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龄,你“益”起来

 马尔的视觉 2025-05-03 发布于安徽

银龄益起来艺术团的李团长(右二),她到底有没有文艺细胞我还真不知道。几次刷朋友圈,看到她登台朗诵,有板有眼,知冷知热的。
最早认识她时,她还是毛巾被单厂的小青工。斜挎个包,白皙皮肤,高挑身材,肯说肯笑;可若是喊她起身唱首歌,哪怕是在卡拉OK里都会有些扭捏。

一个人有无文艺细胞,童子功很重要。文艺细胞跟跳舞一样,它萌生、滋养关键期在小学、初中。到了高中以上,胳膊腿一硬,就很难再立根基了。
你像银龄益起来艺术团的朗诵台柱子周老师(图中右一),早年在大企业里做过广播员,有童子功,舞台上一出声,你就知行家来了。咬字吐音,轻重缓急,在板在调。


一帮兄弟姐妹组了个“银龄益起来”艺术团,李团长热情、能干,有担当。
李团长出生在新疆,随父亲工作调动回到内陆。她虽是个女娃,可在她的大家族里,她一直都是个运筹帷幄挑大梁的。后来在煤气公司干工会,左右协调,穿针引线,组织能力叠加亲和力,显见很出彩。
或许,在艺术团里她不是专业才干最突出的,但一定是最热心、最有主意的那一个。

以退休人员为骨干力量的民间文艺团队,往往需要有一个能把散沙团聚成拳头的人。这个人的品质、见识、能耐、聚合力,决定着团队能走多远,能攀多高。如今社会上这个团那个社的,好多风风火火、热热闹闹一段,碰到一点波折就散了。
没个灵魂人物。

当初组织艺术团,李团长更多的是出于眼前事业考虑。她退休之后铺开做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这是个由政府支持与监管下的民营公益项目。她觉得活动中心除了照看老人,提供健身、棋牌娱乐之外,还得有些闪光的兴奋点。
最终她选择了艺术元素。她觉得歌舞、朗诵等艺术形式,充满动感,情绪易于受感染,自我满足度更高。

“银龄”是群体的年龄段概称,“益起来”则强调了它的公益性质。

相对于相之韵之类的其它团队,银龄益起来艺术团算是后起之秀。可它甫一露面,便意气风发,一幕情景朗诵剧《乳娘》成为其舞台经典之一。

近年来,我很关注老年民间文化组织。
一呢,我已处在这个年龄段,属于这一阶层。
其二呢,我们这一代人历经了文革、下放农村、市场经济冲击、下岗潮等大风大浪,从传统文化的毁坏、虚无,到今日的再振兴,跌宕翻转,晕头转向。如今要重塑中国文化形象,老年群体的文化特征、品性整体特质也是其中重要部分,而缺乏基本文明素养的“中国大妈”、“中国大爷”群体,已构成对国家文化形象的严重颠覆。
一切都需要滋养、涵蓄。

很喜欢银龄益起来艺术团它的主题词“益”字。老来如何活得既体面又有意思,它立足于“自益”,进而生发利他性。

银龄艺术团李团长到古睢书院,与书院沈院长在一起碰艺术团与书院的内容结合点,火花四射。堂主是文化雅集的倡导者,刻意要淡化舞台的表演性,注重无障碍交流的即时体验;而艺术团的路子则习惯依靠光电声响、屏幕影像渲染,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碰来碰去,最后商定搞一场“写淮北读淮北”的朗诵会。艺术团负责读,书院负责邀请作家及部分朗诵老师阅“读”后交流。
相互助益,相得益彰。

我看着他俩一来二去的筹谋,忽而想起“银龄益起来”的本意,就觉得切了题。

作者相关文章

相之韵的气质

逆袭

朗诵的意义越是放低看,立得越是坚实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