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胡林翼、曾国藩、左宗棠三人是平定太平军的主力,深度影响了晚清历史。对于这几个人的解读,人们大多都是从其功业入手,但实际上,他们人生的一切答案都是由其性格“导演”的。如果说,曾国藩是一尊雕塑,那么胡林翼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左宗棠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江湖地位。 首先,我们必须强调一个事实,曾国藩虽然创建了湘军,但湘系的领军人物其实是胡林翼,胡林翼去世之后,曾国藩才成为了湘系的核心人物。因为,胡林翼的性格比曾国藩更适合作为维系整个湘系的关键人物。 在京师做官期间,曾国藩因为在学问和修身层面的突出表现,小有名气,但他的性格和为人处事却也导致其和当时的主流格格不入,被众人所屏蔽,对于此,曾国藩自己就曾说:“诸公贵人见之或引避,至不与同席。” 后来,在湖南办团练时他也和当地官吏的关系处得是一塌糊涂,甚至发生了绿营兵冲击其大营的恶性事件,当时,湖南巡抚骆秉章是全程袖手旁观。曾国藩的人际关系之差由此可见。 就是对湘军内部他也是勉强维系。这一点,我们从鲍超身上就能看出来。咸丰十年(1860),鲍超在经历了一场血战之后告假三个月回家休息,当时,身处祁门的曾国藩正遭遇最严重的军事危机,所以就催促鲍超赶紧回来,但鲍超根本就不理,最后是在胡林翼的劝说下,鲍超才勉强回去,但却有一个条件,希望曾国藩资助他二千金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作为一个正常人,此时肯定会慷慨解囊,再说,一个提督如此拮据正说明其为官之清廉。但是呢,曾国藩却果断拒绝,还给鲍超上了一课。最后,是胡林翼自掏腰包资助了鲍超三千两银才缓解了两人的矛盾。 曾国藩处事之僵硬由此可见。 曾国藩处事僵硬还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对部下的推荐。创建湘军之初,曾国藩是非常反感推荐下属,表示:“若保举太滥,视大君之名器不甚爱惜,犹之见售浪费,视东家之货财不甚爱惜也...余忝居高位,惟此事不能力挽颓风,深为惭愧。” 以武昌之战为例,克复武昌之后,曾国藩保奏三百人,而胡林翼一次就保奏了三千多人。很明显,胡林翼比曾国藩更理解江湖。所以,曾国藩虽然人在江湖,但却始终没有融入江湖,对此,他也曾表示:“吾往年在外,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 在老家丁忧期间,曾国藩深刻反思,意识到了自己处事的缺点,所以复出之后就一改往日的作风,不仅处事圆滑,还大力保奏有功部下,甚至鼓励部下毛遂自荐。 曾国藩复出的时间为咸丰八年(1858),这一年之前后,其完全判若两人,就连胡林翼也说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 但他和胡林翼之间依然有差距,从对待鲍超借钱事件中就能看出来,还是有些僵硬。所以,在整个湘系,甚至在湘军内部,胡林翼都拥有比曾国藩更高的江湖地位,而胡林翼之所以有如此地位不仅是因为他的能力、地位,更是因为其处事态度、人格魅力征服了众人。 还是以对待鲍超为例。鲍超是湘军中的猛将,目不识丁,为人粗犷,但胡林翼却将其当作布衣之交,甚至是以兄弟相称,对于鲍超的军功,胡林翼更是在第一时间上奏,为其请功,赞扬他“勇敢冠军,晓畅兵略”。要知道,当时胡林翼已经是湖北巡抚的高位。 因此,鲍超对胡林翼是极为尊敬,甚至在后来胡林翼病重期间不惜违反军令都要渡江前去看望对方。 ![]() 鲍超是湘军中的一员悍将 图源/剧照 胡林翼收服人心的高段位做法还体现在对待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身上。咸丰七年(1857)夏,李续宾攻打九江,由于其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所以李续宾在应付战争时还要操心家里。为了让李续宾专心前线,胡林翼就将其母接到了武昌,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用心侍奉,不仅解除了李续宾的后顾之忧,更换来了李家兄弟的誓死报效。 这里的关键点不是胡林翼将李续宾之母接到了武昌,而是将李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一样用心侍奉,这才是重点。所以,胡林翼和李家兄弟很快就处成了兄弟。 为了进一步和李家兄弟的关系升温,胡林翼连对方的爱好这种细节都考虑到了,比如,一次性买了李家兄弟喜欢看的书籍几十部。 不过,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过分的热情往往会让人产生防备心理,认为别人是有所图。当时,李家兄弟也有这个困惑,所以就对曾国藩抱怨:“胡公待人多血性,然亦不能无权术。” 认为胡林翼将权术用到了他们兄弟身上。但是呢,曾国藩却是极为了解胡林翼,知道此人在应对世事时确实惯用江湖手段,但对朋友却绝对是出于真心,所以就对李续宾解释说:“胡公非无权术,而待吾子昆季,则纯出至诚。” 虽然胡公惯用权术,但对你们兄弟却绝对是出于真心。 其实不仅李续宾,就连好友左宗棠都批评胡林翼“喜任术,善牢笼”。这一点,在两人相识之初,就已经产生了分歧。