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子玉 任何一个王朝的制度都是由其疆域大小和文化所决定的,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有效统治中原和漠北的大一统王朝,同时覆盖农耕和草原两种文化,且是蒙古帝国的宗主国,所以其制度也相当独特。一般来说,元朝在延续前代制度统治中原的同时又做了部分创新以适应其疆域辽阔、政治和文化复杂的特点。 对于朝廷制度,元朝是典型的三权鼎立,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负责政治、军事和监察等业务,同时又以宣政院、宣徽院和通政院等机构作为配合。 作为统领政治的中书省,其最高长官中书令通常由成年的皇储兼任,但实际上也只是个虚衔,实际政务则由右丞相和左丞相负责,由于蒙古人尚右,所以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丞相之下则依次有平章政事、中书右丞和中书左丞、参知政事等官职。 宰相下边又有参议府、断事官厅、左司、右司等机构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中书省负责包括钱粮、刑名、选法、军站民匠户口等一切公事,所有朝廷和地方机构的奏请事务和选用官属都必须通过中书省,正所谓“军国之务,小大由之”。 由于元朝坚持草原本位,所以右丞相通常都是由蒙古勋贵所担任,其余官员则参用蒙古人和汉人。 在政务层面,中书省是同时负责决策和执行:当中书省就某个问题讨论形成初步决议之后由右丞相负责做最后的决断,然后将大事向皇帝汇报,小事则便宜施行;执行层面也是由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其下属机构负责执行。 六部作为传统的政务执行机构,其官职设置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也是分为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 不过呢,由于元朝从建立之初就深受财政问题的困扰,所以,元朝皇帝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也曾一度增设尚书省,通过夺取人事权架空中书省直接指挥六部,节制地方行省。不过,尚书省并没有成为常设机构,中书省基本是长期负责政务。 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则是实行行省制度,全称为行中书省,初期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期才逐渐地方化,共设置了十个行省。和中书省不同的是,行省不设丞相,以平章政事为长官,其下则为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官职。行省之中亦有左右司、都镇抚司、检校所等附属机构作为配合。 行省之下,元朝又设置了路、府、州、县作为基层管理机构,并按照户口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四级长官分别为总管、府尹(知府)、州尹(知州)、县尹。 和朝廷的右丞相必须由蒙古勋贵担任一样,元朝的地方机构也体现了蒙古本位的政治特点,在路、州、府、县的四级长官之上设达鲁花赤一职,作为“监临官”,掌握最后裁定的权力。 ![]() 达鲁花赤制度是明显的草原本位 图源/剧照 和宋、金路一级主要代表中央负责监临地方不同的是,元朝的路已经正式过渡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和传统的府、州、县并称,级别稍微高于后三者。 为什么说元朝的路只是稍微高于府州则是因为,元朝将宋、金时期大量的府、州升级为路,导致路的数量剧增,达到了一百八十五路之多。为了说明这一变化,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北宋全国共有二十三路、金国十九路、南宋十七路。 这里需要备注一下:府与州基本属于平级,只是将重要的州称为府而已。 在元朝,路、府、州、县并非严格的四级行政区划,大多数情况下行省下面只有两级或者三级,行省和县之间的行政机构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设计。 当然,在一些边远地区,元朝还有宣慰司的设置,以承接行省和路、府不能覆盖到的地方权力。 元朝的行政机构设计完全体现了其疆域辽阔的基本特点。 至于军事,则是由枢密院负责。枢密院负责调度、管理除了怯薛军之外的所有内外军队,并负责武官的铨选和奏举。当然,军队的赏罚和军户的抚恤业务也是由枢密院负责。 枢密院的官职设置为最高长官知枢密院事之下的同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佥书枢密院事、同佥书枢密院事等官。 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构负责监察百官、劝谏等业务,其官职设置分别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官职。 元朝御史台的业务和官职虽然和前代基本相同,但品秩却更高、编制也更多。 在朝廷的御史台之外,元朝又于地方设置江南和陕西两大行御史台,简称南台和西台,以分担御史台的业务并受其节制。当然,行台的建立也是为了适应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其官职设置和御史台基本相同。 行台之外,元朝又于基层设立二十二道肃政廉访司,各设廉访使两名、副使两名、佥事四名。廉访司日常开展业务的方式是,廉访使坐镇司部,负责统筹,由副使和佥事每年定期对地方州县进行巡视。 对于二十二道廉访司的管理,则是由御史台管理八道、南台管理十道、西台管理四道,形成了一个覆盖面广、层级分明、纵横交错的监察系统。 元朝监察系统官员的任用,由御史台自行选择,官员的迁调也局限于本系统之内。和枢密院的官员一样,监察系统的官员可以直接上奏,甚至送到御前,他人不得随便拆阅。 不过呢,由于元朝没有设置专职的谏官,所以御史台的官员也承担起了谏诤的业务。 总之,中书省和枢密院、御史台共同撑起了元朝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政治机器,用忽必烈的话来说就是:“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 忽必烈搭建了元朝制度的框架 图源/剧照 只是,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虽然为三个独立的系统,但中书省在地位上还是稍微高于两者的,因为,枢密院和御史台发送往中书省的文件都要采用由下行上的体式。 除此之外,元朝的主要机构还有:通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并统辖吐蕃地区,属于元朝特有的机构,地位较高,可自行选取官属;宣徽院负责掌管朝会、宴享等业务,与历代基本相同。只是,宣徽院又同时负责漠北赋税的征收、蒙古部落的抚恤、怯薛成员的选拔等业务,属于典型的元朝特色;翰林国史院,负责修史、起草制诰等业务,同时作为皇帝的顾问,其成员主要由汉人儒士所担任;翰林院,负责译写诏令文书;通政院,负责管理全国驿站事务;大司农司,负责劝课农桑、水利、义仓等业务... 还有大宗正府。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元朝的大宗正府和前代专职掌管皇族业务不同,元朝的大宗正府是负责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刑名诉讼业务,和大蒙古国时期的大断事官负责同样的业务,其长官也称也可扎鲁花赤。 总之,元朝虽然基本继承了前代的各项制度,但是为了适应其疆域辽阔、政治和文化复杂的特点还是做了部分创新,属于典型的元朝特色。 只是,元朝在制度设计层面虽然还算成熟,但其包括律法、典章等制度的起草工作还是略微滞后,尤其是继承制度的不成熟,导致元朝长期处于混乱状态,并因此早亡。 对此,我们可以对元朝的制度作出这样的总结:大的框架足够完备,细分领域甚至包括继承制度这样的关键环节却充满漏洞,大的框架虽然保证了元朝系统的大体稳定,但小处细节的漏洞还是让元朝在整个周期内都处于各种内耗中。 这也是元朝在中原统治时间不长的核心原因。 不过呢,元朝的制度设计对于之后的清朝能够缔造、管理一个疆域庞大、文化和政治极为复杂的大一统帝国还是具备相当的借鉴意义的。 本质来说,元朝在制度设计层面也是属于探路者的角色。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