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评|志南一首绝句,孤篇压全宋,人生感受在于至臻情感表露

 桂临塞上 2025-05-03 发布于宁夏
图片微评书影史,有你更精彩
图片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古代的历朝历代中,有非常多的诗人产生。

他们有的名扬天下,至今盛名犹存;

有的却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被人们提起;

有的一生词作丰富,存世却不多;

有的却只凭一首诗则让人们记住了他的名字。

这些诗人的人生际遇,恰如他们笔下的诗句一般跌宕起伏。

那些被历史记住的诗人,往往在艺术成就之外,还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密码。比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出了盛唐的豪迈气象,比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则映照着乱世的民生疾苦。他们的诗作不仅是个人才情的流露,更成为后人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镜像。

而那些仅凭一首诗留名青史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某种独特的穿透力。

张继的《枫桥夜泊》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境,让一座普通的江南小桥成为千年文化地标;

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用"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怅惘,道尽了人世间的美好与遗憾。这些诗作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在于它们捕捉到了人类共通的永恒情感。

历史的选择总是耐人寻味。有些诗人虽然作品数量庞大,却因缺乏独特的艺术个性而逐渐被淡忘;另一些诗人则因作品与特定历史事件紧密相连,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在民族危亡之际被反复传诵,成为精神图腾。

诗人的命运沉浮,其实折射的是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02

虽然说文无第一,但是,在很多文人心中,还是会有一首自己最喜欢的诗,并受之影响。由于其广泛认同性,于是,这首诗往往会被提到一个高度,被称之为“孤篇”。比如说唐朝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如说元代诗人唐珙(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等。

但其实,这些诗人不止一首诗流传。

而在宋朝,有一首《绝句》也被称之为“孤篇压全宋”,他的作者是一个僧人,名叫志南。

志南的《绝句》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和深邃的禅意,在宋代诗坛独树一帜。短短四句,就勾勒出一幅春日山行的画卷,既有隐逸之趣,又含生命灵动。

诗中“杏花雨”“杨柳风”的意象,不仅捕捉了江南春色的精髓,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思融入字里行间,难怪后世文人将其奉为宋诗“孤篇”典范。

然而,“孤篇”之誉或许掩盖了志南更丰富的创作面貌。

史料记载他“工诗,有集传世”,可惜散佚殆尽,唯余此诗。这种偶然的留存,反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或许他的其他诗作同样空灵超逸,只是湮没于时光;又或许正是这种残缺,让《绝句》的纯粹性得以凸显——如同水墨画的留白,未言之处反生余韵。

值得注意的是,“孤篇”现象背后暗含文人的审美选择。当人们将某篇作品推至神坛时,往往是在回应内心对“完美”的渴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以宇宙意识超越时空,唐珙的“醉后不知天在水”以梦幻感颠覆现实,而志南的《绝句》则以禅者的平常心道出永恒。这些诗作的共通点,在于它们用最简练的语言,触动了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共鸣。

或许,“孤篇”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否定其他作品,而是提醒人们,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刹那的灵光。正如志南笔下那场不寒的杨柳风,千年后仍能吹醒每个读诗之人心底的春天。

03

志南这首《绝句》,之所以被冠以“孤篇压全宋”,其实说明的是,人生感受在于至臻情感表露,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向往。

"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温润,恰似人生中那些稍纵即逝却刻骨铭心的瞬间。诗人用疏淡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的氤氲,却在留白处埋藏着惊心动魄的情感张力。这或许正是宋诗最动人的特质:

在节制中爆发,在简净处深藏。

这种情感表达的艺术,实则暗合着中国文人的精神密码。就像苏轼在赤壁江心感悟"哀吾生之须臾",志南亦在细雨沾衣的刹那,捕捉到了生命最鲜活的震颤。

宋代文人总能在寻常景物中开凿出通向永恒的精神隧道,他们笔下的杨柳春风、细雨扁舟,从来不只是自然物象,而是经过心灵淬炼的意象结晶。

当代人常感叹经典遥不可及,殊不知与古人共享着同样的情感基因。当都市人在地铁站台与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邂逅,当加班族从写字楼窗口望见转瞬即逝的晚霞,那些被现代生活压缩的情感体验,依然在寻找着志南式的出口。

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于是否还保有将刹那悸动淬炼成永恒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志南的诗句犹如一剂解毒剂。

04

它提醒人们:最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的修辞,而是灵魂震颤时最本真的回响。就像杏花雨中若隐若现的湿润感,最高明的艺术表达,往往存在于说与未说之间的微妙平衡里。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