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光掠影之三原县 ——三原县一日游小记 乾州蕞娃 (三)于右任故居 那日我们从宏道书院出来,步行过桥进入西大街。西大街是三原县历史文化街区。三原西大街、东大街和乾县北大街同属于陕西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途中,我们见到了一些老的沿街建筑,木质的临街铺面门板似乎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这些老房子的屋顶上加盖了钢构屋顶,很明显是为了保护这些建筑。 在去三原县于右任故居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民治小学和民治中学。两所学校面对面,一南一北。民治小学的门口悬挂着于体书法对联“以百年树人之计;植民族复兴之基。”民治中学内有古建筑木楼,是于右任1936年请上海建筑工人在三原县建的第一座两层式的教学大楼。于右任故居民治中学,2008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2月被陕西省文物局公布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 ![]() 因为是假期,我们无法进入学校参观。查阅网络资料,知道这两所学校的历史,跟大家分享一下。 1916年,在三原西关正街中,设立第三国民学校(初小)。同年,于右任先生由沪返里,除对学校资助外,并嘱咐县教育科科长姚仲玉对西关学校特意关照。1920年9月,于先生由资助进而自办,更名为“民治小学校”,亲书校牌。同年第一届初小毕业,增设高小(小学六年制,四二分段),并维修原清末已经停办的三原农业学校“品”字形教室三座和厢房三间,教师增至十余人。于先生聘请同窗王麟生(三原人)任校长。 增设高小以后,学生骤增,原校舍已不敷用,于先生的外甥周伯敏多次表示增设初中。1935年,开始扩建。先置院落,为学校扩建打好了基础。接着,于先生聘请沪建业公司经理周敬熙承建,周派杨技术员负责施工。1936年冬,扩建竣工。先生从京沪给学校购得大量图书、仪器。并将自己读过的部分书籍,送学校图书室供学生阅读。1938年秋,经周伯敏推荐,先生允准,杨兴荣(西安三桥聚驾庄人)由重庆急赴学校接任校长。杨兴荣和周伯敏主张增办中学,委托张文生请示于先生。经先生同意,1940年春招首届初中生一个班,五十余人,同年秋招收四个班二百余人。从此学校分为“民治中学”和“民治小学校”,由一名校长统一领导。下设中、小二部。首任中学部主任为唐亮成(长安人)。校徽为三角形,上方两个角各有一个“9”字,意在纪念“民治”创立于民国九年九月。 后学校经过多次更名、改建,甚至停办。1984年4月19日,在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的活动中,于先生亲朋故旧,民治校友张文生、王谦益等二十七人,倡议恢复“民治中学”“民治小学校”原校名。经咸阳市政府批准,县教育局主持,在南院集会(二千余人),在鞭炮与鼓乐声中挂起了于体墨迹的新校牌。 过学校后,再走不多远就进入斗口巷。于右任故居位于斗口巷5号,是省级重点保护单位,门票每人8元。 走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于右任先生的塑像,塑像后面的台基上刻有于右任先生题写的归省诗:“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阴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 ![]() ![]() ![]() ![]() ![]() ![]() ![]() ![]() ![]() ![]() ![]() ![]() ![]() 于家的院落原本占地2008平方米,分为中院、祠堂和磨房,原有建筑在“文革”期间已被毁。1999年7月,为了使于右任故居得到妥善保护,三原县人民政府公布于右任故居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建筑是2003年按照原有形制修葺和复原的。占地700多平方米,内有两个院落。西院是于养母房太夫人居住的厢房,青砖瓦舍,古朴雅致,现开设了于右任生平事迹展和当代名人字画展两个展厅。北院是先生居住过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子,有于先生的书房和卧房,里面展出了于右任先生的照片和书法。其中,书房方桌两侧的对联 “清夷天下望,博大圣人心”是于右任秘书、乾县人胡恒为故居题写的。在另一间厢房,一支于右任生前使用过的毛笔,也经胡恒辗转送至此地珍藏。600余年的古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整体房屋青砖瓦舍,古朴雅致。 ![]() ![]() ![]() 在故居的墙上,有先生的书法作品碑刻多块。其中,塑像北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他生前的重要书法作品,以东墙上的《于右任书千字文》最为气势恢宏。还有于先生生平事迹石刻多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