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所站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决定了他活着的态度。 年轻时,总以为成熟是年龄的递增,是时间的结果; 后来才明白,一个人的成熟,在于遇人的心态,处事的姿态。 面对烂人烂事,不争,不理,不怒,你就赢了。 不争,以退为进 五代十国时,有位农家出身的僧人。 身形虽矮小,却干起插秧的活儿十分利落。 到了插秧时节,僧人在田间一边插秧,一边缓缓后退。 偶然间抬头,望着满田排列整齐的秧苗。 他恍然意识到,正是自己一步步的后退,才让秧苗得以一步步向前延伸。 于是,僧人感慨道:“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啊!” 事实的确如此。 很多时候,越是急着与人争辩,反而越会陷入被动、往后退缩。 遇到品行不端的人,碰上烦心棘手的事; 退一步,其实是换个思路、换个方向继续前行。 晚清名臣张之洞位高权重,可身材矮小、相貌平平。 不少人因此嘲笑他,根本不把他当回事。 张之洞受命担任湖广总督时,当地有个画家为博人眼球。 就以他的模样画了一幅水彩画,取名“三矮奇闻”。 画里的“三矮”,指的就是张之洞和两位下属。 画一展出,官员百姓纷纷赶来围观,新上任的总督成了众人眼中的笑柄。 张之洞的下属实在气不过,建议他把画家抓起来严惩。 但张之洞没有逞一时之快,而是自掏腰包买下了这幅画。 这一做法让画家羞愧不已,也让众人心服口服。 此后再没人敢画诋毁他的画作。 曾国藩说过:“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世界就像一座巍峨的大山,站在山顶的人看到的是云海。 身处山腰的人看到的是树林,还在山脚的人看到的是草丛。 所处层次不同,争辩又有何意义。 清者自清,对于旁人的闲言碎语不必理会,恶人的恶意中伤无需反击。 别人的贬低、嘲笑、侮辱、诽谤,你不往心里去,它就不是你的。 要是为此与人争吵不休,就正中对方下怀,自己徒增烦恼。 你若无动于衷、置身事外,反倒会让对方心里发慌、不知所措。 不与人争,退一步求和,看似吃了亏,实则是处世的智慧。 争来争去,烦恼不断;让上一让,心情舒畅。 不理,沉默是金 黄庭坚说:“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年轻时,一旦遭遇他人误解,总巴不得用上几天几夜来为自己辩解澄清。 可随着阅历渐长才懂得,你的解释,旁人未必放在心上。 胜负其实在你想开口的那一刻就已有了定论。 说到底,他人的评价、外界的认可,与真实的我们并无直接关联。 行事但求问心无愧,便觉自在逍遥;不与他人无端纠缠,方能内心安宁。 汉武帝在位期间,先后任用了13位宰相。 其中多数人都不得善终,而公孙弘却是少有能安享晚年的一位。 公孙弘出身贫寒,即便当上宰相后也依旧生活节俭。 这在当时被人们传为佳话。 然而,朝中的同僚汲黯却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指责他故意装作清贫,不过是为了博取名声、讨好众人罢了。 公孙弘听闻后,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有去解释。 汉武帝见他不吭声,感到奇怪,便问他为何不解释。 公孙弘神色平静地回答:“汲黯所言属实,臣没什么好辩解的。” 汉武帝反倒因此对他更加赏识,此后愈发信任他。 还有一回,公孙弘和众大臣一同商议事情并上书奏请。 可在呈上奏议之前,公孙弘临时改变了想法,陈述时与他人的意见不同。 汲黯当即大发雷霆,骂公孙弘为人狡诈,对君主不忠不义。 面对众人的指责,公孙弘始终沉默不语。 后来汉武帝问他: “事实证明,你的奏议才是正确的,其他人责难你时,你为何不澄清呢?” 公孙弘只说: “了解臣的人自然明白臣的忠心,不了解臣的人觉得臣不忠也在情理之中。” 汉武帝听后深以为然,对他也就越发重视。 明一法师曾说:“外界有诸多手段,我只坚守一种态度——不理会。” 不理会,并非是胆小怕事,也不是无能逃避,而是看清自己内心后的坦然与豁达。 世间之事,并非声音大就有理,有时候,沉默反而是最有力的回应。 对于无理之人,无需理会;对于别有用心的举动,也不必在意。 没必要为不值得的人和事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人生还有许多美好值得去体验、去追求。 把时间留给自己,把是非对错交给时间,不在乎,就是回击他人最好的方式。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古语有言:“急则有失,怒则无智。” 面对他人的不尊重,生气本就是人之常情。 但要是任由情绪冲昏头脑,失去理智,只会让矛盾不断升级,让局面变得更加僵持。 “怒”字拆开是“奴心”,一旦盛怒,心便会被情绪所奴役。 不怒,才是对他人的有力回应,更是对自己的温柔成全。 杨绛和钱钟书刚到牛津留学时,租住在离学校不远的房东老金家。 为了能专心学业,他们额外付钱给老金,让其提供一日三餐。 起初一切正常,可没过多久,老金见这对夫妻性格和善、好说话。 就开始偷工减料,克扣饭菜,服务也越来越敷衍。 杨绛饭量小,每次都会把自己的饭菜分给钱钟书一半。 即便如此,钱钟书还是常常吃不饱,没过多久就瘦了一大圈,这让杨绛十分心疼。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去找老金理论,而是果断地搬了出去。 没过多久,夫妻俩就在学校附近找到了心仪的房子,开始自己做饭。 杨绛每天都会做可口的中餐,钱钟书终于能吃得饱饱的。 吃饱喝足后,两人常常一起读书写字,生活自在惬意,学问也更有长进。 人生之路漫长,途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泥坑”。 要是你愤怒地往坑里踩,只会溅得自己满身泥。 你终会懂得,他人的恶行自会有相应的报应,自己的心情才是最该关注的。 做人的至高境界,就是如水一般,遇到阻碍就绕开,绕不开就默默积攒力量,顺势而为就好。 愤怒,不过是在伤害自己,为别人的过错买单,实在不值得。 人生的后半程,当你厌恶一个人、理不清一件事时,千万别生气,要学会放过自己。 人活一世,要紧的不是看重了多少事,而是看轻了多少事。 有人不尊重你,用不着翻脸,不争不理不怒,敬而远之是路。 当你接纳所有,平淡自守时,再多的眼光也影响不了你,再大的苦难也压垮不下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