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氏宗族的由来

 我的逸园 2025-05-04
图片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人之生存发展,曾经历着曲折艰辛岁月而发展至今。在远古时代,人是无名无姓的。直至太昊伏羲氏开始起才有姓:伏羲氏姓“风”;炎帝神农氏姓“姜”;黄帝轩辕氏姓“公孙”,继而姓“姬”。可谓:上至太昊、黄帝以及夏、商之诸侯大臣们只有姓,而无名,直至周时始有名。古代的姓,首以国为姓,次为赐姓,再以地名为姓。人们有了名和姓,其长幼、尊卑必贯其中。因此,也就产生了昭祖考、系宗属、序长幼、定亲疏。从此,中华姓氏文化则发展延传至今。
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历经着几千年的时世沧桑,并得以传承,同时它也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生命信息学的伟大遗产。
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毛氏宗族有着报本返始、依恋本源、尊祖敬宗的传统,这种品性是一种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体现,具有独特凝聚力的作用。《家谱》是一种姓氏史料及人物传记的历史文献,多方位展示姓氏起源与演化过程,记录着姓氏中优秀人物代表,在各领域中取得的成就,铭记不朽功勋,继承家训,学习前辈的优秀品行,不断探求人生真谛,演绎着多彩人生。

血脉延流万古香,仁风德泽“注诗堂”。春风化雨传千代,天下无人不认娘。溯本求源,毛氏家族源远流长。我们家族来源于周代。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受封于岐山脚下毛地,建立了毛国。《左传》曾有记载:“周大夫毛伯是也。”在《左传》中不止一次提到毛氏后裔子孙。宋时郑桥著:“《通志·氏族略》记载:周代岐山脚下有毛地,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地,建立毛国为公爵,世称毛公,毛国的子孙以国为姓氏,毛姓始于此。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地区出土一件青铜鼎叫“毛公鼎”,铭文有497个字,记述了周宣王告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之事,此鼎现陈列于台湾省博物馆。


       

“中华儿女龙传人,南北东西遍子孙。水有源流物有本,天无日月地无生。九州道路通同姓,四海五湖广扎根。周代毛公为始祖,继承诗学有苌亨”。
据传早期毛姓家族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随着社会的前进发展,其后裔逐步向南方迁徙,至唐末五代以后,毛氏子孙几乎遍布江南各地,在今苏南、浙江、湖南等地都有毛姓名人出现。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下有个食客叫毛遂,当秦攻赵,平原君求救于楚时,他自请随往,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成为自告奋勇、自我推荐典型。西汉时有古文学、诗学的开创者毛亨,世称“大毛公“,还有该诗学的传授者毛苌,被称为“小毛公”。东汉有以行孝著称的毛义。南朝齐有画家毛惠远、毛惠秀。陈有书法家宰相毛喜。宋时有工部尚书毛让公,世居三衢,其子毛休官,官至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宋有诗学家毛居正曾增修《韶略》为《增韵》。此外宋代还有词人毛滂。元末有红巾军将领毛贵。明末有藏书家毛晋。清代有文学家毛先舒,小说点评家毛宗岗,经学家、文学家毛奇岭。然而“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代最著名的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

传闻本系始吴城,天下诸侯起纷争。元末吴王遭灭国,姑苏黎庶背家门。始逃高宝立基业,再到沭阳重扎根。楚尾吴头成一统,徐淮大地子孙孙。
现居于苏北沭阳县一带的毛氏支系,祖籍何处,众说纷纭。据有关资料及祖先留下来的传闻,苏北一带的毛氏家族,原籍为江南苏州阊门、吴县一带。当时为何要离乡背井流散各地?民间传说:“红蝇赶散”。近发现清代乾隆进士,官居内阁中书的安徽桐城左衢在世时,曾为左氏家族撰写左氏家谱序言,文中比较详细地叙述明代初期,朱元璋驱徙罪民的史实。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与群雄争霸天下,苏州吴王张士诚是他的劲敌,最后张为抵抗明军的进攻,进行动员,他率领这一带军民死守苏州阊门,屡败朱军,终因势单力薄,孤军无援,最后仍为朱军攻破。1368年朱在南京称帝后,怀恨苏州阊门及吴地地区的军民,为此他采取报复措施,将苏州一带,特别是阊门地区军民驱逐至苏北、安徽、湖南、浙江……及更远的地方去开荒谋生,为了掩盖他这一报复措施,曾下令严禁正史巷书记载驱散罪民的事实,如有违者或私论者,立斩不赦。被驱徙的人民,对后代子孙虽有语言流露亦不敢正面提及,更不敢用文字表述。因此有“红蝇”“红雁”之传,实为洪武驱徙。在明朝建国后,本系九世祖先始作谱,叙述我支系发展由来,对明建国前的家史只字未提,只绪先祖到达高邮州开始,其首谱序云:“始祖伯十二公,祖籍维扬高邮人也,永乐初年单身至沭”。此谱是从明永乐开始至明崇祯十三年。二修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三修于清道光十一年。四修于清光绪五年。在四次修谱中,均未涉及明初以前本支系的发源情况,这正验证了左衢先生记载揭露的史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