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渭皮影戏:光影流转间的乡愁

 微美陇西 2025-05-03 发布于安徽

通渭皮影戏也叫通渭影子腔,民间将其称作“牛皮灯影子”,也称灯腔、灯影腔,既不同于陇东皮影戏音乐,又有别于陇南影子腔,是陇中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通渭影子腔的音乐也因地理位置、环境语言、传承方式的不同,形成了风格各异、地域鲜明的特色。其唱腔高吭婉转,韵味绵长、抒情寄兴,听后使人荡气回肠。

通渭皮影戏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据考证,其雏形源于陇南影子腔,形成于康熙年间。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已盛行于通渭,并在嘉庆年间(1796-1820年)由民间艺人吸收民歌和姊妹艺术(如秦腔、道情)的精华,逐步形成独特的唱腔体系。创始人虽无明确记载,但清代嘉庆初年刘纯儒创立的刘氏影戏班是现存最早的传承体系,已传续七代,至今逾200年。

通渭皮影戏《西游记》片段

清末至民国时期,通渭皮影戏进入黄金期。据《通渭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民间戏班“如雨后春笋”,至20世纪50年代全县有120余个戏班,从业人员达千余人。影人制作工艺从羊皮改为牛皮,造型从7寸增至1尺2寸,并发展出“慢板、流水板、飞板”等13种板式,形成独立的地方剧种。表演范围辐射甘肃、青海、陕西等十余县,成为“陇中皮影戏的活化石”。

通渭皮影以“借灯显影”为特色,综合戏剧、音乐、美术元素,影人造型夸张生动,色彩以红、绿、黑为主,采用阳刻与阴刻结合技法,突出面部表情的“半侧脸”设计,呈现“一张牛皮收尽忠奸贤恶”的审美效果。其唱腔“影子腔”融合秦腔、碗碗腔和陇东道情,高亢粗犷中兼具婉转,并首创“送影子”(后台帮腔)形式。伴奏乐器以二弦、硬板小三弦为核心,辅以甩板、唢呐,形成独特的音乐辨识度。

通渭皮影戏《杨家将》片段

剧目涵盖历史演义(如《杨家将》《隋唐演义》)、神魔传说(如《西游记》《湘子传》结合中医药文化,成为国家级非遗展演项目。

  
2014年通渭影子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后,政府采取多重保护策略: 

设立传承基地,培养200余名艺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刘满仓获“陇中工匠”称号; 

刘满仓收藏的皮影

推动皮影进校园,开设职业院校课程,2015年以来培训学生超500人; 

结合现代题材创作新剧(如《美丽乡村》),并运用短视频、VR技术拓展传播。 
   

目前全县存续16个班社,年演出百余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十余次。

尽管保护力度增强,通渭皮影仍面临严峻挑战: 

艺人老龄化严重,传承人从2010年的100余人减至不足50人; 

传统唱腔因二弦乐器失传改用二胡,导致音乐特色弱化; 

观众群体萎缩,农村演出观众数从2000人次(2010年)降至500人次(2023年); 

剧本整理滞后,现存300余部手抄本中仅80余部完成数字化。

民间艺人表演操作

通渭皮影戏作为丝路文化带上的“民间戏曲活样本”,其历史脉络折射出清代以来陇中社会变迁,艺术形态则保存了古代燕乐音阶、傀儡戏程式等珍贵信息。未来研究可侧重口述史抢救、乐器复原(如二弦)及跨学科比较(如与陕西华县皮影的传播关系),以深化对西北民间戏曲生态的认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