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优秀的人同行。 古人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路上,与谁同行,和谁共事,同谁深交,往往决定了我们的眼界、成就与心境。年轻时总以为独行快,年长后才明白众行远。心理学中有一个“镜像神经元理论”: 人类会无意识模仿周围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人生轨迹的形成,往往取决于选择与谁并肩。 因此主动靠近值得追随的群体,是对自我生命的负责。 ![]() 和优秀的人同行 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与优秀者为伍,能够看见更辽阔的天地。 他们未必声名显赫,却在细微处传递智慧,在言行中滋养心性。 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就是和优秀的人同行。 朋友的堂哥年轻时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但是他大伯是我们那边出了名的大能人。 他大伯开厂搞工程做一行成一行,而他堂哥因为长期脱离父亲的管教,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吃喝玩乐上。 等到他大伯发现孩子的问题时,却发现已经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他大伯一方面痛心疾首,一方面又觉得不甘心。 在他大伯眼里,他堂哥从小就是一个机灵鬼,遗传了自己的高智商高情商,按道理来说不可能一事无成,把人生过得一团糟。 后来他大伯直接把他堂哥带在身边,让他融入进自己的圈子里,期待他堂哥能耳濡目染有所改变呢。 事实证明,跟着好的学好的,跟着坏的学歹的。 他堂哥跟着他大伯那帮得力干将后面混久了,竟然也无师自通学会了做生意。 他父亲去世后,他堂哥经商的能力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书评家单田芳在书中写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优秀的人,未必教你具体的技能,却能重塑你的心性。 他们的自律让你收起懈怠,他们的专注让你放下浮躁,他们的格局让你看淡得失。 与这样的人同行,不是攀附,而是借他们的光,看清自己的路。 ![]() ![]() 和靠谱的人共事 俗话说:“聪明的人太多,靠谱的人难得。” 靠谱,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 他们或许不够机敏,但事事有回音; 或许不善言辞,但件件有着落。 靠谱的人未必事事完美,但遇到问题时,不推诿、不逃避。 与这样的人共事,不需要反复确认细节,更不必担心半途而废。 北宋年间,名臣韩琦主持修纂《新唐书》时,需大量抄录古籍。 他特意选用了一群年迈的抄书匠,旁人质疑老者年迈,动作迟缓。 韩琦摇头:“这些人年轻时便为官府抄书,三十年来,未错一字,未迟一日。” 果然,老匠人们日日端坐案前,哪怕寒冬酷暑,交稿从不延误。 一次宫中急调典籍,韩琦深夜查验,见一位老匠人仍在油灯下一笔一画校对,劝他休息。 老人摇头:“今日事今日毕,若留待明日,心不安。” 后来《新唐书》历时十七年完成,百万字文稿无一错漏,这群“笨拙”的老匠人功不可没。 司马光说:“凡人之情,莫不欲速成,唯诚者可久。” 靠谱的人,守得住“慢”,耐得住“烦”。 他们不讨巧,却能托底;不张扬,却最可靠。 韩琦用人的智慧,在于看透了“快不如稳,巧不如拙”。 世人总爱计较得失,却忘了世间最稳的路,是用一步一个脚印的“笨功夫”铺就的。 与靠谱者共事,不必担心承诺落空,无需焦虑变故横生。 他们的“拙诚”,恰恰是浮躁时代最稀缺的珍宝。 ![]() ![]() 和懂你的人相处 《浮生六记》有言:“知己之难,难于得天下。” 人生中能够遇到一个真正的知己,实在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 懂你的人,不需要你费力解释,也不会强求你改变。 他们会在不言中理解你的沉默。 清代文人袁枚辞官隐居随园时,结识了厨子王小余。 王小余脾气古怪,常因食材不鲜当场摔勺,却肯为一道豆腐,徒步二十里取山泉水。 某日暴雨,袁枚见他在厨房叹息,问其缘故。 王小余指着案板上的涩笋摇头不语。 袁枚大笑:“你气的是天公不作美,误了食材本性?” 王小余怔住——连妻子都嫌他“为口吃的瞎折腾”,袁枚却懂他的执念。 此后,王小余每研制新菜,必先请袁枚品鉴。 一次他端上一盘看似普通的白菜,袁枚尝后沉吟:“清水煮白菜,却吃出火腿香,你这是把火腿髓熬汤,再以汤煨菜?” 王小余眼眶发红:“十年厨子,今日才算遇知己。” 后来王小余病重,临终前将菜谱交给袁枚,只留一句话:“知味者,先生也。” 古诗有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懂你的人,不必解释,无需讨好。 成年人的孤独,往往不在于无人陪伴,而在于无人理解。 与懂你的人相处,沉默也自在,寡言也温暖。 ▽ 《吕氏春秋》有云:“察其友,知其人。” 人生这场修行,选择与谁同行,便是选择成为怎样的自己。 人生海海,与谁并肩而行,从来不是偶然。 那些让你变得温润、踏实、舒展的人,都是命运馈赠的礼物。 点击“推荐”,余生不长,愿你我都能在纷扰人世中,择善而交,择诚而处,择知己而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