾功能、出血风险及药物耐受性等因素,可选择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普通肝素或直接口服抗凝药物( 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DOAC)等初始治疗建议采用IMWH单药或联合口抗凝物,待口服药物发挥疗效后停用LMWH。LMWH可在不增加出血风险前提下发挥比普通肝素更好预防 VTE 效能。建议高龄患者预防性抗凝治疗剂量采用标准治疗减半剂量,如依诺肝素 20~40mg、达肝素2500~5000U、那屈肝素钙 0.2~0.4ml,皮下注射,1次/d。DOAC可用于高出血风险或不适合长期注射抗凝药物患者,安全性高,但应根据肾功能等状况确定合理用药方案

1.4药物与机械方式联合预防

出血风险较高仅能使用低剂量抗凝药物的患者,采用小剂量抗凝药物联合机械预防比单一低剂量药物或单一机械预防效果更好。无论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足底静脉泵、逐级加压袜,联合方式预防时VTE发病均较单纯药物预防减低。

专家建议8

同时存在高VTE和高出血风险仅能使用低剂量抗凝药物的卧床患者,建议采用低剂量抗凝药物与机械方式联合预防,以提高预防效果。

2.抗凝药物治疗

2.1 常用抗凝药物及剂量选择 



图片


专家建议9

  高龄卧床无高出血风险或出血风险相对可控的高危VTE患者,建议早期启动抗凝治疗。

  • 华法林可以作为维持药物选择,但不推荐首选,且不采用负荷剂量,应维持INR 1.6~2.5,TTR 保持70%以上。

  • 推荐LMWH单独或联合DOAC作为启动治疗,肾功能eGFR<30 ml/(min·1.73m2)时,推荐达肝素。

  • 磺达肝癸钠在无肾功能受损时可考虑选择且无需调整剂量,eGFR<30ml/(min·1.73m2)患者禁用。

  • 优先推荐DOAC作为高龄急性VTE维持治疗口抗物,各种DOAC均应首先评估肌酐清除率并相应减低剂量和个体化调整。不建议 DOAC与Pgp 和CYP3A4 双重抑制药、双重诱导药等药物联合使用。

专家建议10

常规抗凝疗程为3个月。基于永久性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或特发性VTE或合并PE,在综合评估血栓和出血风险后,决定是否延长抗凝至6个月或更长。

3.溶栓治疗

专家建议11

高龄VTE不建议系统性溶栓治疗。中央型或混合型DVT及PE患者在出血风险较低并无其他绝对禁忌证时,应在多科综合评估后慎重考虑是否进行CDT。

4. 腔内治疗

专家建议12

不推荐常规置入IVC预防PE有症状的PE或下腔静脉及髂腘静脉急性血栓形 成患者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时应综合评估获益与风险决定是否置入IVC

5.压力治疗

新发VTE采用压力治疗可能增加PE风险,属于禁忌。通常至少在血栓形成2周后开始治疗,通过抵抗VTE阻塞静脉后肢体静髙压,促进未阻塞静脉侧支回流以减轻肢体肿胀而消除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健侧可常规进行预防性压力治疗。

常用措施包括弹力绷带、GCS 及IPCD。IPCD在预防 DVT 形成和复发中效果优于弹力袜,推荐优先选择,但应明确有无禁忌证,如心力衰竭、皮肤损伤水肿、血液循环障碍等。

专家建议13

VTE压力治疗可作为消除血栓形成后综合征重要措施,但禁用于新发 VTE。通常在急性期至少2周后综合评估是否使用压力治疗。

6.恶性肿瘤合并VTE防治 

无出血或其他禁忌证时,应考虑使用抗凝剂对所有住院恶性肿瘤患者进行长期 VTE 预防。LMWH 是已确诊 VTE 恶性肿瘤患者初始和维持治疗的首选药物,

恶性肿瘤患者VTE可选择艾多沙班或利伐沙班进行治疗,但胃肠道肿瘤患者使用DOAC时,出血风险高于 LMWH。

专家建议14

恶性肿瘤与 VTE 关系密切,无出血禁忌时,应对所有住院卧床高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 VTE 预防。推荐LMWH作为恶性肿瘤忠者VTE初始和维续治疗的首选药物。

7.下肢孤立性远端DVT(IDDVT)

专家建议15

无症状且无扩展的IDDVT 高龄卧床患者,建议首先抗凝治疗2周,之后综合评估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血栓扩展高风险患者,则推荐继续抗凝治疗。症状性IDDVT的抗凝与急性近端DVT相同,建议进行3个月抗凝治疗。建议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连续动态评估。

8.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防治

专家建议16

高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是VTE危险因素之一,不推荐常规预防性抗凝治疗。明确诊断为导管相关VTE者,不推荐常规拔除,保留导管期间需持续抗凝3个月,必须拔除前需充分抗凝 3~7 d,拔除后继续抗凝3个月。

9.骨科大手术合并VTE防治

专家建议17

高龄老年骨科术后如无禁忌,应尽早采用药物或物理方法预防VTE,大手术患者预防期限应延长至术后35d。

四.动态持续监测



VTE防治整体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下肢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及基本体格检查如肢体疼痛、皮肤颜色、温度等,动态进行相关辅助检查如血管超声检查、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等。为有效规避出血事件发生,应在VTE 防治过程中定期检测凝血相关实验室指标如凝血五项、血小板计数及功能等并动态进行出血风险评估。PT延长超过正常上限的1.5倍,或 aPTT延长超过正常上限的 1.5倍时,应考虑减少或暂停抗凝药物使用。若血小板计数<50x10'/,应考虑停用肝素类药物并根据个体化评估改用其他非肝素类抗凝或预防措施。对置入IVC患者进行定期影像学随访,以评估滤器位置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 VTE 发生。

专家建议18

VTE防治期间,应动态监测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监测,定期进行血管超声等辅助检查,动态调整防治方案。

原文文献





图片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血栓防治分会,《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高龄卧床高危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12):1381-1389.




FOLLOW US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