道光二十四年(1844),陶澍夫人黄氏去世,作为女婿的胡林翼前往会葬期间和在陶家担任家庭教师的左宗棠深谈十日,虽然两人对于古今大政的认识是高度契合,但处事态度却是泾渭分明,这一点,我们从左宗棠给哥哥左宗植的家书中就能看出来:“惟云我辈出言不宜着边际,则未免如官场巧滑者流,趋避为工、模棱两可,似非血性男子所应出也。” 没办法,胡林翼出生、成长于官宦之家,自然对官场生态极为熟悉,也知道如何应对,而左宗棠当时还不理解政治的波谲云诡,直到在多年后经历了樊燮事件之后才有所体悟,才理解了胡林翼。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对人是否真心对方是能感觉出来的,对此,胡林翼自己就曾说过:“挟智术以用世,殊不知世间并无愚人...以权术凌人,可驭不肖之将,而亦仅可取快于一时...吾辈不必世故太深,天下惟世故深误国耳。” 可见,胡林翼所谓的权术只是为了应对复杂的江湖而已,对于朋友,他则始终都是一片至诚。不然,以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精英、高敏感人物怎么可能和他长期深度交往。 对于胡林翼的处世之道,曾国藩可谓是他的知己,说他“有权术而不屑用,有才智而不自用”,特别佩服对方的襟怀、格局。 交际的本质永远都是:术只可适用于一时,而诚却是永远的交际“利器”。 只是,这个世界上能理解胡林翼如此复杂的人却很少。对于胡林翼的处事风格,历史学者张宏杰可谓总结到位:“理学的诚与世俗的术,本心的诚与表象的欺,在胡林翼身上达到了统一。” 是呀,所谓的权术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和手段而已,并不是目的。该对谁用,胡林翼也是明明白白。 对于胡林翼的处事之道,完全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解释:“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因此,在听了曾国藩的解释之后,李续宾才会笑着说:“然虽非至诚,吾犹将为尽力也。” 理解胡林翼,确实得需要一点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尊敬。 正是因为胡林翼对朋友诚恳,又善用江湖手段,所以他才能成为整个湘系的领军人物,干一些曾国藩办不到的事,比如:以江湖做法让彭玉麟和杨载福握手言和;在樊燮案中调动一切资源保下了左宗棠。 这里重点说一下保左行动。在这次行动中,胡林翼看似没有做什么,但实际上,他才是这次行动的总指挥,我们从时人的记载中就能看出来:“林翼辇三千金结交朝贵,得潘祖荫一疏,事遂解。” 所谓的朝贵,正是咸丰当时的宠臣肃顺。 ![]() 胡林翼始终和肃顺保持着交往 图源/剧照 为了保下左宗棠,胡林翼是调动了他在京师和地方的一切资源,将其权术发挥得是淋漓尽致。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出,高明的权术在短时间内是可以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凡事还是要客观看待。 而胡林翼能做到的,曾国藩却做不到。 胡林翼的权术还体现在与湖广总督官文的相处中,为了更好的做事,胡林翼是在面子上完全迎合官文,因而换得了在湖北政治江湖中的大力伸展,将湖北打造为湘军的后勤基地,持续给前方的湘军输血。 就是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矛盾也往往是胡林翼居中调解的。 所以,胡林翼不管是对湘军内部的团结,还是物质上的支持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湘军才能取得肃清东南的军功。而这一切,胡林翼的术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的。 总之,胡林翼才是湘系绝对的领军人物。只是,由于其过早去世,湘系就只能靠曾国藩来维系,而其段位明显是不能与胡林翼相比的。胡林翼去世之后,曾国藩是勉强维持着湘系的团结。 就这,还是他在复出以后通过调整做事方法才做到的,要是放在以前,估计湘军内部的矛盾只会更多。 而左宗棠呢,则始终是坚持做自己,用它的话来说就是:“大丈夫光明磊落,春秋之义,笔则笔,削则削,乌能以私嫌而害公谊,一概抹杀,类于避贤妒能之鄙夫哉!” 左宗棠始终佩戴着其“刚直”的性格标签与现实过招,虽然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麻烦,比如樊燮案,也会引来别人的不理解,比如郭嵩焘至死都不原谅他,但这并不影响他建功立业。 相比胡林翼和曾国藩,甚至当时所有的精英,左公都是一个纯粹的人。 不过,以什么样的性格处事还是在于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胡林翼要想维系湘系的团结并率领湘军取得军功就必须在向朋友输出诚意的同时还要在特殊情况下对现实使用一些权术;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建者,作为胡林翼之后湘系的领军人物,他就必须在性格方面向现实妥协;而左宗棠只想建功立业。 所以,他们都做了自己。 只不过,在作为湘系领军人物这一层,曾国藩的段位还是不如胡林翼。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