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为颈内动脉的重要分支之一,人群中96%~99.5%脉络膜前动脉起自颈内动脉C7段后壁的小动脉,距离后交通动脉发出点远端2~5mm处,脉络膜前动脉变异较大,但到视束、大脑脚、内囊后肢和脉络丛的分支比较固定,血管管径虽细,但供血范围广泛,其梗死机制尚无定论,临床表现三联症: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对侧同向偏盲,即“AChA综合征”多样,易导致严重后果。 脉络膜前动脉梗死会导致三联症状:对侧肢体偏瘫、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对侧同向偏盲,即“AChA综合征”。可以是单纯AChA导致的AChA综合征,也可以是合并颈内动脉病变的AChA梗死AChA行程长,弯曲多,管径小,极易阻塞,引起不良后果。虽然AChA与大脑中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分支间有吻合支,尤其是与大脑后动脉发出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之间吻合支丰富,但分支至内囊后支的前穿支动脉缺乏侧枝循环。一句话概括AChA的特点,那便是“脑血管里没落的贵族”——,负责很大比例脑组织的供血(territory),但在成年后脑组织占的供血比例不大,不过都在核心区!梗死导致的问题可能很严重。犹如像皇宫边上的一个小破院子,地方虽不大,但没人敢强拆。胚胎早期,脑组织还被称为“脑泡”的时候,营养代谢除了直接来自于血供,还有脑脊液扩散。脑脊液里的营养哪来?供应脉络膜的血管。因此,在胚胎早期,脉络膜动脉相对其他血管很粗大,包括供应侧脑室脉络丛的AChA。而大脑中动脉那时候还没出现,或者说只是大脑前动脉的一条小分支,发育为大脑中主干(如下图)▎特点1:走行方向 有了上述铺垫,我们不难得出AChA的第一个特点:无论如何变异,其大致走行都是指向侧脑室脉络丛。这是AChA和后交通动脉(Pcom)鉴别的一个要点,Pcom是指向小脑幕顶端。 ▎特点2:相对固定的出发点 在胚胎早期,大脑的血管都来源于颈内动脉。那时候的颈内动脉,在眼动脉以远分为两个大干:头侧干(Rostral division/ramus)和尾侧干(Caudal division/ramus),而AChA是头侧干的第一条分支——这是爬行类以上所有物种的特点。尾侧干的近端是未来的后交通动脉。胚胎期的颈动脉在眼动脉以远分为两个大干:头侧干和尾侧干 96%—99.5%的AChA以单干自颈内动脉后侧发出,少数起源于大脑中动脉或后交通动脉。AChA由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发出后,行向后内,至视束表面前1/3 处再向内越过视束(与视束第一次交叉),然后走在中脑与视束之间的沟内继续后行至视束后1/3 处再次越过视束外行(与视束第二次交叉),继绕丘脑枕,经侧脑室形成脉络丛,在室间孔附近与脉络膜后外动脉吻合。AChA进入脉络裂以前的部分因行于环池内称为池部,进入脉络裂以后的部分称为脑室部。 (3-Tesla磁共振下,红色箭头为脉络膜前动脉,蓝色箭头为后交通动脉,图3中橙色箭头为内侧脉络膜动脉)(7-Tesla磁共振下,浅蓝色箭头为脉络膜前动脉,暗红色箭头为脉络丛,黑色箭头为外侧豆纹动脉,双侧深蓝色箭头为丘脑下外侧动脉,白色箭头为脉络膜后动脉,绿色和粉红色分别指颞下和颞中动脉,黄色箭头指强化的小脑幕)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 AChA池部发出细小的分支主要供应以下区域: ①基底节区:内囊后肢后 2/3、苍白球内侧部、尾状核尾部;② 视觉传导路:视束、外侧膝状体前外侧半和视辐射起始部;脑室部的分支形成侧脑室的脉络丛,与来自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外侧动脉形成广泛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