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数学教育真的出了问题吗?为什么不少家长和老师都感到困惑甚至焦虑?特别是新教材推行后,很多一线教师竟然发现自己教不了自家一年级的孩子,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新教材的问题可能出在“体系化”和“跳跃性”上。过去,数学教学讲究知识的连贯性和逻辑性,比如单位换算中米、分米、厘米是同时教授的,而现在却将分米单独抽离,这种打散式的教学让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同时,教材内容跳跃性强,缺乏循序渐进的设计,让孩子在预习时无所适从。试想一下,如果把这样的教材放在我们小时候,我们能轻松理解并预习吗?显然很难。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新教材过于强调习题化,却忽视了对数学概念的深刻雕琢。许多学生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没吃透,就被迫进入大量刷题的状态。而老教材恰恰弥补了这一点——它注重概念讲解,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建议,家长可以在家引导孩子回归老教材,先背诵并理解核心概念,再结合新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针对性练习。
具体怎么做?一是利用老教材梳理清晰的数学概念,让孩子通过记忆与理解掌握基础知识;二是对新教材中的习题进行筛选,优先选择典型的例题让孩子练习,并引导他们分析错因,找到薄弱环节。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形成螺旋式上升。
最终,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教育改革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还是真正帮助孩子学有所得?或许,答案就在我们的行动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