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曹建民 风韵长清 2023年11月17日 10:13 山东 篇头题字:杜虔 御道,顾名思义,就是封建皇帝走的道。从明朝起,为了疏通京城到南方各省的交通,皇家修建了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即后来闻名全国的“九省御道”。这条道路连通北直隶、山东、苏、皖、豫、浙、赣、闽、粤等九省,成为京城与南方各省的交通要道之一,号称“九省通衢”。九省御道于清顺治时期明确为国家御道后迅速发展,特别是自康熙皇帝南巡开始,对这条道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四十六年(1684——1707年)的24年之间、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六年——四十九年(1751——1784)的33年之间,分别各六次南巡,都经过山东,除走京杭大运河外,或往或返,基本都要走一次这条御道。而后来乾隆皇帝十一次去泰山、八至灵岩、六登泰山,这里更是必经之路。 乾隆年间,国库充盈,社会安定,这条御道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皇帝巡幸,人马车轿,不绝于路,凡是“御辇经临”的地方,都要修路铺桥。当时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诏告军机大臣:“朕凡巡幸所至,一切桥道营盘,俱令动用官项……”御道所经之处,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一天路程之内必须建一座行宫,供皇上一行人马休息。 长清境内的这条御道两边都是高山,处于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长清东部唯一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因此依托御道形成了许多村庄,各种道路四通八达,与之相接;各个驿站、铺舍相连,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灵岩乾隆行宫在灵岩寺甘露泉西不远处,有别于其他两处的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利用率最高的一处。乾隆帝八次幸灵岩,皆驻跸于此。据道光版《长清县志》记载:“行宫共房屋一百六十四间,周围垣墙三百八丈。三十六年重修一次、四十年重修一次、四十五年重修一次、五十五年重修一次。”行宫系砖石结构,规模宏大,群山环抱,众泉环绕:左有甘露泉,右有“五步三泉”,前有袈裟泉,堪称幽静、雅静、僻静,如神仙宫殿一般 。 据道光县志“灵岩行宫图”显示,该行宫坐落于今灵岩寺景区内甘露泉西:进灵岩寺山门,从大雄宝殿后沿台阶东行,北边山崖下是“五步三泉”,即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继续向东南百米左右,南边到一个泉池,山崖下是袈裟泉,有一尊铁铸袈裟伫立泉边;继续向左环绕,正北不远处就到了行宫外围:首先是数级台阶高高在上的庞大的大宫门,进门是前院;过三间前后都有门的“过堂屋”,方到达空旷的中院,左边有一个“垂花门”,可通往行宫长廊;右边沿路步行数十米,就是“甘露泉”;甘露泉西面不远处,也就是行宫最东北角有一座“爱山楼”,寓意不言而喻;爱山楼东面有一亭子曰“对松亭”,顺对松亭即可爬山游览“深山藏古寺”全景。 行宫分前院、中院、后院和宫殿四部分:前院临街有一排房屋,应为护卫等人住所;中院是缓冲地带,只有院墙,没有其它建筑物;后院应为乾隆召集众臣处理国事之处;行宫最里面靠山处才是乾隆下榻之所。 纵观整个乾隆行宫,面积庞大,建造豪华,富丽堂皇,彰显皇家气派。其周围垣墙比潘村行宫大近两倍、比崮山行宫大近三倍;房屋面积更是数倍于前两处。实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乐不思蜀的绝佳之地。 乾隆行宫三面环山,外面崖壁上还有一处崖刻,由于风化严重,内容已无可考究了。 甘露泉位于“乾隆行宫”遗址东崖下。因自石隙似露珠般流出,清洌甘美而得名,旧有“灵山第一泉”之称,久旱不涸。盛水季节,水自池西壁石雕龙头口中泻出,沿溪奔流,声闻数里。池东侧崖壁上嵌“甘露泉”泉名石刻,为乾隆皇帝御笔。 ![]() ![]() ![]() 甘露泉旁的亭子,也只剩下了雕刻精美图案的柱础,实在令人惋惜。 在卓锡泉旁崖壁上镶嵌着乾隆诗碑刻赞道:“前临卓锡一幽亭,万壑千岩景必收。最喜东南缥渺处,澄公常共朗公游。” 乾隆赞摩顶松诗曰:“高松西指为求经,般若真诠泯色形。假使虬枝解更向,定知糟粕是清宁。” 赞白云洞诗曰:“霭霭英英相后先,穿云忽上白云巅。春郊方待一犁雨,便可为霖润大田。” 赞巢鹤岩诗曰:“法定开山有鹤瑞,羽衣皓皓驻云峰。至今月白风清夕,仿佛东坡梦所逢。” 赞袈裟泉诗曰:“片铁为衣状水田,沧桑几阅镇精坚。谁云五叶一花止,试看伽梨万古传。” ![]() ![]() ![]() ![]() |
|
来自: 12345csdms > 《待分类》