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那年,他被查出了糖尿病。经过和糖尿病15年的抗争,今年39岁的他,还是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足而面临截肢!」 像这样年纪轻轻就饱受糖尿病折磨的例子,如今正变得越来越多。 
我国大约每8个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
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3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 目前只有不到16%的中国患者血糖控制达标。 许多人在确诊糖尿病时,已经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足、失明、糖尿病肾病、多功能衰竭、心肌梗死等。1.心脏疾病:糖尿病会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由于高血糖会让血管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出现动脉硬化和心脏病。2.肾脏疾病:糖尿病患者患肾脏疾病的风险要比其他人高出2倍以上,其原因在于肾脏需要过滤体内的大量血液,在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下,会损伤肾脏。3.失明: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液中的糖会对眼部造成损害,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终导致失明。4.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下,神经细胞会受到损害,引起神经病变,导致肢体麻木、疼痛、感觉丧失等症状。5.足部疾病:糖尿病患者容易患足部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从而导致足部疾病,甚至出现坏疽,最终可能导致截肢。6.其他疾病:糖尿病患者还容易患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其他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原因包括:1. 遗传因素:糖尿病在家族中的遗传风险可能会增加一个人患糖尿病的概率。特别是类型1糖尿病,其发病率与家族史有关。2. 饮食不均衡:高糖、高脂肪、高盐、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3. 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身体过重,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会影响胰腺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4.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容易导致肥胖,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5.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糖尿病的风险逐渐增加。而女性在怀孕期间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明显增加。6. 其他疾病:患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胰腺疾病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更高。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五脏虚弱、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消渴病表现为“三多一少”,即以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减少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临床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临床表现: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临床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临床表现:小便频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是非常细致和科学的。中医强调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药膳食疗等方面,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环境的目的。1.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建议每天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量应该控制在50-60g左右,且应以复合碳水化合物为主,如高纤维的蔬菜、水果、粗粮等。2. 合理摄入蛋白质 糖尿病患者应该适量摄入蛋白质,推荐瘦肉、牛奶、鸡蛋、豆制品等。3. 避免高脂饮食 糖尿病患者应该避免高脂饮食,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这些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4. 合理的蔬菜水果 蔬菜和水果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可以增加饱腹感和控制血糖。每天可吃约双手能抓住的蔬菜量以及约一拳头大小的水果量。5. 控制烹饪方式 糖尿病患者应该尽量选择清淡、低热量、低油脂的烹饪方式,如煮、蒸、炖等。6.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自己的血糖水平,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管理。(提醒:糖尿病患者个体差异不同,特别是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者,建议在临床医生个性化指导下饮食,更多问题,可进群咨询。)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低糖、高纤维、低脂肪为主,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避免高脂饮食。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守护健康要从当下的每一刻开始,做到下面这几条,让糖尿病的风险更低一些、迟来一些。 跑步、游泳、自行车、太极、球类……选一个你喜欢的坚持下来。 工作忙,没时间锻炼,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活动,如步行上下班、走路上下楼等。 久坐可能是年轻人2型糖尿病的病因之一。建议每工作1小时,就站起身活动一会。 体重指数(BMI)≥24,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要格外当心糖尿病。有体重超标、家族病史和高血压等致病因素的人,以及年龄≥35岁人群,每年都建议抽血检查血糖。 最后,如果被确诊糖尿病,不要感到绝望。通过遵循医生的建议和采取正确的控制血糖措施,可以有效管理糖尿病,并保持您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咨询更多内分泌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