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名不见经传,写出一首二十八字小诗,却让他名垂千古!

 茂林之家 2019-03-28

纵观古代诗歌史,诗歌作品浩如烟海,诗人更是数不胜数。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诗名却有着高下之分,并不是都和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样举世闻名。以《全唐诗》为例,2000多位诗人中,著名的诗人不过几十人而已。可想而知,整个古代诗歌史不知名诗人的数量之多。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这首诗,便来出自于南宋一位不知名诗人之手。名为《绝句》。

此人名不见经传,写出一首二十八字小诗,却让他名垂千古!

《绝句》是南宋僧人志南(法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有关志南生平的史料记载很少。仅《宋诗纪事》中记载了他的这一首诗。也正是如此,志南才能名垂千古,我们才能在今天欣赏到他的这首诗。《绝句》主要描写了僧人志南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却美得令人心醉。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志南的这首《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此人名不见经传,写出一首二十八字小诗,却让他名垂千古!

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即诗人在参天古树的浓荫下,系好了一只带篷的小船。由此可见,诗人是乘着小船沿溪水来到此地春游。次句“杖藜扶我过桥东”,即诗人有一条用藜做的拐杖,它扶持着诗人走到桥东。“杖藜”二字,不仅点出了诗人年岁已高,应是一位老僧。还通过结合“扶我”这个动作,将藜杖人格化。仿佛那条拐杖是诗人的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

“桥东”二字,则表明诗人接下来的景色描写,是从桥东的所见所感。桥东,或者是桥西,它的景色或许没有很大差别,但在诗人眼中,它的意境和情趣却迥然不同。所以志南才会在这里着重表明是“桥东”。那么,他冒雨前来春游,到底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此人名不见经传,写出一首二十八字小诗,却让他名垂千古!

最后两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则是志南对眼前所见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所见景色感受的表露。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春天的蒙蒙细雨,似乎沾湿了诗人的衣裳。迎面而来的吹动杨柳的春风,此刻吹在脸上,丝毫没有寒意。从细雨的“沾衣欲湿”,春风的“吹面不寒”,可见诗人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

“杏花雨”,是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杨柳风”,也就是早春的风。古代有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所以一年便有二十四花信风,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诗到这里便结束了,但是诗人的春游旅程却没有结束,这首诗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此人名不见经传,写出一首二十八字小诗,却让他名垂千古!

所以在诗情画意的“杏花雨”、“杨柳风”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位扶杖东行的老僧人,在他的身旁则是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和风更是给这位老僧人带来了惬意的内心感受。或许,当他尽兴之后,才会想起那系在溪水边老树下的小船吧。

综上所述,志南的这一首千古名作,将他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它也说明了志南乐于亲近大自然的情怀。倘若没有这个情怀,那么即便是相同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恐怕只会觉得风雨破坏了此行,而不是发现其中的乐趣。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