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兴趣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2)

 四金儿众晟悦纳 2025-05-03 发布于北京

20250503-0504 兴趣是后天学习的结果(1/2)

上篇:打破天赋神话——兴趣如何被塑造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他天生就是做这个的”,或者“ta从小就有这方面的天赋”。这种将兴趣归因于先天特质的观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叙事中。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正在颠覆这一认知。兴趣并非埋藏在基因里的神秘代码,等待某一天被突然唤醒;相反,它是后天经历、环境刺激和持续学习的产物。这一观点得到了职业心理学两大理论体系的支持——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和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兴趣形成的动态过程。克朗伯兹和霍兰德都是在职业发展领域有重要贡献的学者,他们的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应用价值。

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也被称为霍兰德代码,将人的职业倾向分为六种类型: 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常规型C。这个模型常被误解为对人的固定分类,仿佛每个人天生就属于某个类型。同时,他认为不同的职业环境也可以分为这六种类型,当个人的职业兴趣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相匹配时,个人在职业中更有可能感到满意和成功。但实际上,霍兰德强调,这些兴趣类型是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发展而来的。一个孩子在搭积木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就可能发展出现实型兴趣;另一个孩子因为老师的鼓励而喜欢上课堂讨论,就可能形成社会型倾向。关键在于,这些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而是特定情境下积极强化的结果。

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更进一步,强调兴趣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指出兴趣形成受到四类因素的影响:遗传天赋与特殊能力、环境条件与重要事件、学习经验以及任务完成技能。这其中,只有第一项与先天有关,其他三项都是后天变量。克朗伯兹特别强调“工具性学习经验”的作用——当某个行为带来积极结果时,我们就会重复它,这种强化机制逐渐塑造出我们的兴趣图谱。比如,一个偶然参加机器人比赛的学生,因为获奖受到表扬,就可能对工程产生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并非源自某种内在呼唤,而是成功体验的产物。

两人的理论相互补充,克朗伯兹的理论侧重于解释职业兴趣的形成过程,而霍兰德的理论侧重于描述职业兴趣的类型和职业环境的匹配。

神经科学的研究为此提供了生物学解释。当我们从事某项活动并获得愉悦感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不仅带来快感,还会强化相关的神经连接。久而久之,大脑会主动寻求重复这种活动——这就是兴趣的神经基础。重要的是,这种机制完全可以通过后天体验建立。伦敦出租车司机的脑部扫描研究显示,经过严格训练后,他们海马体(负责空间记忆的脑区)的体积显著增大。这证明,持续的学习能物理性地改变大脑结构,创造出所谓的“天赋”。

教育领域的实验同样支持这一观点。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被随机分配到艺术班或编程班,并接受系统性训练后,两组人都表现出对所学领域日益增长的兴趣。更引人深思的是,最初对艺术或编程持中立态度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兴趣水平提升最为显著。这说明兴趣不是发现的,而是培养的。那些看似“天生”的才能,往往是早期接触和持续练习共同作用的结果。

#职业兴趣# #霍兰德# #克朗伯兹# #斯坦福人生设计# #兴趣# #行为习得# #众晟悦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