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华坤:论教育哲学第一问

 新用户0690BUH6 2025-05-03

陶华坤:论教育哲学第一问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根本问题和概念的学科,是哲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讨教育的目的、价值、方法、制度和历史,以及对人类和社会的影响。教育哲学第一问:什么是人?教育是什么?教育公理?

一、教育哲学第一问的核心指向:人,什么是人?

卢梭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从人的角度透视教育特性,人是教育的第一问。抓住人的根本,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核心刻着一个大写的“人”。它是因人而有形,因人而得义,离开了人的滋养,教育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1.教育哲学第一问,围绕人之本质与教育本质展开。

什么是人,是哲学对人类存在的永恒追问,教育哲学将其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关于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对象性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揭示人的全面性、丰富性,强调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教育哲学需基于此认知,探讨人的可塑性与发展潜能。教育是什么?对研究者而言,教育是理性认识教育的起点;对教师而言,这是最基本的价值判断。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判断有清醒和自觉的认识,在阐明观点时有道理,表达时有说服力,鼓动时有力量。

2.教育公理是在一个理论系统中被默认为真的命题。

公理是公认的、人们规定的不需要对其真实性进行证明的命题。教育理论具有预测和解释功能。‌‌教育公理是无需证明的底层原则。包括‌实践性‌:教育行动与思想生产在互动中生成‌;‌伦理性‌:道德作为做人的根本;‌主体性‌:学习者通过自我反思,实现成长‌。教育公理:潜在公理、动因公理、反身公理、美学公理、中介公理(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作为中介在人的发展中起不同性质的作用)。人的潜在才智,以天赋欲望为引擎,通过自反心理作用,按照美学追求并依美的规律,在一定中介的作用和影响下,不断发展自己,构造自己。

3.教育哲学培养大写的人、大写的教育。

哲学成为人之为人的本性。哲学唯一的属于人,是人生命特有的存在方式。没有哲学,人就失去了对无限的向往和追求。人必须过一种反思的、超越的生活。这就是说,哲学是人的本性,是人生活的必然要求。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抓住了这个根本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在哲学家眼里,人是最奇特的存在。教育在于把每个人培养成为他独特的自己。教育哲学第一问的本质,是对人类存在与教育本质的永恒叩问,其答案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需在历史语境与实践场域中持续探索。

二、教育哲学重构“人-教育-社会”的互动关系‌

康德在《论教育》书中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主张通过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应当造就有理性的、自律的、自由的、完善的世界公民。

1.人性观:教育哲学的核心。

教育是使人成人的活动。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人对自我的意识和期望。教育中的人,是自觉的生命体,是人对自我的反思和超越。回答教育是什么,取决于对人的认识。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育人是教育的原点。无论是“做”教育,还是“思”教育,都需要明白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什么并不是一种事实判断,而是一种价值认识。教育哲学的终极三问:为什么读?如何读?读什么?亚里士多: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育人学是探讨人生意义,引导人成人的实践哲学。

教育理论和人有着天然的关系。哲学、教育哲学都以人为核心,不懈地认识人、理解人,致力于对人关怀,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教育哲学的根本是人学,是关切人生意义,引导人成为人的学问;说教育哲学是人学,并不否认教育哲学对其他问题的研究,但无论研究什么,都不能忘记教育哲学的根本:“导人成人”。教育哲学只有在导人成人中,才能找到自身的本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哲学成为人的教育哲学,也即教育人学。

3.人的生成与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成人的过程。

人的灵魂有三个组成部分:理性、激情和欲望。真正的人是以理性控制激情和欲望,从而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人是自觉的、开放的、生成的、超越性的存在。正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固定的,是实践生成的,人的发展具有自觉性、开放性、生成性、超越性。人的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的过程。超越性是人的本性,没有超越,就没有发展。教育之为教育的理由是教育得以顶天立地的根本,也是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之为教育源自于教育的求真、向善、尚美的特质。

三、教育哲学中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

哲学是探讨人生意义的学科。教育以人为对象,以育人为目的。教育哲学可以界定为关切人生意义,引导人不断成人的实践哲学。教育哲学必须自觉地担负起人学的使命,成为人的“教育哲学”。

1.教育哲学关注的重点是人。

人作为教育的原点,既是教育展开的起点,也是教育取得完满的归宿。在教育哲学的视界中,把教育作为人的教育来看待。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人的生存、人的生活、人的发展服务的,并最终指向人的幸福,进而达成社会的和谐。教育是求真、向善、尚美的活动,作为人的教育,它是使人真善美统一的活动。人的存在是以追求真善美为动力的,并最终回归真善美的统一,这样人的生存才能彰显价值和意义,教育通过契合人的追求使人完成了真善美的统一,在这历时的过程中,人的教育得以展现。

2.哲学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出创造性的头脑?

哲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哲学成为一剂“聪明药”?有逻辑的自我思考,给出充分理由的逻辑论证,以及善于提出问题,清晰精准地表达思想等训练,是所有哲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是符合哲学本性的教育方式。通过创造性精神而获取的、按照根据与结论而进行的理性明察的内部再造。哲学就是一种理性明察的内部再造的创造性活动。哲学体现了人自由创造的生命本性。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将会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提供原创性的哲学思想。

3.哲学家是投身于智慧的人。

哲学的终点是无限。哲学神秘吗?神秘。哲学难懂吗?难懂。哲学具有力量吗?具有。哲学拥有辩证法作为自己的“工具”,哲学利用这个工具,“认识-认知-把握”这个世界。哲学教会思考问题:哲学家是什么人?他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需要他们?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工作上我应该怎么做?社会走向何方?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即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学什么,关注教育内容选择;怎样学,涉及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为什么学,关注教育目的。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