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整理十六(伤风感冒与发烧) ![]() ![]() ![]() 经常听到伤风、感冒、发烧、伤风感冒、感冒发烧等不同的组合名称,吃药也多是感冒灵胶囊(颗粒)、阿莫西林、头孢克肟、复方氨酚烷胺、布洛芬、氨酚黄那敏等。 仿佛伤风感冒和发烧是同一种病,只要不是很严重,但凡家里有这几种药,根据计量都是随机服用,要是连续几天没有好转,再考虑去医院。不清楚你们是不是这样。 我经常冥想,仿佛和另一个自己对话一样。难道真的没差别?要是没差别为什么用了三种名字去描述同一种病?要是有差别又为啥吃的药是相同?好像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区别肯定是有的,特别是古人对于事物的描述能用一个字绝不用两个字。比如咽喉,咽在上有传送食物的功能,喉在咽下主发声和调节呼吸,功能相差很大,只不过是我们把它当成同一个器官了; 又比如咳嗽,咳指的是有声无痰,嗽指的是有痰无声,描述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症状; 再比如麻木,麻指的是气通畅而血不通畅,木则是指气和血都不通畅;也不是表达同一个症状。 可能是感觉是很轻微的疾病吧,对于伤风感冒和发烧也就不去对症下药大概吃吃就算了。 ![]() 伤风 “伤风”指外感风邪引起的表证,属于感冒的初始阶段,病情较轻。风邪常与寒、热、湿等邪气结合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等。伤风的核心病机是“风邪袭表”,导致肺卫失宣,常见于体质虚弱或季节交替时 感冒 感冒是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总称,感冒的范围更广,包括了伤风,以及时行感冒(类似流感)等。 感冒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又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风寒感冒: 感受风寒之邪,肺气失宣。 风热感冒: 感受风热之邪,肺失清肃。 发烧 又称为“发热”,发烧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发烧是正邪相争的结果,病位可能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别,多以“发热”、“壮热”、“潮热”、“微热”等描述不同类型的发热。 ![]() 伤风 症状:鼻塞、流清涕、咽痒、轻微咳嗽、低热或无热、恶风(怕风) 病机:风邪袭表 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流清涕、咳白稀痰。 病机:寒邪束表,肺气不宣 风热感冒 症状:发热重、恶寒轻、咽痛、涕黄痰黏、口渴喜饮。 病机:热邪犯肺,津液耗伤 暑湿感冒(热伤风) 症状:发热不退、头身困重、胸闷恶心、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 病机:暑湿内蕴,表卫不和(夏季常见) 时行感冒(流感) 症状:突发高热、全身酸痛、乏力、传染性强,易合并肺炎等并发症 发烧 外感发热:多伴表证(如恶寒、鼻塞),热势较高,常见于感冒初期 内伤发热:低热或潮热,伴盗汗、乏力,多见于阴虚或气虚。 ![]() 病情轻重 伤风病情较轻,症状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肺卫表证;感冒病情有轻重之分,普通感冒症状较伤风稍重,时行感冒则病情更为严重,全身症状明显;发烧只是一个症状,可轻可重,既可以是伤风、感冒的伴随症状,也可以是其他严重疾病的表现。 病因 伤风主要由风邪侵袭所致;感冒的病因更为复杂,除风邪外,还可兼夹寒、热、暑、湿等邪气;发烧的病因则更为广泛,外感邪气、内伤杂病均可引起。 病程 伤风病程较短,一般一周内可自愈;普通感冒病程约7 - 10天,时行感冒病程可能更长;发烧的病程取决于病因,外感发热病程相对较短,内伤发热病程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 ![]() 伤风 以辛散祛风为主,根据兼夹邪气的不同,可适当配伍散寒、清热等药物。常用方剂有荆防败毒散(适用于风寒伤风)、银翘散(适用于风热伤风)等。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片等。 感冒 风寒感冒:治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代表方剂为麻黄汤、桂枝汤等,常用中成药有感冒软胶囊、正柴胡饮颗粒等。 风热感冒: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代表方剂为银翘散、桑菊饮等,常用中成药有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等。 暑湿感冒:治以清暑祛湿解表,代表方剂为新加香薷饮等,常用中成药有藿香正气水(丸、软胶囊)等。 发烧 外感发热:根据邪气的性质,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暑解表等方法。如风寒发热用麻黄汤、桂枝汤;风热发热用银翘散、桑菊饮;暑湿发热用新加香薷饮。 内伤发热:根据不同的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如阴虚发热治以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气虚发热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方用补中益气汤。 ![]() 伤风、感冒和发烧是常见的病症,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病因、病位、病性等,采用不同方剂,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能辨症很准确的中医师不太多,导致了明明有现成的方剂却总是耽搁了病情,不是剂量不准确就是配伍不齐全,又或是现在的中草药的药性不如以前,假冒伪劣的中药比比皆是,感觉中医这条路还是一件挺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关于中医与西医,我是从来没有对立的看,各有所长,明明可以并肩作战却总是对立诋毁,中医内部也分为了诸多派系,相互之间非要争个高下,属实没必要。温病有温病的使用条件、经方有经方的应用场景,一切不过是为了健康。 中医自学确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只停留在理论的根本不会运用,确实需要师承。就像书法一样,提锋、出封、收锋、轻扭、摆腕……说的头头是道,字写出来却丑的没法看。 中医还是继续看看,虽然不会运用,但是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知识心里多少有些满足,学也不见得是为了治病,至少健康生活还是能指导一下的,年纪一点点的变大,学会保养懂得养生,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学中医就像学数学一样,以后大部分的人肯定不是数学家,但是加减乘除要会,总归生活上要用到这基本的常识的,中医亦然! ![]()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论述不可避免的有错误,还请见谅。 图片取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还请联系作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