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吴庆玲 单位 | 深圳市宝安区慧家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一、个案背景 小艳(化名),女,35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已10年有余。她原本是一名活泼开朗的青年,患病后情绪变得不稳定,时常出现幻听、幻觉等症状,生活自理能力也逐渐下降,需要家人长期照顾。 小艳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父母均已年过半百,其母亲失业,依靠父亲从事安保人员维持生计,家庭氛围长期笼罩在疾病的阴霾之下,全家人都对未来感到迷茫且无助。 二、问题评估 1、微观层面:小艳目前虽然病情基本稳定(风险评估为1级),但仍存在社交障碍、缺乏自信,对接触外界存在强烈的恐惧和抗拒心理,几乎不踏出家门,行动力、自理能力等都较差。 2、中观层面:家庭成员对小艳的疾病缺乏科学认知,过度保护且依赖药物治疗,忽视了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同时,其母亲因为长期需要照顾小艳,很难找到可以照看小艳的同时也能工作的岗位。家庭经济压力促使父母对小艳的未来充满焦虑,不知如何帮助她融入社会。 3、宏观层面:社区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就业支持资源有限,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偏见也使得小艳的母亲在求职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 三、服务目标 (一)短期目标 1、帮助小艳及其家庭正确认识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2、缓解小艳的焦虑情绪,提升其基本社交能力和自我认知。 3、为小艳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逐步恢复其生活自理能力。 (二)长期目标 1、帮助小艳的母亲找到适合同时照顾小艳的就业机会,实现重新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2、提升家庭整体支持能力,改善家庭关系,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3、促进社区居民对精神康复者特殊群体的接纳与支持。 四、介入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开展需求评估(第1-2个月) 1、社工通过定期上门探访慰问,与小艳及其家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和需求。 ![]() 社工与小艳共同完成手工作品,逐步获取其信任关系 2、运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工具,对小艳的认知、情绪、社交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同时了解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和支持需求。 3、向小艳及其家人普及精神分裂症的康复知识,强调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逐步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 ![]() 社工向小艳家人普及康复知识,强调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逐步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知 (二)开展个案管理,制定康复计划(第3-4个月) 根据评估结果,社工为小艳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 1、每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自主洗澡、整理房间、简单烹饪等); 2、提供社交技能训练辅导,帮助小艳逐步适应与人交流; 3、定期的心理疏导,缓解小艳的焦虑情绪,增强其自信心; 同时,社工为小艳的父母提供心理支持和照顾者培训,教导他们如何科学地照顾患者,避免过度保护,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减轻心理压力。 ![]() 社工陪同小艳走出家门,前往社康中心进行体检 (三)链接资源,探索就业机会(第5-6个月) 社工积极整合资源,寻求社区党委的支持,为小艳的母亲寻找一份既能照顾小艳的同时也能工作的岗位。 最终,在社区党委的带领下以及社工的不懈努力与多家爱心企业沟通协调,辖区的环卫负责人表示愿意提供清洁岗位并安排清洁范围在其居住附近,方便其母亲照看小艳也能增加家庭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四)就业支持与跟进(第7-12个月) 小艳母亲正式上岗后,社工及时与小艳了解其最新的病情状态和心理适应情况,及时解决其因母亲不能时刻在身边而产生的问题,倾听其心声和陪伴其解决困难。 经过3个月的适应期,小艳逐渐能够愿意走出家门与人交流,能够自主料理日常家务和做手工,与父母的关系也日益融洽,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 ![]() 小艳母亲前来社区赠送锦旗以表感谢之情 五、服务成效 (一)个人层面
(二)家庭层面
(三)社会层面 社工通过在辖区内开展相关精神卫生知识普及宣传活动,进一步增强辖区居民对精神健康的关注度和心理健康意识,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增强社会对精神康复者特殊群体的理解、尊重与关爱,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氛围。 六、反思与总结 1、专业反思 在服务过程中,社工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耐心,尤其是在患者初期抗拒服务时,要善于运用同理心和鼓励性语言,逐步引导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和走出家门的尝试。 社工在链接资源时,应充分挖掘社区内的潜在支持力量,如爱心企业等,形成多方联动的支持网络。 2、总结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就业不仅是个人康复的重要环节,也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精防社工的专业介入,结合科学的康复训练和社区资源的支持,患者完全有可能实现自我价值,重新融入社会。小艳的成功就业案例为类似家庭提供了希望和启示,也进一步证明了精防社工在推动患者康复与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