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雯 单位 | 海南保亭萤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社工案例计划 #社会工作 #社工课 #社工客 #社会工作者 #个案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 #危机介入 一、案例背景 (一)个案基本信息1.服务对象:小花(化名),女,16 岁,高二学生。 2.家庭背景:离异家庭,小学随母亲生活,初中起住校,父亲长期缺位,近1年与父亲同住,但亲子关系疏离。 3.核心问题
(2)心理创伤:去年遭男同学猥亵(学校处分施害者),PTSD 症状(情绪麻木、解离)。 (3)家庭系统:父亲首次介入监护,沟通模式冲突(说教→抗拒)。 (二)危机评估
二、介入理论与方法(一)理论框架1.生态系统理论:聚焦“个人 - 家庭 - 学校 - 社区” 四维系统,修复创伤性环境。 2.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建立安全、信任的服务关系,避免二次伤害。 3.DBT 辩证行为疗法:针对自残行为,教授情绪调节替代技巧。 (二)专业工具1.房树人绘画分析 (1)绘画特征:房屋门窗紧闭(内心封闭、缺乏沟通及安全感)、树干简易(成长动力不足)、人物小且不清晰(孤独、自我认同低且模糊)。 (2)干预意见:通过绘画重建自我表达,识别潜意识冲突(如对父亲的渴望与抗拒)。 (3)青少年风险评估量表:筛查自杀意念(得分为12 分,提示中度风险)。 三、介入过程第一阶段:紧急介入—— 安全重建(第 1-2 周)1. 危机干预(1)建立信任关系:通过非评判态度接触小花(如学校约谈、家庭走访),采用青少年友好型沟通(如兴趣话题、社交媒体互动),明确“社工是支持者而非说教者”。 (2)自残行为干预:替代行为训练:教小花用“情绪日记”“橡皮筋弹手腕”“冷水敷脸” 等替代自残伤害的行为(DBT 辩证行为疗法技术)。 (3)危机热线及安全“契约”:向案主及其家属提供海南省心理援助热线(96363)、全国青少年服务台(12355);与案主约定“自残冲动时先联系社工”。
2. 房树人绘画介入(1)绘画引导:“用房树人画出你心里的生活场景”(见下图)。 ![]()
②树:树木绘制简约,树冠与树干的细节较少。(当前自我成长动力不足,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挫折,如外界支持不足、内心能量被压抑,可能内心迷茫) 3. 家庭会议(1)父亲支持 ①情绪疏导:“你现在寻求帮助,就是改变的开始”(处理自责)。
第二阶段:创伤修复—— 心理重建(第 3-8 周)1. 个案深度辅导(1)创伤叙事疗法:在安全环境下重构猥亵事件记忆(避免细节强迫回忆),用“安全岛技术”(意象对话)建立心理安全感。 (2)替代行为训练 DBT 辩证行为疗法技术:用“情绪日记”“橡皮筋弹手腕”“冷水敷脸” 等替代自残伤害的行为。 2. 家庭治疗(1)亲子沟通重塑 ① “三步倾听法”:复述→共情→边界(例:“你说不想上学(复述),听起来学校让你很压抑(共情),我们可以一起找解决办法(边界)”)。
3. 恋爱关系干预(1)联合约谈(社工指导父亲与案主及其男朋友联合约谈)
第三阶段:系统整合—— 社会功能重建(第 9-20 周)1. 学校协作/学业支持(1)学业支持:与案主父亲协商,最终聘请专业课后的一对一辅导老师,帮助案主(后期数学/ 英语提升 30 左右分)。
2. 社区资源链接(1)心理干预:海南省安宁医院诊断(PTSD,无精神病性症状),制定 “艺术治疗方案”(绘画 + 音乐),案主会打鼓,符合案主兴趣特长。
3. 家庭活动设计(1)周末计划
第四阶段:巩固结案—— 可持续支持(第 21-24 周)1. 成效评估
2. 结案仪式
四、专业反思与经验总结(一)成功经验1.房树人绘画的实用性应用
2.父亲角色的创造性激活
生态系统的无缝衔接
(二)改进方向1.母亲角色的介入缺失:后续需尝试联系母亲,完善“双亲支持系统”。 2.男友关系的复杂性处理:需进一步评估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动态(是否存在隐性控制)。 3.文化敏感性提升:针对海南离异家庭的社会stigma,加强社区反歧视倡导。 五、案例启示(一)理论层面1.验证 “创伤知情 + 生态系统” 干预的有效性:创伤修复需同时关注个体心理与环境改造。 2.拓展房树人技术的应用场景:从诊断工具升级为 “治疗性对话媒介”。 (二)实务层面1.“慢介入” 原则:前4 周以建立信任为主,避免急于解决问题导致脱落。
七、结语本案例通过房树人绘画打开创伤叙事的缺口,以生态系统理论重构支持网络,最终实现“个体创伤修复 - 家庭关系重建 - 社会功能复元” 的三重目标。社会工作的核心力量,不仅在于解决问题,更在于唤醒服务对象内在的 “成长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