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时期的谷雨节气
李富
辽宋时期关于谷雨的记载主要散见于史书、农书、医书、类书及文人笔记中,既有官方历法的规范,也有民间实践的记录,更包含文化与自然观察的交融。以下从文献类型及具体内容展开说明:
1. 《宋史·律历志》
作为北宋官方历法文献,详细记载了谷雨的天文定位:“谷雨,三月中,斗指辰,太阳黄经三十度,时在四月十九至二十一日。” 这一记载明确了谷雨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并强调其与农事的关联性。

辽代生活场景再现。李富摄
此外,《宋史·食货志》提到“谷雨种稻”,反映了宋代对谷雨节气指导农耕的重视。
2. 《辽史·食货志》
辽国虽以游牧为主,但统治下的燕云十六州农耕区仍遵循中原节气。书中记载:“春分耕,谷雨种”,说明辽国对谷雨节气的吸收与实践。
辽代汉地百姓可能延续“谷雨祭仓颉”的习俗,而游牧民族或融合本族文化,形成独特的节气祭祀活动。
辽宋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李富摄
1. 《陈旉农书》(南宋)
作为中国最早的综合性农书之一,该书强调谷雨的农事意义:“谷雨前后,土膏脉动,雨泽以时,宜种粟、麦、稻。” 作者陈旉详细描述了谷雨时节土壤湿度与作物播种的关系,并提到“秧田需防春寒,宜覆以草灰”。
书中还记载了南方地区“谷雨采茶”的习俗,指出此时茶叶“叶质柔软,香气宜人”。

辽宋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李富摄
2.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沈括在《象数》篇中讨论节气与物候的关系,提到“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 这一记载与《礼记·月令》一脉相承,但结合了北宋的自然观察。
书中还记录了北方地区“谷雨断霜”的气候特征,指出此时“气温回升加快,利于春播”。
辽宋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李富摄
1. 《太平圣惠方》(北宋)
作为官方医书,该书提出谷雨养生原则:“谷雨宜食粳米、山药,以御春湿;忌生冷油腻,防脾胃受损。” 书中还记载了“谷雨茶”的药用价值,称其“清热祛湿,提神醒脑”。
针对谷雨时节湿度增大的问题,书中推荐艾灸、拔罐等外治法,并强调“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的起居建议。
辽宋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李富摄
2. 《圣济总录》(北宋)
该书收录了谷雨节气的食疗方,如“谷雨粥”(材料:薏仁、赤小豆、粳米),用于缓解湿困症状。书中还提到“谷雨日采椿芽,可入菜防病”,反映了节气与饮食的结合。
1. 《太平御览》(北宋)
该书《时序部》引用前代文献,记载“谷雨之日,萍始生”,并提及“鸣鸠拂羽”“戴胜降桑”等物候现象。
书中还收录了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谷雨春光晓》,间接反映了宋代对谷雨文化的继承。
2. 《册府元龟》(北宋)
该书《稼穑》篇记载了宋代官方对谷雨农事的督导,如“诏天下州县,谷雨前后劝课农桑,不得妨农”,体现了政府对节气的重视。
辽宋时期的生产生活工具。李富摄
1. 《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
书中描述汴京(今开封)谷雨时节的市井生活:“谷雨日,市井卖防潮炭,家家悬艾蒲以避湿。” 此外,记载了“谷雨祭仓颉”的庙会盛况,包括“社火、竹马、秧歌”等活动。
2. 诗词中的谷雨
范成大《蝶恋花》:“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描绘了江南谷雨时节的农耕景象。
朱槔《谷雨》:“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 以细腻笔触表现谷雨时节的风雨与物候。
苏轼《天仙子》:“走马探花花发未。谷雨清明空屈指。” 反映了文人对谷雨花期的关注。
梅尧臣《谷雨》:“春服初成日,高堂戏彩时。” 隐含对气候转暖、适合户外活动的描写。
由于辽国以契丹文为主,汉文文献较少,其对谷雨的记载主要见于《辽史》及宋代文献。例如:
《契丹国志》(南宋·叶隆礼)记载辽代汉地“谷雨种麦”的习俗,与中原一致。
考古发现:内蒙古辽代墓葬壁画中,有“农夫播种”“雨中耕作”的场景,间接印证了谷雨节气的实践。
辽宋时期关于谷雨的记载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实用性:农书、医书强调谷雨对农业和健康的指导意义,如《陈旉农书》《太平圣惠方》。
2. 文化性:文人诗词、笔记将谷雨与民俗、自然观察结合,如《东京梦华录》《梦溪笔谈》。
3. 交融性:辽国文献(如《辽史》)显示北方民族对中原节气的吸收,而宋代文献则体现了对前代的继承与发展。
这些文献共同构建了辽宋时期对谷雨节气的认知体系,既包含科学观察,也融入了社会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自然观与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