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书写这些前辈的感人事迹时,我的内心总是掀起阵阵波澜和疑问?为什么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却有那么多老一辈的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愿意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不计个人名利荣辱、前赴后继地甘于奉献? 就如同咱们今天的主人公王承书那样,回答三次“我愿意”,却要用30年的隐埋名,牺牲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没有人前显赫,只能默默付出,最终成为中国核武背后的“消失女神”。 她是拒绝诺贝尔奖的中国女人,她用一支笔,算出了原子弹的“心脏”,堆积如山的计算稿纸填满了她的内心,也填满了她的生活。“她是中国的居里夫人”,她的终极秘密就是藏起自己的名字,托起中国的蘑菇云。 从上海大家闺秀到核功勋,王承书,一个让美国海关头疼的女人,美国——中国300多个邮包里,包裹的是她一颗写满赤诚的中国心。 她大方到极点,却又抠门到极致。她花重金为国家运回一吨多的机密资料、自己晚年罹患眼疾,却舍不得六千元治疗费,然而,她却又毫不犹豫地将毕生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 ![]() 毛泽东主席握过她的手,在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研发遭遇难以攻克的难关时,钱三强三次点名,她三次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接下沉重的挑战,她说:科学报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选题!这样一位深藏功与名的伟大女科学家,为何还有那么多中国人不了解?她不应该被遗忘! 先简单概括一下这位神秘老人一生的经历;王承书、1912年6月26日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家庭,自幼热爱数学和物理。 她的父亲是进士出身,曾在日本留过学,归来后在高校任职教授,后来任警察署警司司长;母亲出身于扬州名门。 她饱读诗书,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中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为中国原子弹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 她品行高洁,自愿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为国家核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毫无怨言。 1930年,王承书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1934年毕业,1936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39年与张文裕结婚,1941年赴美深造,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位。 1956年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先后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等任职。 她的科研成就令世界瞩目,1951年她与乌伦贝克教授共同创建了“WCU”方程,该方程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她是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课题,曾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轰动。 (索南多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类特殊函数,与麦克斯韦气体线性化的玻尔兹曼积分算符的本征函数相关。中国物理学家王承书在1952年首次证明了索南多项式是该算符的本征函数,并求出了其本征值的谱,这一成果为气体动力学和统计物理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学工具。) 王承书还奠定了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基础:回国后,她放弃了熟悉的专业领域,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为中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奠定基础,领导团队得到了纯度90%以上的浓缩铀 -235。 她推动了中国热核聚变研究:1958年担任核聚变研究室主任,经过两年不懈的努力,填补了中国热核聚变理论空白,成为该领域领军人物。 参与并助力第一颗原子弹研制:1961年加入原子弹研制队伍,解决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为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作出重要贡献。 推进激光分离技术研究:1973年,王承书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研究,1991年在其指导下中国实现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激光分离技术重大里程碑。 王承书——科学报国“三次承诺我愿意”,其背后的付出车载斗量,铸就了共和国的核盾牌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句话在王承书身上,不是口号,而是一生践行的誓言。从燕京大学的物理才女,到国际物理学界的“WCU方程”创立者,再到隐姓埋名30年的核功勋——她的人生,是三次掷地有声的“我愿意”无私奉献,更是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命运的传奇。 王承书名字取自《尚书》“书承先志之意”,自幼她便展露出极高的数学天赋,“小小年纪算账比账房先生还快”。 1930年,她以唯一女生身份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时全班13人仅4人过关,她以第一名拿下“斐托斐”金钥匙奖。 1941年,她申请美国密歇根大学巴尔博奖学金时,校方以“不招已婚妇女”为由拒绝。王承书直接写信质问校方:“若我比所有未婚考生更优秀,为何不录取?”最终,她成为密歇根破例录取的首位已婚女性。 她和丈夫张文裕(张文裕后来成为我国高能物理学家)在美国收入丰厚,却坚持不入美籍,他们先后将珍贵机密资料分批寄回国内,前前后后一共寄了300多个邮包,总重量高达一吨多。 先不说邮费的事情,这些资料涵盖了他们无数心血,对于国家来说,这些资料都是无价之宝,他们夫妻为此需要承担随时葬身牢狱的风险。 ![]() 1956年二人回国时,面对美国海关的重重阻挠和刁难,她淡定地回应:“我的所有东西你们都可以拿走,但我的头脑属于中国,你们扣不下。” 二、围绕并改写王承书一生命运的就是三次“我愿意”,这也是她从一位著名的国际学者到神秘“消失”的核功臣之路。 第一次“我愿意”:1958年,钱三强请她转行研究热核聚变,核聚变当时在国内是不折不扣的空白领域,也是我国研发第一颗原子弹绕不过去的坎。 时年已经四十六岁的她,一句简短的我愿意,意味着要放下自己擅长已经深耕数十年的专业领域,选择从头做起,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就好像是一位拿了几十年手术刀的大夫,突然转行去学计算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46岁的她放下硕果累累的成名领域,带着8名大学生边学边教,甚至自学俄语赴苏联考察,在回国的火车上,八天八夜几乎不眠不休翻译出了《雪伍德方案》——她的这本笔记成了中国热核研究的“圣经”。 第二次“我愿意”:1961年,原子弹研制急需浓缩铀,浓缩铀在当时依然要从零开始研究,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成果?钱三强问她:“能否愿意隐姓埋名一辈子?”她再次回答:“我愿意。”此后,她“人间蒸发”,就连丈夫张文裕也不知她的去向。 面对苏联专家撤离后的烂摊子,她靠3本残缺不全的笔记重新计算,用一只笔,用一部老掉牙的手摇式计算机,最终提前113天完成提供原子弹装料材料。 第三次“我愿意”:1964年原子弹成功后,国家急需研制国产扩散机,她再次接下总设计师重任。周恩来两次批示,要加速研制,她却因“文革”耽误,直到70年代才定型——这是她一生的遗憾。 中国三年困难时期,她用从牙缝里省下的钱给学生们买笔记本,自己却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 1966年国庆,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握住她的手笑着说:“你是中国原子弹的女功臣啊!” 三、“抠门”的慷慨:毕生积蓄捐给希望工程,6000元治眼却嫌贵。 王承书对祖国大方,对自己却极为苛刻;1992年丈夫去世,她将一生积蓄全部捐建西藏“文裕小学”;病逝前,又捐出7222.88元作为最后一笔党费,就连自己的遗体也捐献给医学作研究。 她对自己“抠门”到极致:晚年罹患白内障,严重影响到视力,就连看书都没法看,医生建议打6000元的进口针,她笑着说:“我这眼睛能值6000吗?”最终选择保守治疗。 1994年,王承书逝世,杨振宁发唁电:称她是“奉献精神的榜样,是科学界的女神,一座沉默的丰碑”。 ![]() 在王承书的笔记里藏着一张发黄纸条,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在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党的任务,必要时不惜生命。” 王承书那泛黄的字条,让我想起了已经仙逝的科学家黄令仪老人,她说: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的耻辱!黄令仪老人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不写她,我心难安》 王承书,黄令仪和无数老一辈的科学家,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致力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为了国家民族的强盛和发展,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如今,天津核理化院的雕像静静矗立——这位“三弄梅花”的科学家(意指三次转行,梅开三度),她用一生证明:爱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正如她所言:“我虽一生平淡,默默无闻,但我的事业在祖国生根发芽。”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 文章人物资料来自于: 党史故事, 2023 : 乌海机关党建, 2022 : 党建动态, 2022 :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巡礼, 光明网 : 中共忻州市委统战部官网, 2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