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科学研究的十种范式总结。

 愚然楼 2025-05-03

      对同一事物,通常会有多种解释方式,潜在于不同解释或理论背后的就是范式,范式是用来组织我们的观察和推理的基本模型或参考框架,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有学者总结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十种范式,本文将简单介绍十种社会科学研究范式。

      一是宏观与微观理论。宏观理论是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的“大图景”理论,研究主题包括了社会中经济阶层之间的斗争、国际关系、社会内部主要机构间的互动,关注的是社会中规模大且综合的实体,甚至是整个社会。微观理论是一种试图通过理解个体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社会生活的理论,处理的是个人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焦点是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事务。

      二是早期实证主义。孔德被誉为早期实证主义的最典型代表,认为社会应该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用科学的客观取代宗教的信仰,他的实证哲学把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自然和自然法则阶段。在孔德看来,应当用科学取代宗教和哲学,即知识建立在观察而非信仰之上。

      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很多学者在分析社会的时候,达尔文的进化论不可避免地被用来解释人类事物结构的改变,人类社会从简单的狩猎部落到庞大的工业化文明进程,被理所当然地当成适者生存的进化过程。其中,斯宾塞就认为社会越变越好,也创造了“适者生存”原则,成为社会本质的主要动力。

      四是冲突范式。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思,他认为最好把社会行为视为冲突的过程,也就是努力去控制他人,同时避免被他人所控制。马克思关注的是资本主义如何造成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在意识形态上,致力于重建经济结构,以结束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与斯宾塞关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同,马克思的研究将经济阶级视为基本要素。

      五是符号互动主义。与斯宾塞和马克思关注宏观理论议题不同,齐美尔关注的是个人之间如何互动,他呈现的是一种微观取向,关注的是两三人之间的互动。在其影响下,著名的米德强调的是人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想象在特定的情境下他人的感觉和行为的能力。此外,米德对沟通在人类事务中的角色也很关注,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来取得共识,即所谓的符号互动主义。总之,符号互动主义范式在探究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互动本质上有很强的洞察力,同时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互动的异常形式。

      六是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提出人们不断地通过行动和互动创造了社会结构,事实上也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现实。正是人类赋予真实如此不确定的性质,使得人们不断地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寻求意义,即ethnomethodology,常用技巧是打破常规。

      七是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也称社会系统理论,是由孔德和斯宾塞的一个论点衍生出来的,一个社会实体,不论是组织还是社会都有有机体,由不同部分组成。因此,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当作一个系统,要看的就是构成系统的每个部分的功能。

      八是女性主义范式。关注那些其他范式所不曾解释的社会生活层面,其中一部分强调性别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主要关注很多社会中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而也注意到所有的社会压迫现象,不仅可以解释女性的遭遇或受压迫的经历,还经常被用来观察和理解社会生活中其他限制女性的方面。有学者提出了女性认知的五种常用方式:沉默、习得、主观、过程、建构。

      九是批判种族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民权运动及60年代与种族相关的立法,主要是基于种族意识和种族正义的承诺,提出了利益收敛等概念。

      十是再论理性的客观性。从孔德时代开始,科技兴起,迷信色彩衰退,使得理性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客观性是一个沟通问题,正如尝试在我们的主观经验中找到共同点一样,作为一种概念性尝试,试图超越我们个人的眼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