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音绕梁吟诗词(1):世间最美的风景在哪里?

 东西小说 2025-05-03 发布于山东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这首写西湖的诗,妇孺皆知。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但我不是说世间最美的风景就是西湖。品读这首诗,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湖水波光粼粼,浮光跃金晴天时的西湖正是最明媚艳丽的时候然而当烟雨笼罩周围的群山,缥缈朦胧,含蓄空灵这时候的西湖也是人间奇景

这里用两个副词——“方”“亦”。西湖的美,晴天刚刚好,恰到好处;雨天呢,西湖展现的独特之美也非常奇妙。总之,不管是晴天还是下雨,不管是春夏还是秋冬,不管站在哪个角度,西湖是怎么看怎么美!

这是为什么呢?西湖的美固然是毋庸置疑的,但这位老先生也太包容了吧?毕竟每个人的喜好情趣各异,眼里的风景千差万别;一个人情绪变幻莫测,眼里风景的也会千变万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原来呀,老先生在心里把西湖想象成大美人西施了。一位偶像级的大美女站在你面前,可不是怎么看怎么可爱吗。“淡妆”,那是清新脱俗,是自然美;“浓抹”,那是娇艳欲滴,是艺术美。

很多人纠结的是,“淡妆”和“浓抹”到底哪个是指晴天,哪个是指雨天。这个真的不重要,解读诗歌也不能这样生硬机械。这里的“欲”和“总”值得细品。“欲”,是联想和想象产生的主观愿望,是情感的流露,也蕴含假设的意味。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心里有爱,眼里才有美,而且怎么看都是美的。看风景如此,看人也如此。毕竟,审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和情感的活动。

显然,这首诗不能只当做写景诗来读。宋人写诗以形象的说理见长,东坡先生也不例外。“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先生这些富含哲理的名句也是家喻户晓。

苏轼一生两度任职杭州,可以说杭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这里的老百姓做了好多实事,他深爱这里的百姓,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当然,他最爱的还是西子湖。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赴任杭州通判之前,他挚爱的妻子王弗离开他已六年,老父亲苏洵已离世五年。苏轼服丧期满后回京城上班,不久王安石开始变法。恃才傲物、敢于直言的苏轼站在王安石的对立面,多次上书反对变法。于是,就有人上书弹劾苏轼,称其在扶父丧回乡期间,借助官船贩卖私盐。苏轼无心争辩,为落得个清净,上疏请求出任地方官,远离京师这个是非之地。

此时的苏轼,来到风景宜人的杭州,看到令人陶醉的西子湖,灵魂得以安放,就像找到了家。当苏东坡经历了生死磨难,于元祐四年(1089年)再度任职杭州的时候,他带领百姓大力开发修浚西湖,修筑苏堤,建造三塔,西子湖终于真正成为他亲手装扮的美人。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可是风景名胜去多了,又觉得雷同,常常会失望。一番走马观花,一番拍照打卡,然后带着一身疲惫匆匆回来,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倒是故乡的山水,虽然极其普通,却常常让我们想起,常常让我们流连。在你眼里,故乡的一草一木就是最美的风景,因为你跟她有情感的交流,你可以跟她一起回忆童年,诉说岁月的故事。

故乡的山水是你的亲人和朋友,而外面的风景只是匆匆过客。

亲爱的朋友,世间最美的风景到底在哪里呢?

最美的风景就在你心里,在灵魂的安顿之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